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医生 杏林往事|梁秀龄:年近九旬仍在一线 “因为病人需要 我愿意做这个傻瓜”

栏目:娱乐 2021-10-05 12:02:39
分享到:

编者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有111年的历史。一百年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代代相传。为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和医院建院111周年,医院面向社会各界开展了“我与中山第一医院”故事线索征集活动。在此基础上,通过采访各学科知名老专家,发表了《老专家在杏林的往事》系列文章,记录了他们的个人奋斗史、学科成长史和医院发展史,弘扬了“治病救人、救国救民”的医学培养精神,激励医务工作者为人民健康做出贡献。

人物传记

梁,女,1931年9月生,广东中山人。神经病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毕业于华南医学院医学部,毕业后在第一附属医院工作。1981年1月至1994年6月,任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他在国内率先开展神经系统遗传病研究,是我国神经系统遗传病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神经遗传学》等。,并著有5本书,参与17本大型医学工具书。曾获医学科技进步奖30余项,其中省部级20项。最高奖是2000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曾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神经病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副主编,《中山大学学报》副主编。现任广东省医学会高级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学会神经遗传学组、运动障碍组顾问,中国神经病学六大核心期刊编委。

*编者按:1953年至1956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医学院更名为“华南医学院”。

在乱世中成长,对神经病学产生了依恋

1931年,梁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镇,有九个兄弟姐妹,排行第四。她父亲年轻时,家里很穷。13岁时,他和叔叔潜入秘鲁,在他的小杂货店里当小工谋生。26岁时,他终于用自己的血汗钱和弟弟在秘鲁开了一家牛奶公司。回国后与梁的母亲结婚,一年后去秘鲁经营公司,赚了一些钱。后来,梁的祖父因病去世后,他的父亲回到中国哀悼,继承了祖父留下的一家商店,从此留在了中山。

六岁之前,梁和她的家人住在中山市镇。日本侵华后,中山周边的广州等地开始陷入混乱。一天,日本侵略者突然用飞机在石齐镇投下炸弹,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梁的家人吓坏了,十多人收拾行李连夜逃往澳门。上学时,梁就读于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附属小学,小学一至五年级由中山市翠亨村迁至澳门。上小学的时候,梁通常都是第一名,偶尔也会是第二名和第三名,而她的二姐每年都是第一名。父母认为姐姐们很会读书,不管多努力都决定送孩子上学。

梁及其父母、兄弟姐妹

可惜好景不长,日寇的威胁逼近澳门。食物短缺,社会混乱,生意失败,生活更加难以维持。在这样的情况下,梁的父亲决定先举家迁回中山,待澳门局势恢复后再返回澳门。因此,梁没有读小学六年级,跳级考上了女子中学。当时父亲在澳门和香港开了一家店,梁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读高二第二学期时,抗日战争胜利了,谢赫女子高中决定从澳门搬回广州西村老校区。梁,她的二姐和五个姐姐跟着学校去了广州。大二的时候,解放前夕,广州一片混乱,父母不让他们去广州读书。一次偶然的机会,梁认识了一个在翠亨村中山纪念中学读书的小学生,跟着他来到中山继续读书。

梁在中学

考上大学时,梁报考了三所大学:北京大学外语系、杭州枝江大学外语系、中山医学院。梁的许多同学计划参加体检,并给她看了白求恩大夫的传记。她很感动,决定参加体检。当时广州有三所医学院:岭南医学院、中山医学院、光华医学院,独立招生。她选择中山医学院是因为岭南医学院很贵,买不起。我不想考光华医学院,因为它自己出钱。报考的三所大学都考上了,但是我妈不希望梁离家太远,就因为想多学医,就来了中山医学院。班内学生125人,是中山医学院历史上招生人数最多的一届,其中女生25人。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建筑人才短缺的情况。1950年入学时,医学院医学系的六年制改为五年制。1953年,广州三所医学院合并为华南医学院。此外,林克院长对人才的真诚招聘和对人才真诚尊重的态度,使中山医学院拥有了一批国内知名的教授,甚至有8位一级教授,在国内医学院中独树一帜。中山医学院从此名声大噪。

1955年,梁毕业并选择了去哪里。学院领导征求每个学生的意见。当时的学生非常听话,学生志愿者大多是“服从祖国的指派”。本来她喜欢学病理学,但是学校宣布今年毕业的120多名学生要做临床工作,不能做基础医学研究。梁选择了内科和外科做志愿者,最后学校把她分配到了第二附属医院内科。

