魏翔
注: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字新动能研究组高级研究员。作者感谢央视财经频道张静先生的专业建议,但他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1.假日经济正成为疫情后经济反弹的第一个观察指标。
2.旅游流,尤其是城市旅游流,正成为人才流动的风向标和城市竞争的前奏。
3.疫情后居民消费倾向和消费偏好加速转变,收入因素难以抑制消费由商品向服务的转变。
4.城市竞争的新焦点是打造“活经济”。
5.看好城市群城市度假带和大都市休闲街区建设。
图2:成都历年幸福曲线
三是待开发的战略要地,如昆明、拉萨等。这些城市短期内仍难以吸引大量高端人才。但一旦成为旅游流的主要目的地,未来就会增加访问量和人才的关注度,完成社会传播中的信息和数据交换,对后发战略城市意义重大。
为什么可以从假期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来判断未来的城市经济格局?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旅游业已经从单纯的观光和观光发展到了休闲、体验和度假。特别是十九大之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得到满足。
今天中国社会的“旅游”更多体现在劳动人民和中产阶级对中国文化和精神需求的追求上。因此可以清楚地发现,能够充分发挥当地文化特色、保持优良环境、经济水平适中的城市受到游客的青睐,这样的城市也符合高端人才定居的需求。也就是说,文化游客所需要的城市禀赋和区域适宜性,隐含地涵盖了移民的未来需求和生活要求。
二是服务消费成为拉动内需的生力军
2019年全国旅游收入突破千亿,4天收入达1176.7亿元,同比增长16.1%。2021年清明节,虽然旅游金额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近八成,但收入金额还不到同期的一半。但在这个五一假期,各种第三方平台的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旅游产品的预订收入已经超过了2019年同期,部分大型平台企业的预订收入也在同期翻了一番。以酒店为例,2021年五一假期国内酒店预订量较2019年增长40%以上,客单均价较2019年增长23%。这说明,一是旅游消费正式确认了清明至五一的反弹趋势,二是旅游消费价格上涨,成为煽动内需的重要力量。“大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旅游消费进入全国消费前三,2021年在人们的消费偏好中排名第一!
图3:2020年中国国民消费偏好排名
图4:2021年中国国民消费偏好排名
人们对于旅游消费的热情和热情在今年这个五一假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我们探索未来消费结构的变化提供了线索。事实上,通过追踪“大调查”的数据,我们发现从2012年开始,旅游、教育、医疗等服务消费占比开始逐年上升,并在年度消费偏好排名中不断进入前五。2010年“大调查”中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之比为4:1,到2015年降至3:2。2020年,这一比例发生根本逆转,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的比例变为2:3。可见,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消费正在成为中国内需的生力军。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几年,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服务消费将在经济复苏中承担内需排头兵的角色。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未来几年很可能会进入通胀周期。为保生产、保民生,必须抑制大宗商品、农产品等重点产品价格过快增长。在这个过程中,服务消费的涨价是必然的,也是通过服务涨价促进新经济和优胜劣汰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五一期间旅游业的强势反弹中找到未来服务消费进一步提升的动力和基础。
三是生活经济成为城市竞争的新起点
今年五一期间人们去哪里?根据某旅游平台的数据,北京、上海、郑州、广州、武汉、成都、Xi、长沙、南京最热的航线最高。其他预约平台的数据结果也差不多。节假日期间,一方面人们的出行偏好正在从观光向休闲体验转变,另一方面生活经济发达的城市也成为热门目的地。
“大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最想去的十大“向往之城”分别是:成渝、拉萨、沪杭、京昆、厦厦、Xi安、青岛。同时,“大调查”还统计了“十大休闲城市”:贵阳、厦门、海口、成都、深圳、南昌、福州、大连、拉萨、长沙。
向往与休闲重叠的城市很多,这些城市90%位于南方,气候宜人,文化资源丰富,城市经济业态丰富,生活经济发达。典型城市,如成都、杭州、长沙、厦门、福州等。,在人均GDP和人均休闲时间方面均进入全国前列,并成为令人羡慕的“休闲富裕”城市。
图5:人均休闲时间最多的十大城市
通过数据的对比和对标,我们发现,成为“休闲与金钱”城市的主要支撑在于建立生产内生、生活内循环的生活经济。具体来说,这些城市更注重在城市公共服务软能力上建立竞争优势,从而不断吸纳人才留在城市,从而形成“经济-自然-人文”三大支柱的内生增长结构。
假日经济表面上是城市吸引游客的一出好戏,实际上是对城市可持续经济活力的争夺。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的加快,未来城市经济的重心将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从“土地经济”向“生活经济”演进。具体来看,从今年假日经济的动态变化来看,我们预测城市旅游、城市带附近的度假区、都市休闲街区等新的商业形态将成为未来吸引新生代和创意阶层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