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略说 南怀瑾在《圆觉经》中所讲解的修止法门 到底该如何来理解和运用

栏目:娱乐 2021-09-26 13:42:08
分享到:

20世纪90年代中期,南怀瑾的书开始在mainland China出版。《觉远经略》是mainland China最早出版的书籍之一,后被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为研究中国神秘文化的丛书出版。

记得第一次看《觉远经典简介》这本书,不是在新华书店,是一个道友送的礼物。道友问我是不是本地户口。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可以加入一个“南怀瑾禅研究会”,请南怀瑾先生亲自为修行日记做注解。可惜的是,由于户口问题,这件事就此落败。

看《觉远经简介》这本书,可以说是解释《觉远经》最好的书了。完全是一个以前来过的人的洞见,绝对比不上一些没有太多实践,只能照本宣科的人。

如果单从修书方面来看这本书,最重要的无疑是三个方便的方法,即停、观、禅。

按理说,这三个方便法在经书中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南怀瑾先生也详细解释过了,但还是有很多道友对这三个方便法不太理解,甚至有很多误解。

有道友问:“如果在观想的同时,能长时间观想一尊佛像,是不是就结束了?”那我们怎么才能到达终点呢?“另一个朋友也问;”如果你持有一个咒语,一个咒语中至少有几个字。如果你看利率,你也可以呼吸和呼吸。如果你想阻止它,你应该在哪里阻止它?我们怎么能就此打住呢?“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

其实这些道友之间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没有真正理解停、观、禅的含义,而是错误地理解了停、观、禅,然后他们想达到自己认为正确但实际上错误的状态,这当然充满了问题。

至于如何正确理解停、观、禅的含义,结合《觉远经》第七章、第八章、第十一章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在《觉远经》第七章中,虽然已经说了什么是停、观、禅,但我们不应该只看第七章,而应该只修第八章中的停、观、禅

以修志为例,《觉远经》第七章说:诸菩萨若悟出纯圆之感,以静为线,则思想澄明,觉知受扰,静则生,身心之尘永灭,则寂而生。因为沉默,十个世界就像来到了心里,出现在中间,就像在镜子里。这个方便的人以奢侈著称。

第八章还说:如果所有的菩萨都只取静力所至的极静,永不断虑,若有所成,必涅槃。如果这个菩萨在名单上,他会很奢侈。

第十一章也说:好人,如果众生都培养奢侈,蹭他,先安静,安静的时候才会有感觉。如果他们一开始很安静,从一个身体到一个世界,他们会有同样的感觉。一个好人,如果他感觉遍天下,如果世界上有一个有头脑的众生,那是可以知道的,十万个世界也是可以知道的。除非他听到所有的领域,否则这是不可取的。

南怀瑾先生在《觉远经略》中也对这三段作了详细的解释:

第一,“体悟净圆感”是指体悟心是净土,本为纯净,本为“不生不灭,不脏不净,不增不减”,本为完美。另一方面,任何心灵都是不纯洁的,是对纯洁和完美的破坏。如果你负担不起,也就是澄清身心的尘埃,你就能体会到你能知道和感受到的感觉。

第二,“只取极静”就是只求静,静之力可以永远打破烦恼的屏障,从而获得罗汉果。

第三,如何先达到沉默?只是不能错过,不能错过就是不要压抑思想,不要胡思乱想,这样下去,肯定会出问题。那么,我们怎么能不怀念呢?有什么方法可以阻止失踪吗?我很抱歉!没有办法。如果有办法,那不是安静,而是还在烦恼。如何先达到安静?-不能错过!我怎么能不想念呢?-先拿去沉默吧!就像这样。我不能说。

如果我们把这三句话和南怀瑾先生的解释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停止的关键是不要错过,你可以做到沉默而不错过。

这是连南怀瑾先生都没有说透彻的地方。有些人听到这个可能会不服气。他们会说为什么南先生没有说透彻。《觉远经》不是也说“当你活在一切之中时,你就想不起了;当你生活在妄想中,你不知道;当你不知道的时候,你不会争论真相”?而南老师也对这段话有详细的解释:

任何时候,都经不起虚假的幻想,内心是那么的平静。但是如果你说我做不到或者有妄想症怎么办?“在所有虚伪的心中,我们永远不会停止死亡。”妄想来了,就让它来吧!妄想他会走,不用急着拿扫帚赶他走,他来了又走。我有一首诗,它揭示了努力学习的方法。诗中说:秋叶乱堆乱放,千回百扫。笑着闲坐,让他落地化为灰烬。

诗的意义在于,我们的思想,就像秋天的落叶,到处飘零。如果我们想去空他,如果我们想扫他,那就不好了。你摆脱了第一个错觉,第二个错觉又来了。你不需要去找他空,他自然会空掉下去。因为你静静地坐在那里,你知道你想什么时候来。现在我们知道,在这个时候,妄想已经跑掉了。你可以知道“知识”的妄想,他没有动,他是“不能事事细想”的。

说白了,“什么都想不起”就是想不起,想不起,就是说停,从停到静。

乍一看,南怀瑾先生的话似乎有道理,但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坐在那里不思考呢?有多少人能不想念?又有谁能让自欺来而败空?

