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县新闻 山西临县:“增绿”促“增收” 好生态带来好生计

栏目:娱乐 2021-10-11 13:50:02
分享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与几年前相比,临县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枣园成了林草融合的示范点,黄河沿岸贫瘠的山坡成了景观走廊……”今年9月26日,山西绿化、彩化、赚钱现场推介会在临县召开。一位代表在观摩了示范点后,对临县“一个战场打赢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战”给予了高度评价。

植树造林带来青山绿水

“人们都说山西风景好...左手指太行山,右手指吕梁山……”临县位于吕梁山腹地的黄河岸边,但在这里唱歌很难看到“好风景”。是山西省贫困人口最多、脱贫任务最重的一个深度贫困县,沟壑纵横,丘陵沟壑纵横,绿化少。

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相互交织、互为因果,是临县长期面临的双重压力。多年来,临县人民也认识到自己贫困的根源在山,而改变的根本在于治山。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临县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造一片林,改善一方生态,富一方百姓”的思路,着力破解这两大难题。

2016年以来,临县抓住实施山西省太行山吕梁山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政策机遇,建立持续稳定的生态扶贫机制,把生态建设作为脱贫攻坚、协调生态民生、协调绿色增长和增收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在一个战场上打响了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大战役。

按照“绿化彩化财化”的生态建设要求,临县组建起造林专业合作社291个,入社成员1.3万人,其中贫困社员1.14万人。临县通过议标的方式,将造林任务全部安排给合作社,使其成为造林主体,把造林绿化的过程变为群众脱贫增收的过程、变为村集体经济破零和发展壮大的过程。五年来,临县累计投入23亿元用于林业生态项目建设。其中,造林一项就完成10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24%,预计全部成林后,森林覆盖率可达38%。在此基础上,今年春天,临县在碛口古镇卧虎山上启动了20万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程。

大规模植树造林明显改善了临县的生态环境。监测显示,临县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由2015年的0.78毫克/立方米降至2019年底的37微克/立方米;近三年平均降雨量增加208毫米;泥沙流失每年减少1360万吨。

生态修复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有了护林员的工资,我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我的心也变得明亮了。”看着眼前的群山和绿树,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的李,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能通过植树造林和护林,获得绿色生态的光芒,摆脱贫困。59岁的李是临县镇村的一户贫困户。因为家里穷,又有慢性病,她还是单身。她过去靠种植土豆和玉米以及政府的低收入保险生活。

2017年春,李家湾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启动。仅40余天时间,就在这里完成了4000亩的造林工程。李爱青和村里的大多数贫困人口一样,靠种树就收入了6000多元。随后,他又成了村里的护林员,每年有近6000元的工资收入,再加上退耕还林补贴和合作社分红,他的年收入一下增加了好几千元。

实施生态扶贫,一方面是“绿化”和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需要“增加收入”来帮助精准脱贫。近年来,临县实施78.6万亩,每亩奖励1500元,惠及30多万人。荒山造林每亩800元补助的45%用于有偿劳动,1.68万劳动者参与造林,人均劳动收入8137元以上。现有护林员6221人,其中已建卡贫困户护林员5066人,年人均维护费约6000元。老百姓的实际收入是通过逐一清点账目计算出来的。

红枣是临县最具特色的经济林作物,但低产低效问题一直严重。临县在“增绿”的同时开展了“红枣振兴攻坚战”,重点在八堡、克虎等13个红枣主产区乡镇实施红枣经济林提质增效38万亩,累计助推贫困户29177户、贫困人口81131人脱贫增收,红枣收入约占农户总收入的30%。

良好的生态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一业振兴百业跟”。临县生态建设不仅带动了经济林提质增效和林下经济发展,还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

“回到李家山,感觉完全变了!”在河北游客吴志祥的印象中,这个黄河边高山上的小村庄,初冬应该是荒凉的。然而,十几年后回来,却大大改变了他的印象。“以前上山,狭窄的山路让我开车胆战心惊,但现在一条宽阔的水泥路从村里穿过。”他说,李家山不仅改变了交通,也改变了生态。村子周围有更多的树,黄色的土地变成了绿色。

“山下治水,山上治土,田园增效。”在文旅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李家山村和山下黄河岸边的寨则山村统筹规划,布局了宜居景观、休闲采摘、娱乐游园三个重点,一体推进沟、坡、梁峁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景观逐步成型。

铿锵的锣鼓喧天,喜庆的秧歌扭成一团。今年国庆前夕,三交镇罗家山村举办了内容丰富的第三届民俗文化节。2017年春天,村民张芙蓉回到家乡,利用村里废弃的600亩红枣林资源,在临县成立了罗家山红枣专业合作社,提高了枣林的品种和品质,并吸引投资创办食品加工企业,培育枣菌,发展枣芽茶,扩大林下种植养殖,建立民宿,打造生态观光农业...一系列创新举措使罗家山村形成了全村搞生产、户内无闲人的局面。

大禹乡府底村村民曹秋明自主创办湫水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具有临县特色“湫水河”品牌的无污染生态辣酱、苦菜、西红柿酱,一方面解决农村农产品难卖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当地苦菜等资源丰富的可食用野菜为农民创收增收,激发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李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