大学四年级时,梁和她的同学

梁来中山二院报到时,人事处说内科医生比较多,但神经内科医生不够,女医生也没有,所以想送她去神经内科。梁一听,愣住了,不愿意去那里。当时把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结合起来,叫做神经精神病学。精神科的病人都是精神病人,年轻的梁有点害怕。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她决定服从组织和分配。就这样,梁来到神经精神病学工作,从医疗开始,逐渐参与教学。在此期间,她多次带着学生到芳村精神病院实习、见习,逐渐消除了对精神病人的恐惧。

梁于第二年进入中山二院神经精神科。由于医学院院系调整,中山二院神经精神科转到中山一院。这个时候,科里的人员还是很少的。黄教授调任中山市第一医院,后担任神经精神病学教授、主任,包括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的张、刘,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的赵,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55年的、梁。后来,56届毕业的郑光淑、朱彩珠,57届毕业的关,因与刘结婚而从上海医学院转来的赵父。

神经精神病院居民合影

当时神经精神科没有独立病房,只是从内科病房借了5张床位,用来治疗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大家都很努力,但神经精神科不出名,工作人员少,科室小。主任黄教授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康科德的几位老教授都认识他,知道广州中山第一医院有一个小小的神经内科。

1956年底至1957年初,医院的工字楼刚刚建成,神经精神科向医院申请在工字楼后座楼下的一个小地方设立神经内科病房。黄主任让梁和护士长钟准备开病房。那时候,事情简单方便。他们列出了他们需要的项目,然后开始工作。不到一个月,他们顺利开了病房,一共25张床位。有了这个病房,许多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都在神经精神科接受了治疗。在那之后,1959年有50多张床。梁也随着神经内科的成长而成长,一直从事神经内科的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

黄主任和神经精神病学的一些医生

去农村几个月后,村民们找她看病

1968年10月底,中山医学院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知识分子接受农村贫困中年农民再教育”运动。大学生第69、70、71班有十几个班,每个班派两名老师参加。梁被派到69班9班,和这个班的10多名学生一起去了广东省和平县。11月师生开始从广州徒步行军,还到博罗县黄山旅学习毛泽东思想。师生每天步行约15公里,全程约500公里。走了15天,他们终于到达了九莲山脚下的和平县。梁从来没有走过这么长的路,她的脚都起泡了,溃烂了。刚开始的几天真的很痛苦,但她终于坚持下来,咬紧牙关走完了全程。现在回想起来,她也惊叹于自己的勇气和毅力。

梁在中山市第一医院门诊检查慢性锰中毒患者

到达和平县后,梁和69班的9班被分配到了安坳公社的贫农家庭。工人宣传队长告诉他们,他们只能学着和贫苦农民一起干活,而不能透露自己的医生和医学生。然而,就在同一天,住在农民家里的梁的情妇从屋顶上摔了下来,昏迷不醒,一动不动,全家人都吓哭了。当时,弓玄船长立即要求她给伤者治疗。梁检查了伤者的呼吸、脉搏、瞳孔和四肢。当她觉得没有严重的问题时,她帮助她躺下并活动四肢。在她的帮助下,伤者逐渐醒来,可以哭和说话。现在梁的医生身份大家都知道了,很多贫农和中农都去看她。

在条件恶劣、医疗水平低下的农村公社,梁努力创造条件救治病人。到达安澳公社后的第二天,她发现村里有20多名农民患有急性结膜炎,眼睛发红,分泌物多,睁眼困难。当时她很着急,跑到公社卫生所,却找不到人。她不得不自己动手,翻遍了非常简陋的卫生院药房,终于找到了一种注射用氯霉素。梁用开水将这氯霉素换成100毫升液体,放入一个有刻度的小玻璃瓶中,用它滴眼于患眼疾的村民。第二天一早,我跑去看滴过眼药水的村民,大部分都好多了。

过了一两个月,工人宣传队通知梁带着两个学生爬几座山去救远在千里之外的公白公社的病人。原来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农民,左上唇破了一个小脓包,细菌从脸上的血管进入他的大脑,导致急性脑膜炎。患者昏迷,呼吸困难,持续抽搐,随时有生命危险。当时,梁决定给病人静脉注射抗生素,并同时使用抗惊厥药物和注射鲁米那。两天后,患者停止抽搐,逐渐恢复意识。第三天,患者基本康复。

