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微信公众号 为什么很多人越来越少打开微信公众号了?

栏目:体育 2021-11-28 16:04:31
分享到:

就连周和泰也看腻了大量永远看不完的微信公众号。

一个关于“周和泰”的传说一直在微信公众号圈子里流传——这是人还是软件程序?为什么微信公众号评论区到处都是他?真的有这样一个整天无所事事,只是盯着手机看公众号文章的人吗?

周和泰真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最近一直忙于公益活动。这位“微信公众号评论狂魔”说,他有三个微信账号,因为每个账号最多只能关注1000个微信公众号——无法满足他的需求。

他不知道自己每天花多少时间看公众号。

“有时间就看看吧,”他说。

如果你只是看,不评论,你就不能成为深度用户。就像标记皇位一样,周和泰每天都会在大量公开文章下方的评论区留言,但只会有一部分被选中。

他说每天大概有50条精选评论,最多一次有近百条评论。

此外,周和泰强调,他的每一条评论都是看完文章后留下的。“没看到怎么留言吗?有的看完之后没有留言,因为没什么好说的。”

不过最近周和泰说,这几天连他自己都看少了,已经脱了很多公众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看不到”,二是“没有什么好的”。

像周和泰这样逐渐淡化看微信公众号习惯的人越来越多。全国有几千万个微信公众号,开通率在下降——目前业内普遍提到的数字是开通率在4%-5%,实际情况可能比这个低。

“数字太多,内容太差,我太忙了。”

为什么没有开微信公众号的冲动?前几天我问了票圈的朋友们的意见,他们都倾吐了自己的看法。

吐槽公众号太多了:

@医者:因为人太多,眼花缭乱,一般都喜欢顶着。

@火星:官方号太长太多。刷微博更方便。

@夏若特、舒:因为数字太多,希望公众号可以分组。

@布武先生:红点太多了,反正看不到。

@ Sebastien:信息太多,懒得选...那我就懒得看了...我想看严肃的话题,但是感觉手机不是用来看严肃话题的...太久了,懒得刷,然后干脆不看了...

@李:我太在意了。感觉太忙太累了,打不开。

有人说他们太忙了:

@刺猬:太忙了,你看的数字缩水成两种,一种和个人兴趣有关,一种和工作有关。

@南丰:关注太多,没时间,信息重复,不缺冠名方。

@余:我关注了200多个数字,但是每天时间有限,看不到。

内容同质化令人不快:

@宋贝贝:有些标题太高了,反复看,标题也是审美疲劳。

@米尔德里德:主要原因是内容不好,同质化严重。我会保留好号码。有些文章全是标题。

@ Gufra:内容同质化严重,同一篇文章在不同微信官方账号可以看到五六次。

很多内容并不吸引人:

@杨树伟:因为没有深入人心,很多都是套路。

@老北京:公众号300多个。除了几个主要内容做得好,读得深,其他都没做好,读起来很浪费时间。

@闪闪:1、越来越多的公众号同质化严重,甚至直接洗文,内容堪忧;2.很多文章都是标题党,只吸引眼球,内容差。

@ The Bliss:是因为每天有很多内容被硬制作,或者一个话题被转发转发,所以不值得打开。

@阳光散,指尖:文章长,所以乐观累,眼睛酸酸的。

@兔子:有些微信官方账号看了很久,已经知道宣传点只有几个种类,对改变内容不感兴趣。或许这也是移动媒体的缺点。如果内容长,人们就不想看;如果它很短,它就不见了。

有人讨厌标题党,但也有人认为标题不够吸引人:

@ Gufra:标题党,你可以骗我一两次,我还是会上当三四五次。

@ a三明治:内容没有洞察。题目太长,看完不知道有什么意义。

@聚光灯:第一,很多公众号看到标题就明白想说什么,没兴趣打开;第二,公众账号提供的内容往往不如新闻客户端的推送吸引人,通知栏的新闻比公众账号的文章更吸引我。

当然,微信公众号本身也存在问题,竞争对手更多:

@ Odd:获取消息的方式太多了,不想打开。

@杨巧初:如果成为微博的信息流,还会再开。现在每篇文章都太深奥,步骤太多。

@沿着你的轨迹飞翔:我不想陷入碎片化阅读的陷阱。严格来说,我不想养成浅阅读、走马观花的习惯,但还是要多思考,多做笔记,多做标记!微信官方账号提供的可能性不大。

@洪净:90后喜新厌旧。

也有想直接抛弃手机的人:

@ Veronica_N:大部分文章都太烂了。我不想浪费时间,工作时间,玩耍时间,休息时间和生活时间。

@无冰蒋公子:有些是浪费时间,有些是太啰嗦,还有些是真的想放下手机干点别的。

@郭应劭:还是慢慢发现或者看书比较好。

@周建:远离手机,回归自然。

@:信息爆炸,需要干净。

@永玉:我都不想用微信了。

@ Luzy:朋友圈就够了。谁能帮我关闭朋友圈?

@ 0.9:没理由看。

每个人的槽位都不一样,所以上面的单子恐怕也少了。但是最后一个值得看——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看呢?这个问题恐怕是近两年微信公众号最盛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引发了自媒体内容创业的热潮和热钱的疯狂涌入。

在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期,一大波微信公众号以脚踏实地的方式俘获了数百万用户,其影响力和覆盖面之广,让传统报刊望尘莫及。

现在无论是对用户还是对内容创业者,微信公众号有什么不可替代性吗?

