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中的苏联军队
但是在战略打击力量的对比上,美国人觉得自己有“很大的优势”,甚至苏联人也觉得美国人有“很大的优势”——很简单,冷战时期欧洲战场的总体情况是“前沿地区”离苏联本土太近,双方对峙线距离苏联首都莫斯科只有2000公里左右。这种战略纵深对苏联来说太危险了——毕竟1978年美军就启动了潘兴-2的研发项目,同时推进了陆基版本的BGM-109A战斧导弹。
在签署条约之前,苏联军队可以通过战术核武器进行增援
对于美国和美国在德国的军事集群来说,中程弹道导弹本身并没有那么有意义,但苏联装备给各兵种合成集团军的中短程弹道导弹却始终将两个集团军群扼住了咽喉,本质上具有一定的达成协议的意愿。对于西欧国家来说,苏联的中程弹道导弹及其搭载的核弹头意味着一旦美苏开战,西欧将以最快的速度变成核荒原。相反,这些国家最积极地拖着美国与苏联签订合同。
《中程核力量条约》于1987年签署
就这样,经过复杂的讨价还价,美苏在1987年12月达成了这样一个所谓的《美苏两国消除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条约的内容有几千字。其实限制武器装备的数量就是这样:对于美国来说,主要限制是“潘兴”系列导弹和BGM-109。对于苏联来说,主要限制是广为流传的9K714“奥卡河”。这就是《中程核力量条约》的来龙去脉。
签订条约对美国和苏联的不利影响
如果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中程核力量条约》可以说是美苏同时战略误判的典型产物。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反而同时束缚了美苏的手脚,对苏联的伤害会更大。从装备水平来看,在双方销毁的2261枚各型中程弹道导弹中,苏联销毁了1752枚,美国只销毁了859枚。苏联的中程导弹装备是美军的两倍多,这自然导致战斗力损失更大,从而白白抹杀了其战略和作战攻击能力。
《中程核力量条约》签署后,美国和苏联都销毁了大量导弹
从战役战术来看,自1984年以来,美军在德国集群的整体防御计划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美军确立空一体化地面战思路后,立即将防御方案从主动防御更新为持续武力攻击防御。核心点是利用大量战役战术飞行员空士兵,进攻苏军第一、第二梯队之间脆弱的结合部,延缓和阻断苏军第二梯队加入战争发展的突破口。
9K714“奥卡河”导弹
在此基础上,苏联最高效最快的反制措施无疑是9K714“奥卡河”。事实上,签署INF后,苏联对西德的进攻能力大幅下降,可谓典型的得不偿失;最后,在战略层面,苏联情报机构完全高估了美军潘兴-2的实力。实际上,“潘兴-2”的实际射程在1700公里左右,根本没有能力到达莫斯科,美军在中欧的部署原本只是为了进行战役的目的,也就是协助战术航空兵空的士兵对苏联军队后续的梯队和部队、物资集合点甚至指挥中心进行攻击。从这个意义上说,苏联在INF上吃了不少苦头。
“潘兴-2”实际上打不中莫斯科
废除该条约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和俄罗斯不愿意再受苦了
如果我们继续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从《中程核力量条约》签署合同的一开始,几乎可以肯定它最终会被废除。很简单,《中程核力量条约》没有为苏联和随后的俄罗斯实现任何战略目标。苏联解体后,“防御中导威胁”迅速演变为美军部署的726级SSBN及其携带的UGM-133三叉戟IID5导弹的威胁。
就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对大陆边缘毗邻海域的控制能力较差而言,美军SSBN使用“三叉戟”威胁莫斯科甚至比使用“潘兴-2”从东欧开火更为方便;中程弹道导弹失联后,俄罗斯在东欧、中东和远东的战略话语权自冷战结束后一落千丈。因此,对于俄罗斯来说,用词不当的《中程核力量条约》早扔简直是一件好事。
装备三叉戟的俄亥俄级核潜艇
可以直接威胁莫斯科
就美国而言,虽然《中程核力量条约》自签署以来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政治保证,但时过境迁,特别是随着中国逐步建立以中程弹道导弹为核心的A2/AD体系,甚至出现了完全不对称的作战武器ASBM。没有中程弹道导弹的美军,在一定程度上在东亚和西太平洋陷入了“挨打不知如何反击”的尴尬境地。
因此,撕毁《中程核力量条约》,重新研制中程弹道导弹,部署到东亚,对美国来说是最划算、最简单、最粗暴的反制措施。至于《中程核力量条约》相当于美国对西欧作出的政治保证,在务实的美国总统面前基本不会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