过了一会儿,梁和几个同学被送到公社高发大队,在那里成立了一个赤脚医生站。他们教当地赤脚医生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包扎伤口,上山采集草药。1969年,卫生部派人检查中山医生在农村开展革命教育的先进成果。梁、等人建立的卫生站被推荐审查。卫生部的工作人员看了之后非常欣赏,认为这是一个可以为贫农、中农、下农服务的卫生站。

卫生部第一期神经病学重点培训班结束,梁前排右四

在农村的九个月里,梁目睹了大学生不能上课学习的情况,这让学生们非常痛苦。后来每次和学生去公社工作或学习,都会遇到一些以前在医院治疗过的病例,她就现场给同学讲课。看到一个鼻咽癌患者,转移了十二对脑神经,很痛苦。她给同学们讲解了十二对脑神经的解剖和功能;看到坐骨神经痛的病人,她又给他们解释了一遍;看到患麻疹和水痘的孩子也会讲课...只要梁了解这些疾病,她就会主动给同学们讲解,尽可能多的治疗病人。9个月后,师生们完成了对贫困中农的再教育,回到广州复课。

经过四次请求,她帮助镜湖医院建立了神经内科

文化大革命后,林克院长回到广州,身体不好。在中山市第一医院特需病房住院。医院成立医疗队,负责柯院长的诊治,梁也在其中。

查房结束后的一天早上,面对柯院长日益严重的病情,医疗队成员倍感压力,保持沉默。梁突然灵机一动。他认为柯院长吃的不多,喝的也不多,营养跟不上。他的身体一定缺乏蛋白质,所以他被要求注射一些白蛋白来增强体质。大家都同意她,但当时中山市第一医院没有白蛋白。梁也提出了要求澳门镜湖医院送一点白蛋白的想法。这个建议得到医院领导批准后,第二天早上澳门镜湖医院送来了10瓶白蛋白。当时大家都没用过这个药,有点担心过敏等突发情况。医疗组长决定团队成员下午3点去病房一起观察注射情况。下午3点,医疗队队员陆续赶来。医疗队成员陈百堂医生告诉大家,中午已经给柯院长静脉注射了一瓶白蛋白,柯院长没有任何不适。大家都很开心。接下来的几天,柯院长连续注射白蛋白,一共注射了十次。柯院长病情明显好转。几天后,柯院长的儿子来到医院,让他出院到上海休养。

1995年,澳门镜湖医院的老院长有一天醒来,发现左手不能动了。镜湖医院的医生怀疑是颈椎病。当时镜湖医院刚买了新的CT,打算给院长做颈椎CT。梁知道后,她认为颈椎不应该做,头部应该检查,右脑要特别注意。CT结果出来了,正如梁所说,老院长是脑梗塞,镜湖医院领导立即要求中山一院送梁治疗。治愈后,镜湖医院给中山一医院写了一封信,请梁服务三年,帮助他们建立神经内科。一开始中山一院领导不让她去,因为中山一院神经内科也很需要她,但是镜湖医院接连给中山一院领导写了四封信,新任命的医院领导决定让她去担任顾问医生。

梁与镜湖医院领导

从1997年到2010年,梁每个月都要去镜湖医院几天,为镜湖医院治疗很多病人,解决了几个本该上法庭的棘手问题。有一位产妇在分娩时腰部被麻醉了。结果分娩后左脚不动,医院也无法给出合理解释。产妇家属认为是医疗事故,准备上法庭起诉医院。梁站起来告诉产妇家属,是分娩时神经受伤,半年内会恢复,一个月内终于恢复。还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听神经瘤女患者术后出现面瘫,去医院要求陈述。负责这次手术的外科医生写了详细的手术流程。看完之后,梁认为手术中面神经没有被切断,只是在手术中受到挤压。他耐心地向患者解释,面神经经过治疗可以慢慢恢复,三个月后恢复正常。

从零开始挑战神经遗传疾病的研究

1978年以前,神经内科临床和教学工作质量较高,在全国排到中上水平,但科研始终空白。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疑难杂症患者。因为没有相关的研究,医生无法做出很好的诊断,患者也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非常痛苦。梁对此感到十分惋惜。她认为,只有了解发病机制,才能做出更好的诊断和治疗。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她下决心在保持神经内科医疗和教学质量的同时,做好科研工作。