微信做错了吗?

还是生命周期的必要性?

不仅是用户,内容创业者也已经感受到了危机,变得越来越焦虑。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内容形式已经出现天花板,用户增长极其缓慢,想象力空越来越小。所有内容创业者都在想,怎么“走微信”?怎样才能尽量占据更多的沟通渠道,不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微信的篮子里?

因此,当头条、企鹅、百佳、大鱼、网易等众多平台一起出现时,很多内容创业者都是不假思索,甚至没有搞清楚规则就贸然入驻。尤其是当这些平台已经动用数百亿现金给原创内容制作人发红包时,他们更是跃跃欲试。看来一夜之间,微信公众号已经是过去式了。

微信做错了什么?

对于内容创业者来说,微信公众号的槽点主要集中在发送次数少,推送后无法修改,无法添加外部链接,无法跨号付费。前两者限制微信公众号在传播中的运营空,后两者限制其业务空。

虽然严格来说,这不能称为“错”。作为市场化的互联网产品,微信可以根据自身的产品理念和商业利益自主设计游戏规则。

然而,微信公众号在为内容创业者提供商业土壤方面并不周到。比如付费阅读被延迟,大大削弱了微信公众号对内容创业者的吸引力。

在用户层面,可能有人认为微信没做错什么。

用户的槽点主要集中在内容同质化、缺乏吸引力、标题党等方面,这对于内容提供商来说更成问题。现在微信公众账号太多,忙得没时间看,想弃用手机,更多的是用户自己的问题。

毕竟微信作为一个平台,应该给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至于选哪个拿哪个,是用户自己的事,没有人强迫任何人。既然你不想看,为什么不把它摘下来?

但恐怕任何有野心的产品都不会无视用户的想法。微信公众号的错误可能是没有结合人性进行足够的产品迭代。

早年,人们聚集在豆瓣和饭铺。2011年微博兴起后,位置发生了转移。饭后刷微博,聊天的工具是QQ。后来在微信时代,人们把学习、工作、生活都搬到这个新平台上,刷朋友圈而不是刷微博。令人惊讶的是,很多人又一次回到了微博,甚至QQ也有了大回春的趋势。

正如人们对时尚的审美兴趣不时掀起一股复古潮流,人们对同一件事的兴趣似乎总是难以持久。因此,需要及时对产品进行更新和迭代——即使是像苹果手机这样伟大的产品,现在外界的批评也认为迭代不够革命性。

另外,微信公众号的开通路径是不是太长太间接了?把订单号的内容整合到一个信息流产品中,是不是更好的迎合用户?在打顶功能的基础上,增加分组功能能否增强用户获取信息的便利性?

腾讯创始团队成员之一张志东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尤其是内容过载。他在去年微信内部会议上说:我订阅十几个订阅号的时候,每天一个推送的体验非常愉快。然而,当我有几十个或几百个订阅号时,我就陷入了“内容过载”。

“超载让人感到不愉快,密集的红点让人感到焦虑和失控。贪婪是人性的弱点。微信虽然长期有右键、退订功能,但体验平衡还是不够,用户很容易被人性的弱点引入坑里。微信在这里需要更多友好的创新,帮助用户摆脱这种不愉快的局面。”张之洞说。

他批评微信慢:外界媒体人对微信印象好,批评会比较客气,容易让团队产生错觉,让我们自我感觉太好。“事实上,我们仍然有很多相当慢的bug。”

每个互联网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微信公众号从2012年8月上线至今,已经快5年了。然而,在过去的五年里,微信公众号似乎并没有进行太多的迭代和改变,为了激发用户的兴奋感,增强哪怕只是为了保持用户的粘性,满足他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尽管他们的需求似乎从未得到满足。

洞察人性是微信最大的命题

微信公众号面临的困难可能不止于此。移动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培养了新的行为习惯。但现在看来,这些习惯并不强。就像全球化之后的反全球化一样,移动互联网深度普及之后,人们似乎开始抵制移动互联网。

比如移动互联网下的碎片化阅读,培养了用户越来越浮躁的阅读心态。读长文缺乏耐心和追求文章深度是矛盾的。

因此,碎片化阅读虽然是客观需要,但只是对传统阅读场景的补充。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真正的阅读是需要时间的,在移动端可能不适合深度阅读。人们需要抛弃移动互联网,回归线下。

信息过载带来的心理压力甚至激起了一些人的“复古心态”——离开手机,回到没有互联网的“史前时代”。他们认为这是“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的方式。

这种极端的情绪虽然有失偏颇,但必须承认,城市的快节奏让这种情绪越来越普遍和高涨。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单靠微信是解决不了的。然而,微信有着近9亿个月的寿命,有着“连接一切”的野心。洞察人性大概是它最大的命题。

这一点就像张之洞说的:微信发展到6亿用户后,用户群开始逼近中国总人口的社会复杂性。微信团队的同事,除了产品思维,还要加强“社会化”思维。所有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复杂性被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对这种变化更加敏感。

对于内容创业者来说,他们想要探索的是真正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的内容产品。从长视频到短视频,从图文报道到直播,从搜索阅读到算法推荐,这样的探索正在进行,但远远不够。

如今,身体疲惫的是微信公众号。毫无疑问,新的内容格式将继续出现,但它们会持续多久?

当然,用户不会太在意这些——只要有人提供服务,无论是微信、Aauto Quicker还是今日头条。从一个岛屿到另一个岛屿,人们的焦虑和孤独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