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志向做出不同的选择。很多人认为学习是改变贫穷命运的唯一途径。但12年前,已经是清华博士的张明光,在父母的苦苦哀求下,毅然选择出家。那么张明光为什么要出家呢?他现在后悔当初的决定了吗?
许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1980年,张明光出生于河南商丘。他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天都很辛苦,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钱。但他们都很照顾儿子,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好好学习,挣很多钱。
从小就特别懂事的张明光,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主动做了一些家务,却被父亲责骂。他爸爸说你现在唯一的事情就是好好学习,其他的一切都和你无关。那么他父亲为什么会有先读书的想法呢?
1966年,商丘农村被选为知青点。响应国家号召,全国各地有为青年纷纷下乡。他们的到来给偏远的农村带来了很多活力和新的想法。因为他们和普通人一起生活,一起吃饭,所以对一群普通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1977年,恢复了全国高考。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去农村的有为青年参加了高考,进入了大学校园。1980年,这些人刚刚毕业。当时中国还是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国家分配工作,所以这些人得到了好工作。
张明光的父母非常羡慕那些知青,他也深深觉得高考是贫困家庭唯一的出路。因此,当他的儿子出生时,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儿子身上,并决心把他的儿子培养成一名学者。
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张明光努力学习
张明光从小就很懂事。他知道父母的困难和他们的期望。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将来更好地回报父母,他从小就努力学习。
当他上小学的时候,张明光非常专注。根据心理学研究,孩子的注意力一般在20分钟左右,但是张明光的注意力达到了40分钟,这说明张明光在40分钟的课堂上一刻也没有分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明光越来越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他的观念也从为父母读书转变为为自己读书。这种观念的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张明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上高中时,张明光是她班上最好的学生之一。老师们称他为阅读天才和考试神童。张明光的记忆力也很好。他能记下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和他做的每一道题。
而且,张明光的理解能力特别强,经常能举一反三。通常老师做完例题后,张明光可以自己解决所有的变形问题,也可以和老师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天资聪颖,后天努力,张明光的成绩大踏步前进,他终于考上了清华大学。
我们都有这样的想法,高中三年是最难的三年,大学四年是最容易的四年。我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简而言之,阅读是最不需要做的事情。但是张明光不想在大学里浪费时间,他认为大学是他人生的起点。
因此,当学生们在玩的时候,张明光正在去图书馆和自习室的路上。当学生恋爱时,张明光在知识的海洋中游泳。努力是有回报的。当其他学生只能找到一份不好的工作时,张明光却成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
非常适合读书,特别爱读书的张明光,已经把研究生的时间全部花完了。2004年成为清华大学博士生。然而,在博士学习期间,张明光改变了他的想法,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
博士毕业后,张明光不顾父母的反对,选择出家
当有人问张明光为什么要学习时,张明光总是说,因为他不想辜负父母的期望,在学习的时候,他可以忘记生活的压力和烦躁。然而,获得博士学位后,张明光不再需要学习,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变化。
博士毕业的张明光在一家不错的公司找到了工作,工资也比较高。他的月薪基本上等于他父母一年的工资。然而,刚刚步入社会的张明光却有些不舒服。他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享受生活。
一年的工作让张明光身心疲惫,甚至让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于是张明光选择了辞职出家。
张明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母亲后,他的父母都认为他们的孩子疯了,于是他们连夜从商丘坐火车去了北京。到达北京后,他们立即告诉张明光,我们很难照顾你。既然你已经工作挣钱了,是时候回报这个家了。
不管他的父母怎么说,张明光就是不会改变主意,他的父母跪下求他。但是张明光说,工作了一年,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社会,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感觉不到一丝幸福,于是决定出家,感受另一种幸福。
愤怒地劝说无果父母返回商丘。2008年,张明光去龙泉寺出家。在这里,他再次感到快乐,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十二年过去了,张明光在寺庙里的生活相当好,他的父母尊重他的选择。
摘要
为什么张明光决定出家?一方面是因为父母为他做了太多的选择,他努力学习是因为不想辜负父母的期望,而不是因为他爱读书。
另一方面,因为他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博士毕业后就不需要学习了。他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一年的工作并没有改变他的生活,反而增加了他的压力,这让他感到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