1981年,刘任神经内科主任,梁任副主任、主治医师。虽然梁不想当领导,但成为副局长无疑给她的科研增添了更多助力。当时国内各大医学院神经内科都有重点科研项目。例如,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神经内科在癫痫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没有一项研究集中在神经遗传疾病上。经过深思熟虑,她向刘主任建议,以神经遗传性疾病为研究方向,将研究对象定位于当时临床上常见的两种神经遗传性疾病:一种是“假肌营养不良”,另一种是“肝豆状核变性”,计划从临床表现、生化、病理等方面入手,填补国内空空白。她让刘先选一个作为研究方向,刘选择了DMD,于是她开始研究肝豆状核变性。

然而,做科学研究并不容易。一个需要人才,一个需要资金。当时,神经病学两者都没有。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梁向研究院领导要求增加研究生名额,并想尽办法申请科研基金。她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没日没夜地写基金申请书,累得晕头转向,眼泪不停地往上冒。最后,她成功申请了两项最高国家级科研经费,后来获得了卫生部和国家教委的经费,以及卫生部的“重大”科研经费。

有了钱,就要有一支有知识的团队。团队成员积极向其他学科老师学习,经常到医学遗传学教研室,向杜传书教授、徐延康教授等老师学习医学遗传学理论,得到当时北京友谊医院薛启禄教授的热情支持。他们在中国举办了五次神经遗传疾病学习班,发表了许多关于神经遗传疾病的文章,并编写了一本关于神经遗传疾病的专门书籍。出版的《神经遗传》是中国第一本专门研究神经遗传疾病的书。经过这些努力,团队最终取得了成果:“DUCHENNE肌营养不良及其携带者心功能变化的综合研究”获国家教委二等奖,Neurogenetics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至此,中山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在全国小有名气。

1988年,梁团队攻克了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诊断,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神经遗传性疾病。虽然在其他国家很少见,但在我国却是常见病,常发生于青少年。豆状核是大脑中重要的神经核,负责锥体外系的活动。这部分的退化会导致锥体外系症状。过去对该病研究不深的时候,医生往往只想到检查肝脏,而不知道检查大脑。刚开始医生关注肝炎,多次检查,结果往往是阴性;后来检查铜蓝蛋白后发现数值异常,才意识到患者患有肝豆状核变性。如果早诊断早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基本可以控制;如果给予终身正规治疗,患者仍然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拥有正常的生活。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或误诊,患者的生存率会很低,往往会致残或死亡。中山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现有肝豆状核疾病患者1000余人。因为他们需要终身服药,剂量和类型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大多数肝豆状核疾病患者都会长期与神经内科保持联系。

梁和她的团队从临床工作开始对肝豆状核变性的研究,然后逐渐深入。现在他们可以对肝豆状核疾病进行基因诊断和预防工作。由于肝豆状核疾病是遗传性的,他们会通过遗传咨询来确定辅导员是否携带该疾病的杂合子,进一步指导辅导员的婚姻和生育,减少新孩子的发生。有一次,一对佛山夫妇带着儿子来看病,被诊断为肝豆状核疾病。他们担心怀上的第二个孩子是否也会患有肝豆状核疾病。梁指示他们生完孩子后带孩子去做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二胎正常。另一位广州律师的小儿子被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他怕大儿子生病,就带大儿子去接受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大儿子是“肝豆状核疾病基因携带者”,不会生病,但结婚后,配偶最好做基因检测,以防万一。2000年,梁的项目“Wilson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医院历年来获得的最高科技成果奖。医院奖励她30万元奖金,创医院历史新高。

“威尔逊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除肝豆状核疾病外,梁还研究其他神经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共济失调、腓骨肌萎缩、阵发性运动障碍、肌张力障碍等;还有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和多系统萎缩。她曾经诊断和治疗过一个女中学生,由于严重的肌肉无力和肌肉萎缩,呼吸困难,只能依靠呼吸机。她判断女孩患有“二型脂质沉积性肌病”。合理用药后,女孩病情好转,半个月后可以离开呼吸机正常生活。还有一名13岁的初中男学生频繁抽搐。其他医生判断这个男孩的病是癫痫。经过仔细检查和询问,梁断定男孩有阵发性运动障碍,并给他开了一些简单的药物。服药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即使取得了无数的成就和奖项,梁并没有因为她的成就而受到表扬,而是强调了拥有一个好团队的重要性。她对神经病学的未来充满希望:“总的来说,神经遗传疾病的研究是非常艰巨的,但幸运的是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多年来,这个团队努力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发现了很多问题,解决了很多问题,使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不断进步,我们有了接班人!”

