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材料中,这首诗的作者被认为是沈李。其实这也是有争议的。把这首诗归入中晚唐诗人聂名下的书也很少。
聂虽不出名,但他的诗歌风格质朴而深刻,是晚唐的一抹亮色。在聂的诗集里,这首诗和另一首诗合称为“两家诗”,这也是聂最著名的一首诗。不幸的是,这首诗,却被分配给了沈李。
在诗坛上的地位和声望远高于聂。他参加了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也是主力。在仕途上,比聂成功得多,最终成为唐朝的宰相。一般认为这首诗是《两次怀古》中的第一首,第二首是这样的: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获很多粮食。
天下没有天地的浪费,劳动农民仍然饿死。
当这两首诗被收入《全唐诗》时,它们被放在沈李的名下,并被标为“两首古诗”,也被称为“两农”。这两首诗非常有名。在流传的过程中,为了区分它们,人们往往以它们的前两个字为题,分别叫做“锄禾”和“春种”。
这种命名方法没有问题,许多诗歌也是如此。比如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有人认为是无题诗,只是因为全诗的开篇词名叫《锦瑟》。
为此,之前的教材直接命名为《除草》。后来改为“慈悲农业”,有据可查,显示了对历史的尊重。也是教材编写团队自我否定、自我完善的过程。小珏甚至认为,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在不造成太大负担的情况下,一起学习《两个乡愁农业》是可能的。
最后,我想说一句题外话。尽管沈李名气很大,但大多数人都认为他是《可怜的农民》的作者,但小珏不同意。沈李虽然官大,但为人相当刻薄,是个有名的官员。而且,他的生活极其奢侈,据说他经常一顿饭花几百块钱。
最可怕的是他喜欢吃鸡舌头,这不是一个坏习惯。然而,沈李无法停止进食,每顿饭都要吃一盘,这花费了数百只鸡。后院堆积的死鸡,让很多学者嗤之以鼻。沈李对人民也很残忍。他当官的地方,百姓常出逃,下属向他报告。他不在乎,他放手了。
这样的人很难想象他们对农民有多同情。相反,聂的官职虽然不大,他只担任过华阴尉。然而,当聂上任时,他除了生活必需品以外,没有其他生活来源。他离任时,一无所有。更重要的是,聂的其他作品几乎都是这种风格,他们也对广大农民家庭的苦难深表同情。所以,萧珏宁愿相信这首诗是聂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