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残迹中仍有傲霜的枝头:晚清怪英雄辜鸿铭的内心世界
最近大家都在看主旋律剧《觉醒年代》。自2月初在CCTV1频道播出以来,这部剧的收视率迅速登顶黄金档,豆瓣评分高达9.0分。目前,这部剧已经被抛入热播。
随着这部剧的热播,一个人从历史中被带到了大众面前,那就是毕严俊老师饰演的辜鸿铭。
辜鸿铭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大家都知道他自称是东西南北土生土长的人,精通多国语言和中国传统文化,中西皆学。他与托尔斯泰、毛姆、泰戈尔等国际名人都有交集。他将《论语》、《中庸》、《大学》等中国古籍翻译成英文,撰写了《中国精神》和《中国牛津运动》,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这样一种文化的人却两次逆历史潮流而动。
辛亥革命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国社会在探索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识之士在思考救亡图存。社会思潮涌动,深入探索不断。标志性事件是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反对“尊孔复古”,反对过时的旧文化、旧道德、封建迷信,极力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这是一场顺应历史潮流、适应中国社会转型需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一次全新的进步探索。
然而,辜鸿铭对此非常反感。原来,清朝灭亡后,在谈论国家大事时,辜鸿铭说的是“你们中华民国”。他也反对男女平等,一直留着辫子,所以在北大教书时被人嘲笑,所以有句名言“老人头上的辫子有形,心中的辫子无形”。
旧时代的烙印在他身上如此之深,以至于他自己都在假装自己是旧时代的人。
所以他坚持中国文化仍然优于西方文化,不相信西学可以用来改造中国文化拯救中国。当别人问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什么一个男人可以娶多个老婆时,他认为是有道理的,然后他用了一个茶壶配四个茶杯的著名比喻。
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看,这显然与历史进步和时代潮流不符。
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1916年袁世凯去世,他的前部下张勋率领一支“辫军”支持20岁的溥仪在北京复辟皇位。辜鸿铭是一个坚定的保皇派。听了这话,他喜出望外,去拜见皇帝。他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助理。
结果,这场闹剧引起了全国各地的一致反对,仅仅12天就以一片混乱告终。辜鸿铭在避难前被迫逃往法国公使馆。
但仅此而已。辜鸿铭被疯狂追捧。法国学者弗朗西斯·波利称他为“中国圣人”,美国学者艾恺则称辜鸿铭是与欧洲泰戈尔同名的东方圣人。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来到中国,他的朋友握着他的手说:“不去看故宫也没关系,但是你会忍不住去看辜鸿铭!”。
所有历史人物都有历史局限性,辜鸿铭也不例外。正如《觉醒年代》中扮演辜鸿铭的老师毕所说:“你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个人物,他是这样一个在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人物”。
辜鸿铭在北大任教时,很多人对他的印象都是一个字:奇,所以他也有“晚清怪英雄”的称号。
他的“奇”主要体现在思想和言语上的奇。他可以自豪地称自己的辫子为“菊花残枝犹有傲霜枝”。在北京大学,他用不同的语言讽刺外教,但他们被说服了。
当学生问他为什么要学英语时,他说:“我想告诉你的是,你把英语学好了,这样你就可以教育那些西方的野蛮人了!”
英国学者毛姆拜访了他。临走前,他给了毛姆两首诗,但毛姆不懂中文。后来,他终于请人翻译了,但却让人哭笑不得。这两首诗是送给妓女的。
他的奇特考察,既是历史的局限,也是对那个时代的独特反思,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冲击下的中华文明的偏执守护者。在他的世界里,他不允许中华文明落后。
辜鸿铭心里有一段独白:“很多人嘲笑我对清朝的迷恋和忠诚。但是,我对清朝的忠诚不仅仅是对我家皇室的忠诚——它是对中国政治和宗教的忠诚,也就是对中华文明的忠诚。”
因此,尽管他们没有正式见过面,但印度圣雄甘地称辜鸿铭为“最杰出的中国人”。
至于辜鸿铭,我们注意到了他的“怪异”,却没有足够重视他的“出众”。我们看到了他的保守,却没有看到他的执着,他的极端固执,却没有看到他的文化自信。
辜鸿铭给我们每个人的启示是,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树立对中华文明的信心。
募捐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