“因为病人需要,我愿意做这个傻子。”

据统计,世界上约有6000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遗传病,其中大部分是罕见病。虽然能治疗或改善症状的神经遗传病很少,但仍有大量的神经遗传病是医生做不到的。患有这些遗传疾病的家庭成员感到担心、害怕和无助。他们到处寻求医疗建议,但没有好转。有些人甚至别无选择,只能求神拜佛,很多家庭破产倒闭。梁做神经科医生60多年,治疗过无数患者。她深切地感受到,神经科患者比其他科室的患者更难诊断和治疗,但她并没有放弃。很多人对她的执着感到不解:“神经遗传病太难了,傻子才研究。”她说:“因为难,因为病人需要,我们必须研究。我愿意做这样的傻瓜。”

在漫长的医疗生涯中,她纠正了许多患者的误诊,挽救了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得到了无数患者和家属的赞誉。在他们心中,她是“救命恩人”、“重生父母”、“神经病学的王牌医生”。她很快乐,但她没有在赞美中迷失自己,她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有着清醒的认识。行医60多年后,她遇到了很多病重无法回天的病人。每当他们因治疗无效而遗憾去世时,她都感到非常难过。更让她感动的是,一些患者家属不仅没有责怪她,还对她表达了理解和感谢。

梁与丈夫博士的结婚照

20世纪60年代初,梁在病房里负责一个6岁患有脑干肿瘤的女孩。且不说当时,即使以现在的医疗技术水平,脑干肿瘤也很难治疗。医生只能给女孩对症治疗,但毕竟症状不是根本原因,女孩坚持两个月后死亡。大约两周后,女孩的父母来到病房,给了梁两包白糖,每包一公斤,感谢梁对女儿的照顾。梁坚持不做,但女孩的父母坚持,这让她很感动:“当时是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这两包白糖有多重,感激不尽!”

20世纪70年代,一名7岁的男孩神志不清,经常癫痫发作,被送入病房。当时既没有CT也没有MRI,医生也无法做出诊断。孩子住院不到两周就去世了。医生想做尸检找出病因,但没人敢征得家属同意。最后,梁大胆地向死者的父亲讲述了尸检对医学的重要性。病孩的父亲沉默了很久,最后回答:“梁医生对我儿子这么好,我答应解剖,但只能解剖头部。”尸检后我才知道,患病的孩子患的是一种罕见的恶性黑色素瘤,在脑部广泛转移,颅内蛛网膜已经变得像血袋一样,太可怕了。梁说:“这次事件表明,受影响孩子的家人对我信任到了这种程度。我真的很感动,感动到很尴尬。”

梁应邀出席中山大学毕业典礼并赠送权杖

作为一名神经科医生,梁不仅工作勤奋认真,而且非常重视理解患者,强调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多一些耐心。2004年的一个下午,她在门诊看病人的时候,一个中年男子闯了进来,冲她大喊:“你怎么看医生的?”你为什么不等了这么久才轮到我?“当时和她一起去看医生的几个研究生都很生气。梁叫住了他们,把病人请了进来,细心地治疗了病人,耐心地听取了他自述的病史,并给他做了体检。最后,病人很满意,在感谢他后离开了诊所。事后,她对研究生说:“首先,我们错了。下午3点挂了号,4点才能看病。病人一定很焦虑。而且,这是一个疑似被诊断为‘肝豆’的患者。他去过几家医院看病。没有一家医院给他明确的诊断。他很焦虑。再加上肝豆患者本身的精神症状,可能会伤人!"

