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接到一个病人的询问,说医生,我一直在吃药,尿蛋白下降了,但是低于正常值怎么办?还需要换药吗?这会导致尿毒症吗?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己病情的关心和重视。
众所周知,尿蛋白与肾功能有关,但却是影响肾脏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决定着疾病的预后。如果有大量蛋白尿,肾功能下降的速度会加快,尿毒症的风险无疑会增加。
为什么尿蛋白有时候不能转阴?怎么解决?
首先,确定了尿蛋白不转阴的影响因素。尿蛋白丢失是肾小球损伤的必然结果。半数以上的肾小球损伤一般难以恢复,持续性肾小球损伤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功能持续下降,实质损伤后不可逆,使尿蛋白的丢失无法逆转。这就是尿蛋白不能完全转阴的根本原因。
但通过及时抑制肾小球内的炎症反应,不断修复轻度损伤的肾小球,保护残存的肾功能,慢慢降低尿蛋白水平并非不可能。
除了内在因素,还有外在因素,如饮食管理、药物应用、常规常规等,也会影响尿蛋白的稳定性。
其次,病理因素是影响尿蛋白水平的关键因素。有些类型的肾病不一定很严重,但病理类型导致大量蛋白尿。比如膜性肾病、IgA肾病等等。及时诊断病理对控制尿蛋白水平更有意义。
还有一点很重要,自身的免疫力也会影响尿蛋白的稳定性,及时提高免疫力,经常保持较低的尿蛋白水平。尿蛋白不是完全阴性,也不影响肾脏的寿命!评价尿蛋白水平,很多肾友习惯看+征,认为+征越多越严重。但其实相对来说,24小时尿蛋白定量更有说服力。并且可以更好地观察到具体的蛋白质泄漏情况。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必须降至0.15克以下..对于大多数类型的肾脏疾病,维持在0.5g以内对肾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当然,0.5g也是底线,积极用药干预后最好不要超过这个数值。在这个水平上,尿毒症的风险可以降到最低。
然后,我们上面说了,有些类型的肾脏疾病,比如膜性肾病、IgA肾病、FSGS肾病,有大量高达几十克的蛋白尿,短时间内降到0.5g以下是不现实的。一般这几类肾病的尿蛋白能下降一半是个好现象,缓慢下降对病情的进展不会有太大影响。
相比尿蛋白不转阴,肾友更要注重维持整体肾功能的稳定。即使没有转阴也不用担心,只要对肾功能进展的影响不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一般不会影响肾脏的寿命和健康寿命。
看看你考虑了多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