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官方账号:看Sowarm
序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人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经济效应:“口红效应”。口红销量将与经济形势挂钩,当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时,口红销量将直线上升。
1000多年前的唐朝,虽然没有“口红效应”,但女性化妆和发型的风格和样式也能大致反映当时的民族运动。姑且称之为唐代的“妆发效果”。
在讲“化妆效果”之前,我们先来深入了解一下“口红效果”。
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自然要削减开支,但汹涌的购物欲望并没有好到刹住车的地步。这时,不贵却能很好点缀生活的口红,满足了女性无处安放的购物欲望,也能带来一些心理上的安慰。
于是,口红的销量猛增。它反映了经济衰退时低价产品的偏好趋势。举一个很直观的例子,当美国经济进入下行期,娱乐圈往往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美国的大萧条
例如,好莱坞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期间腾飞。一张电影票对人们来说真的不是什么昂贵的开支,而且可以很好地调整自己的生活,那为什么不买一张呢?在这里,好莱坞和娱乐圈都是一支“大口红”。
“口红效应”只能适应经济萧条,而唐代的“化妆效应”却能适应更广的维度。从初唐的经济崛起、盛唐的民族运动兴盛、中晚唐的衰落可以看出女性的妆容和发型。
中晚唐女性发型比较
与“口红效应”的负相关不同,“化妆效应”与唐代的民族运动有正相关。
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开启了——初唐时期整齐华丽的妆发
唐玄宗以前的阶段通常被归类为“初唐”。来,先看看初唐的妆发是如何体现唐朝的民族运动的。
这一时期,女性的发型更具代表性。魏晋隋时期的女性发型相对简单扁平。进入唐朝后,女性的发型明显梳理得越来越高,唐代女性的自信开始显现。
隋代女子发型
技术方面,以上提到的发型是主要的,无论是半转发髻、反发髻还是惊艳发髻,下部看起来都很扎实,上部高耸飞扬。造型时,将头发全部用丝绦或棉扎起来,包紧固定,再卷起来进行造型。
视觉上紧凑、整洁、美观,似乎可以随时跳起来展现自己的英雄姿态,骑在马上也不用担心被甩到头发里。在比较简单的发型上,基本上不会有过度点缀的珠翠头饰。
《胡夫美人图》是初唐时期的一部佚名作品
画中女子的发型类似于一个倒髻或一个惊艳的发髻,但她穿的是胡夫。古人用这个词来称呼所有的外国人,用胡这个词的也是从外地引进的。与胡萝卜、辣椒和核桃相比,初唐时非常受欢迎的胡夫自然也在其中。
这种趋势一方面是基于现实:唐朝是经过五乱、南北对峙、隋末动乱后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中原早已混迹胡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必然相互影响;另一方面是初唐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
电视剧《长安街最长的一天》剧照
因此,唐代女性的妆容、发式、服饰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其他民族审美元素的兼收并蓄。而这也体现在女性的眉毛上。
从初唐到盛唐,造型宽大的宽眉总是时不时流行起来,永泰公主墓壁画上的仕女也跟上了这一潮流。酷美的出现与唐力统治者的鲜卑血统有关,他们粗犷豪迈的性格影响了他们的审美。
永泰公主墓壁画
大家都知道唐人爱浓妆,初唐女性的妆容也向艳丽的方向发展。
吐鲁番阿斯塔纳230号墓出土的《舞乐屏》是初唐时期的绘画模型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女性妆容、发质艳丽,呈现出积极健康的美,即使身材高挑,一切都符合初唐的生机与活力。
包容开放繁荣的民族运动——盛唐时期的浓妆艳抹
盛唐时期的化妆是民族运动最直接的体现。
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正式亲政。他改革内政,改变军制,以大志重用人才,实现了开元盛世。到天宝时,万邦来到朝鲜,大唐迎来了最繁荣的时期。长安已经成为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级大都市。
唐玄宗·李隆基
作为唐朝的门面,女性的妆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一眼看去,美女就像世界上的富贵花。无论是隋朝之前,还是宋、明、清之后,盛唐都没有一个朝代像女人一样,能化得起如此直白浓妆,如此开放明亮。