她特别感谢来看她的医生的病人。在她看来,患者选择你进行诊断,愿意告诉你真相,愿意让你检查自己的身体,说明患者尊重和信任你,把自己的身体托付给你,告诉你自己的隐私。“他们选择了我来对待他们,这是我的信任和依赖。他们给了我很多学习的机会,他们的痛苦和不幸促使我努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这促使我以优秀的医德去追求每一位患者。我们的医生从事这样一个崇高而伟大的职业,所以我们必须有高尚的医德。如果我们有高尚的医德,自然会发自内心地学习和努力,逐渐拥有良好的医术。当然,我离这个标准还很远,但这是我有生之年继续努力的目标。”

1950年至1955年进入神经内科,至今仍以著名专家身份在神经内科工作。梁从医近70年,在一线临床、科研、教育岗位上发光发热,在成长中推动神经内科、神经内科的发展。她对孙中山先生的一切都深表感谢。她总是敬畏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热情,对病人充满感激。如果身体允许,她希望能治疗更多被疾病困住的患者,继续为神经病学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是她幸福的源泉和追求。

“百老专家杏林往事”栏目

总规划师:肖海鹏,罗腾

主编:彭福祥、杜

项目成员:、杨清飞、赖兰珍、、梁家云、、蔡新杰、潘曼琪、郭怡宁、岳家英、、、唐家璇、刘佳、麦绍勇、何、林、、李莉

专题回顾:冯希希

  • 右侧狮王卧姿势 狮子趴在高高的树杈上呼呼大睡 这姿势简直太销魂了

    趴在树上睡大觉的狮子 睡在树上的狮子 “忘我”狮子很少会在高高的“丫”形树枝上呼呼大睡。我看见它把下巴放在树枝上,四肢懒洋洋地垂在地上。这个小姿势真的很放松,很舒服,很迷人。 看到这一幕,是不是很多朋友都惊呆了?

    ·21-10-05

  • 徐州规划局最新规划图 重磅 官方发布 徐州地铁第二轮规划新进展曝光

    大新闻!近日,徐州地铁第二批发布新动向,桃花源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曝光!巨大的好处来了!徐州要火! 1.官方公告!第二批徐州地铁已进入审批流程!徐州的地铁网又要拓宽了! 2.年底前完成!桃花源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曝光,未来徐州还会

    ·21-10-05

  • 愚人节的英文 “全国统一的愚人节玩笑”登上热搜 你知道愚人节的英文表述吗

    今天是愚人节,很多网友开始在微博晒自己被忽悠的经历。#全国统一的愚人节玩笑#也在微博上热搜。 在大家分享的愚人节段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耳熟能详的“谎言”,比如: “你的鞋带开了。” “xxx,老师叫你去办公室。” “

    ·21-10-05

  • gibbon Antony Gibbon那些天马行空的建筑 给人宁静的力量

    安东尼·吉本的作品超越了自然形态,成为灵感的源泉,突破了建筑设计的界限。他的作品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并在各大专业杂志上广泛发表。 安东尼认为环境是他作品背后的重要驱动力,每一个建筑都是通过尽可能使用

    ·21-10-05

  • 血意少年第二季 《血意少年》:宅男吸血鬼为复活一见钟情的妹子而战

    《血色少年》的男主角Staz,可以说是动画史上唯一一个不会吸血,必须献血的吸血鬼。故事讲述了一个宅男吸血鬼非常喜欢和崇拜日本动漫文化。有一天,她遇到了不知何故出现在魔法世界的人类女孩刘东施,然后对她一见钟情。 邪

    ·21-10-05

  • 五球一线 一线战报|苏冠联赛第四轮 中南珂缔缘5:0苏州大学

    周六下午,2021江苏省足球协会冠军联赛第四轮在中南科迪园海门足球训练基地开赛。江苏中南科主场迎战苏州大学,最终以5:0的比分取得四连胜。 第一张合影 本轮比赛,面对联赛排名第三的苏州大学,中南科毫不懈怠地高度

    ·21-10-05

  • 蜜告 为了2万元 瑞金一女子将闺蜜告上法庭

    王和刘是初中同学,也是很好的闺蜜。不过最近因为贷款2万元,双方有点不愉快。近日,瑞金市人民法院法官在庭审前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促使王与刘达成调解协议,妥善解决了纠纷,旧情复燃。 2017年,刘因缺钱开店做生意,向闺蜜王借款2

    ·21-10-05

  • 张思芮 没有什么文可以聊了

    的确,没什么好谈的。 上次推“五白”,书友可爱@六元红烧肉饭很快给出了反馈。 那些年,你渴望青春的爱情,喜欢你,因为你比我勇敢。 父母意外去世的陈午霞,住在舅舅家,遇到了住在楼下别人家的孩子沈李。高三时两人被分到同一

    ·2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