会不会是南怀瑾先生比较保守,没有完全说出来?还是南怀瑾先生教的这些方法都是错的?还是我们不懂他老人家的方法?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凭借南怀瑾先生的成就,他渴望每个人都能开悟,这也是他写了那么多书,尽可能详细地教了那么多课的原因。

是因为我们没有理解南怀瑾先生的解释吗?当然不是。就像那句“我什么都不能细想,每一颗虚妄的心都不能停止死亡”,即使大多数人只读过经书,也能理解。难道不是人们经不起错过或细想吗?

很多人,包括很多读者和网友,总是用这样一句话来教别人“凡事都想不起,但不知道教了别人,大家会不会说站着说话容易,但问题是,我怎么能想不起徒劳呢?怎样才能摆脱自欺欺人空?

这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也就是说,南怀瑾先生的才华很好。当他第一次能够读懂《普贤遗愿》时,他很容易想象出“诸法之境,虚空,十方三世诸佛刹,微尘数佛世尊”的境界。我用溥贤的愿望做到最好,我深信不疑,至于现在”。这是在南怀瑾。

也就是说,对我们来说最难的第一步,对南怀瑾先生来说,早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经到了,我们所有人都很难跨过第一关,但南怀瑾先生已经通过了。当然,这是他的福气,我们只需佩服这份礼物,但另一方面,如何从一个杂念重重的普通人进入初始状态,却是南怀瑾先生所没有的。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南怀瑾先生谈到了第二步之后的内容。如果你想从他那里得到第一条进门的路,恐怕真的是“就像找兔子角一样——得不到。”

所以,最科学有效的第一种进门方式,就是知道在第六意识中,我们包括了对东方和西方日常思考的清晰意识,以及孤影的隐藏意识和更深层次的品质意识。

然后,我们可以用心中记忆心经的方法,让独唱意识发挥作用。只要独行侠意识能发挥作用,第六意识中最肤浅、最清晰的意识肯定会停止发挥作用。

清醒的意识不管用,那就是第一步不能错过,那就是开始安静。至于如何防止清意识起作用,就是把一部《心经》背得滚瓜烂熟,然后以一影意识在自己心中自动背诵。

如果能让孤独的意识在心中自动背诵《心经》,显然可以有以下五种体验:

第一,我觉得这个声音来自我的内心,而不是来自我的头脑。如果我能产生这种体验,那就是“用心不用脑”的第一步。

第二,如果能带着独处的意识一句一句地背诵,就能感受到什么是知意识不动,也就是意识到知意识不容错过。

第三,只有平时把《心经》背得非常透彻,才能把自我意识顺利背下来,否则路中间会有涩滞,一旦有了涩滞,就可以通过会心意识帮助记忆,一旦理解了意识帮助回忆,整个境界就会回到日常生活的状态,会心意识就迫不及待地要发挥作用。

第四,如果自己的意识被顺利背诵,自己的意识被理解而没有帮助,那就是来而不相逢,去而不追。

5.独自一人念经的感觉和念经的感觉明显不同,也和我们日常生活的感觉有很大的不同,会产生奇怪和恐惧的感觉,或者是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但不是精神分裂。

那时候,不要挣扎着回到现实。老实说,如果我看到谁在孤独的意识中念经时挣扎着回到现实,我会拿着棕榈叶做的鞭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普通道友要求的只是保持思想在一个点上,即保持思想在一个思想上,而《觉远经》中提到的止,并不是能够呵护你的心,想念或思考。

如果让独处的意识发挥作用,可以明确意识经不起感动、错过、幻想,用独处的意识念经,就不会再产生杂念,用独处的意识念经非常温柔有规律,那么就可以找到前念和后念的中间空差距。如果我们能进入,那就是连独处的意识都不起作用,这样你就能进入空的状态。这不是很接近你动不起心思,想不起思想,想不起思想的状态吗?

总结一下,入门的时候,就是如何防止清意识兴奋,也就是让清意识不能错过和错过,而只能让孤意识只念经。这是入门的初始方法,也就是说,它不是“对不起!”!没有方法”,但有非常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至于如何理解佛教和禅宗的两种便捷方法,我稍后会和大家分享。方法同查,就是要把《觉远经》第七、八、十一章一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