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县 藏在甘肃大山里的“状元县” 如何走出了上千名博士

栏目:教育 2021-11-28 14:59:06
分享到:

中国科举有1283年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百万举人和十多万进士,从唐朝到清朝,一共产生了592名状元。据甘肃地方志记载,会宁民风淳朴,文笔繁盛,崇文修德,儒生众多。

明清时期,会宁有进士20人,举人113人。到了民国时期,这里建立了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同时也有了现代意义上的高考。民国36年,受过高等教育的会宁人达到151人。

自恢复高考以来,会宁走出近10万名大学生,其中硕士5500余人,博士1100余人。2018年,清华、北大在甘肃招生150余人,其中小县城会宁派出13人,占名额近十分之一。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高考只是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历史上很多“状元”可能并不出众,但拿高分进入一流大学仍然是中国教育的现状。

会宁完美体现了一个县的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的基础,就像一座建筑的基础一样。基础不牢,难免会震动地面。

“十年来没人问寒窗,寒窗闻名天下。”作为著名的冠军县,会宁是如何发展基础教育的?

“无论多苦,无论多穷,无论多穷”,“知识改变命运”一直是会宁县教育的宗旨,也是那里每个家庭都遵循的理念。正是因为这个教育方向,这里无数不识字的农民家庭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才子!

会宁,正如毛主席形容的“一个好地名,红军会师,中国和平。”同样,钟灵在这里也是美丽的,这里凝聚着天地的气场,孕育着无数山川秀美的优秀人才。

古老的黄土像一本厚厚的书,一个个梯田展现着珍贵的国力和文化精神,天地的气场散发着浓郁的书法和书香。似乎慧宁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培养一颗真诚而闪耀的灵魂。

会宁的脊梁藏在大山里,出现在田野里父亲手上的老茧上,反映在日月里母亲的针线上。

读书时,我帮助家人做农活。这种成长环境让这里的孩子比很多同龄人成熟的更早。他们深刻理解生活的真谛,热爱这片黄土,享受读书的精髓。

走出去的学生,会心怀天下之志,报答众生之恩。出不来的孩子会留在这里继续培养教子,传承家风。自然环境奠定了会宁的发展潜力,未来的旅游产业势必会为其增色不少,给这里的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只需要保持这里的净土。

在这里,即使所有的地方都已经工业化,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个不同的当地村庄。如果你随意推开一个柴门,你就能感受到来到你身边的农民生活,避开这个世界。有着千里的田野,美丽的花朵,高山和桃林,我感觉自己随时都在天堂。

所谓“一方养一方”,会宁原有的自然环境和教育氛围,是这里人才辈出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成为世界闻名的“第一县”的资格。

赵忠祥老师配音的会宁教育电影《脊柱》

面向黄土,面向天空,每一代会幸福的学生,都会通过自己的手脚改变命运,学习定居,进而担负起建设家乡的使命!相信会宁这片土地会越来越美,这里的孩子也会越来越优秀!

用双脚丈量信仰,用梦想照亮道路,用奋斗开启新篇章。不要忘记你的主动性,继续前进。这一代人的长征就在孩子们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