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生活逐渐得到满足的今天,我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止。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对旅游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观光赏景到放松身心,逐渐转向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强调深入体验当地的民俗和生活,随之而来的是旅游模式的重大变化。
在“旅游扶贫”的理念下,民族村寨旅游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突破口。作为一个能够体现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特色,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特色,能够突出民族性和独特性,带给游客独特的新鲜感和参与感的民俗体验村,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也成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旅游项目。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西南35公里处,有一个中国西部最大的村落之一——洛布村,是洛布人生活的天堂。方圆村有72平方公里,有20多个家庭。
村庄包括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沿塔里木河生长的原始胡杨林;游荡的湖泊;还有罗布等。
2000年以来,尉犁县依托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大力开发建设罗埠村景区。
罗埠村实施旅游扶贫,带动了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景区内有很多游乐项目,如骆驼观光、沙漠徒步观光、越野车观光、露营、摄影等。每年10月底11月初,村域内的胡杨林开始变成金黄色。这个季节是观赏胡杨林的最佳时节。
同时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在秋季体验胡杨林,了解和体验罗布人的生活环境和民俗风情。
金秋时节的胡杨林之外,罗布人最吸引人的村落就是神秘的罗布人。
像其他游牧民族如蒙古人一样,他们以水生植物为生。不同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不是游牧,而是渔猎。
唐朝时,丝绸之路的中间道路衰落了,罗布人仍然生活在卡拉库勒和卓海子之间。
罗布的栖息地荒凉而孤立。在经历了流行病和自然灾害后,他搬到了其他地方定居、游牧和兼职农业。只有哈尔库加村的居民仍然保留着罗布的许多物质和文化传统。到解放初期,只剩下几十户人家。
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是历史上罗布人生活的场景,而是后期专家设计建造的。
过去罗布人村的真实生活场景是看不见的。据说这里只住了几户人家,每家都很远,现在都搬走了。
现在的罗布人村只是还原了当时罗布人的生活场景。罗埠村的重建确实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旅游扶贫”战略下,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对于游客来说,体验不同文化带来的新鲜感,进而开阔视野,丰富体验,能体验到的乐趣是无穷无尽的。阿布丹,作为通往村子的必经之路,意味着罗布人定居的好地方。
几千年来,罗布生活在塔里木河流域,靠水为生,划船捕鱼,与胡杨相伴,在沙漠中起舞,过着与世隔绝、原始而古老的生活。
我们可以看到罗布村的建筑风格非常特别。前门看起来像一个戴着帽子的男人的头。
两侧都有鱼图腾,景区内的建筑都是木制的,随处可见帽形建筑。
罗埠村随处可见的帽楼有一句话:帽顶窄底宽,帽檐可伸可挡烈日,帽檐可低可御寒,可用草药浸泡按摩穴位。因其用途多样,功效独特,又被称为“长寿帽”。
据说罗布最年长的老人活到了132岁。他死后,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设立了一顶长寿帽。人只需要走三圈,就会被祝福长寿、好运、平安、幸福。作为一个与世隔绝的罗布,其古老的住宿环境也是精心设计的。罗布家的茅草屋建在胡杨木周围。
周围有红柳、梭梭等。扎成严密的栅栏,最后抹上泥巴,就可以遮阴避雨,这是充满原创的生活方式。
在胡杨叶金黄的秋天,拍摄罗布人的原居地,油画般的画面让人觉得岁月静了。
徒步行走,道路两旁是水域和沿岸生长的胡杨林。清澈的水面形成一面天然的镜子,映出岸边胡杨林的影子。
人们忍不住继续拍摄。
俗话说,爬上塔里木沙漠,望向远方的天空,沙漠中围绕着水生长的胡杨林散落在沙漠的四周,起伏的沙丘和游客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
从远处看,“沙漠之舟”载着旅行者行走在沙漠深处,仿佛是古代做生意的骆驼队,带着长长的黄沙和沙漠中孤独的炊烟。
长寿是罗布人的特点之一。因为他们生活在偏远的罗布泊地区,远离环境污染,所以有很多百岁老人。虽老,但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晰,性情快乐,观之仍能闻而舞,纵情歌唱。下图是一位百岁老人用实木制作一些器皿。
罗布人村还有很多可以体验的项目。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所有的项目都没有体验过。当然,这是自己的一个想法。下次再去的时候,一定要经历更多没有享受过的项目。
罗布村不仅可以满足你对秋天的所有想象,而且具有很高的可玩性。
沉浸式旅游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认知水平,也成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