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经常被误解的好人
陈克书
庄子是一个很好的人,但恐怕对他有太多的误解。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描述他:
他的话是自我放纵以适合自己,所以他不能被王公约束。
——《史记》
根据这种说法,庄子是一个很会说漂亮话的人,但是这些话不实用,所以王公根本不能用他。但是,后来在下一句中,司马迁不得不记录下这样一个事实:
楚威王文壮周闲,以便让厚币满足他,并作出承诺。
——《史记》
听着,一个只会用自己方式说话的人,怎么能吸引楚威王“许下诺言”?由此可见,司马迁所谓“王公处理不了”的猜测肯定有一些虚假的成分。而且既然楚威王愿意把国家相重任托付给他,庄周肯定有一些治国之术。
其实,老庄之学是人生之学,也包括治天下之学。没有世界,人怎么能真正存在?然而,他们注意到“没有什么是自我导向的,安静的和自我导向的”。大多数人只看到“无为”和“宁静”的方法,而忽略了“自导”和“自导”的根本目的。他们觉得学老庄是虚无缥缈的,不吃烟火,却不知道大道是空的,却有“化”与“正”的现实性老子说:“把它当成一个装置,如果没有,就可以用。”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换句话说,孔子、孟子、杨沫等学说更像是一条修好的路,直接把弟子引向某座山,而老子、庄子的学说则是给弟子一个施工队,为他们修路,让他们去想去的地方。事实上,这是一种更复杂的手段。当然,因为它的聪明,更容易被误解。
那么,为什么要谈“静”和“无为”呢?其实它的核心要义应该是“静下各种杂念”,“无为各种窄行”,知行合一,才能更上一层楼,这叫“逍遥”。《庄子》开篇“自在游”,这是精神:
北明有一种鱼,名叫鲲。坤大千里。成鸟,其名曰鹏,鹏之背,不知其千里。愤怒地飞翔,它的翅膀像从天而降的云。如果是鸟,会通过海路迁徙到南明。南国鬼,天池也。
鲲变成了彭,彭一气之下飞了出去,但北方鬼还不够,于是他决定迁徙到南方鬼。这是一幅多么进步的画啊!狭义的“静”与“无为”在哪里?人世间,想要的无非是境界,想要的无非是自由。想要得到这一点,就要一心向前,各种杂念和狭窄的线条都是障碍,必须消除。这才是“静”与“无为”的真谛。前面在哪里?自由会有尽头吗?《幸福之旅》中的鲲鹏故事之后,庄子的思辨逐渐展开,以回应这样的追问。
所以,庄学是对生活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解决问题。世界上大多数人看到庄子的寓言都是曲折的,所以称赞它们的魅力。事实上,不管它们有多华丽,它们仍然像“它们认为自己是装置”一样存在。总的来说,它们是启蒙,其意义在于教育人,教人钓鱼。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很愚蠢。如果他们不使用这种夸张的方式,他们怎么能看到呢?因此,庄子把国家的战争比作虚名,把无用之物称为屠龙之术,把人的浅薄比作井底之蛙...然而,即便如此,世界是否一个接一个地苏醒了?显然不是。这是因为庄子的学习注重尊重每个人的天性,坚持启发性,需要听者凭借因缘去理解,从不愿意“指出”一条教别人笨拙地走下去的路。毕竟“明”在哪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答案怎么可能是一样的呢?
所以各种寓言只是教化的方法,庄子并不看重。相反,庄子经常强调:“大论点不讲。”换句话说,既然认知有其局限性,情况也会发生变化,那么所有的言论无疑都是错误的。这个命题本身并不深刻,但它几乎残酷地否定了一切,包括惠子、孔子、墨子...这些当代思想传播者,当然也包括庄子本人。于是我们不禁好奇地问,既然“大论点不讲”,庄子是如何看待自己留下的各种言论的呢?
毫无疑问,庄子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达到了自洽。在《万物》中,他曲折地论证了这个命题,在《庄子内篇》的结尾,他非常隐秘地提到了这个命题,使用了极其巧妙的寓言:
南海皇帝是童,北海皇帝是胡,华中皇帝是混沌。当你在一个混乱的地方时,混乱是非常好的。童、胡求乱之德曰:“人皆七窍,食用耳目。这是独一无二的,试着凿一下。”一日不知,七日乱死。
它到底说了什么?几千年来,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哀叹混乱的死亡,也有人哀叹鲁莽。如果你纠结于故事本身,那么你就输了,因为它根本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极其精彩的比喻:北海之帝是北冥之坤,南海之帝是南冥之鹏,混沌是庄子。鲲鹏来庄子寻求天道之学,收入颇丰。为了报恩,他让庄子写《庄子内篇》七章,换句话说,庄子崇尚的是天,不是庄学。庄雪生于天,死于天。只有这样才能永恒。
这是庄子的豁达,也是他的学术和谐。不仅如此,这一段是《英皇》的结尾,也是作为《庄子内篇》的结尾,明显是在讲帝王的主题,却巧妙地介绍了南北朝时期的帝王,恰好神奇地呼应了开篇的《快乐之旅》,从而让这本书成为了一个惊人的、惊人的循环。是不是很奇妙?但它只是《庄子·内篇》四大结局之一。在庄子里,有很多这样的匠心。
不同于老子的散文,《论语》的语录,《墨子》的散文,《春秋》的深意,庄子的理论体系和论述体系都是完备的。甚至可以说,《庄子》的哲学逻辑和文学表达都趋于完美和自洽,就像一颗圆圆的珍珠,尤其是其《内篇》的七章,前后衔接,每一章都指向主题,每一节都相互呼应,每一段都精心编排,最终形成一部贯穿一口气的完美之作。
《庄子》写得美轮美奂,但也不过是几片花瓣,而《庄子》真正的目的是构建一个严谨完善的哲学体系,然后在读者的脑海中摧毁它。然而,虽然不是刻意为之,但其高超的文笔、深邃的思想、和谐的智慧最终使文学与哲学在《庄子》中相匹配。不谈论他的哲学,就不知道他的文学之美;如果不谈他的文学,就不知道他哲学的深度。文学和哲学相辅相成,共同站在人类思想史和文明史的巅峰。恐怕世界上没有第二本这样的书了。
庄子是一个奇妙的人,庄子是一本奇妙的书,不容易理解。不然怎么称得上是一本精彩的书呢?读《庄子》的时候,我常常会有一些新的感悟,就是说:第一,我的观点往往和先贤的不同,肯定有误解;其次,我现在的观点最终会被新的观点重复。一句话,不辩,天道永恒。此刻的话离路很远,但都是为了路。毕竟,误解是通向真相的唯一途径。那么,我可以坦率地说:这本书对庄子有了新的积极的解答和新的误解;我们过去误解了庄子,以后肯定还会继续误解。
以上内容摘自陈的《人生无意读庄子》——
诗人和评论家
陈克书
评论发表《海子歌词全集》
详细地谈论诗歌就像熟练和熟练,学习诗歌时必须阅读它
新书《人生无意读庄子》,解梦如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