那时候流行的是赭色的妆容,亮如霞光。它对底妆的要求是必须是白色的,白色的粉底上要涂上大面积的圆形红色胭脂,要红得像两朵附在脸上的彩霞。嘴唇也要涂成红色,眉毛一定要黑,额头要涂上各种鲜艳的花芽,这样整体形象强烈、精致、奢华。
电视剧《长安街最长的一天》剧照
唐代诗人王建有句诗说:“你跳舞的时候汗流浃背,楼上的人扶你下玉梯。回院洗脸,拨金盆水红泥。”。“金盆水中的红泥”,想象一下这妆有多浓,这样洗脸的时候“红泥”就能被洗掉。
这里必须提到,在古代,胭脂是所有化妆品中最贵的,因为它的生产工艺复杂。制作的时候需要用花瓣稍微打磨一下,然后搭配各种敷料,这样贴在脸上,达到很好的颜色和附着力。
传闻杨贵妃每年花几百万买胭脂。通过当时女性对涂抹大面积胭脂的热情,我们也能看出每个人到底有多有钱。
电视剧《长安街最长的一天》剧照
除了化妆,盛唐时期的民族运动也体现了很多女性的发型。
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女人喜欢在头发上放梳子,或者装饰各种珍珠和翡翠珍宝。技法以平梳为主,体量明显比初唐大得多。它看起来厚重、质朴、端庄,展现了民族运动繁荣下的成熟、富贵、闲适之美。
文物女俑梳维吾尔发髻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继续提到唐朝的少数民族政策:它向所有民族和国家的人民敞开了大门。在开放包容的心态下,女性发髻也不断吸收和聚集各民族的审美元素。例如,回鹘发髻、武漫发髻和甩发髻都是典型的胡妆发饰。
其中,乌曼发髻来源于吸收南方少数民族女性的发饰。《苗族风俗·文姬》:“女子发髻高一尺,婀娜而额,类叠而尖,若谓武曼。”
张轩堂曹保果的妻子游春图的两个女人的发夹类似于扔家庭发髻
对外来元素的坦然接受和明艳的妆容,展现了盛唐时期的宽容、自信、成熟和广泛的发型偏好,反映了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下的繁荣。看,盛唐女性的化妆风格也与民族运动息息相关。
民生之衰国运之衰——中晚唐夸张的懒妆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这极大地打击了唐人的信心。随着国运的衰落,社会心态也不像以前那样洒脱自信,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女性的妆容和发型上。
在中晚唐流行的发型中,梳得较低的发型居多,丛髻、退化马髻、妆髻等几种发型是典型代表。
右边的图片显示的是马髻
这些发型,比如脱缰野马,越来越大,创作手法也越来越复杂。比如化妆发髻,化妆一词含义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这种发型以复杂的重叠和复杂的形状而闻名。白行健在《三梦》中写道:“唐末,宫中一髻,数号喧哗,势如飓风,乌鸦,马。”
估计这个复杂的发型用不了一个小时就能完成。在明朝,有人写道它是“由包组成的”。不仅发型复杂,还装饰着各种华丽的珠宝。这里可以看到奢靡的风。
方发夹女士
中晚唐女性的发型并没有随着民族运动的衰落而回归简约,反而比盛唐时期更加繁复奢华。只是,在丰富华丽之后,我开始表现出一种慵懒、软弱、散漫的消极感和平淡感。肥胖的体态和巨大的发型看起来不像是可以随时驰骋的样子吧?
这个时候,贵族女性的心理可能和女性消费者在口红效应上是一样的。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现代女生买口红是为了自我安慰,而中晚唐的女性则是花很长时间打理一团团越来越复杂的头发,强调自己的优雅。
新疆阿斯塔纳唐墓出土的木髻,使发型成为一个巨大的道具
按照唐朝的“化妆效应”,女性的化妆喜好也能让我们窥见国运,那么中晚唐女性的化妆到底怎么了?
浓艳依旧是主流,但有时候奇怪的妆容也能反映出问题。白居易在《时代的妆》中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一种“乌鸦妆”:
时代的时尚没有距离,脸颊也没有粉。
黑糊音符唇如泥,双眉画低八字。
葛炎失去了她原来的状态,白纸黑字,让她看起来像一个悲伤的哭泣。
诗中描写的“哭妆”盛行于中后期的元和时期。这种妆容不再抹白粉和胭脂,只是在嘴唇上抹上黑色的奶油,也就是黑色的口红,眉毛画成“八字”,追求的是一种悲凉悲凉的效果...
河南安阳赵一墓地壁画中,画中女子的眉形为八字眉
想象一下这个黑暗系统失去了多少构成。
显然,它不属于拥有节日财富的大浓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才能催生这样的妆容?答案不言而喻。就像这个形象一样,唐朝的繁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参考文献:
李雅,中国历代装饰
《中国历代妇女装饰品》周迅/高春明
孟慧,贵妃的红汗
马大勇。云·冯斌·柴:中国古代女性的发型和发饰。齐鲁出版社。2009.
季孙。唐代的女装与化妆。文物。
细数中国历代妆容:唐朝/南宫庙的头发展示
李国强:唐代女俑的发髻反映了一代王朝的兴衰
胡汝考:外来文化对唐代女性装饰的影响
古代化妆史|唐代女性化妆认知指南
图文一体化网络数据
本文转载自微信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