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苏 吃饭要靠袁隆平 吃肉可别忘了这位1400元研发猪场住16年的院士

栏目:时尚 2021-11-29 17:53:28
分享到:

正文|中国商业战略吴素

百年中国的沧桑,年轻人可能不会有特别深刻的印象,但对比之下,你会惊叹和自豪。

以吃饭为例。近百年前,饥饿经常伴随着中国人。拍摄的照片显示,一位母亲用镰刀刮树皮,两个孩子捡起来。“是每日一餐”;也有衣衫褴褛的男人抱着一棵树,迫不及待地啃着。

20世纪50年代,一位叫池树昌的作家在他早期的科幻巨作《砍掉鼻子的大象》中描述了用无线电波刺激脑垂体的方法,将猪养到了25000公斤。荒诞的背后,是中国人对物质和食物的依然绝望。

饥渴驱使中国人前进。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因缺粮而营养不足,到吃得好、品类丰富,再到注重营养健康。

饮食变化最明显的反映就是身高的增加。去年,《柳叶刀》发现,中国人已经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群体之一,尤其是在19岁的时候。中国男性的身高为175.7厘米,女性为163.5厘米,均超过日本和韩国,成为东亚第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1985年至2019年的35年间,在参与调查的200多个国家中,中国男性身高增长排名第一,女性身高增长排名第三。

身高的增加来自于吃得好,跟得上营养,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中国人自身的突破。

典型场景,发生在水产品领域。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渔业发展薄弱,水产养殖技术落后。全年水产品总量仅为45万吨,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仅为0.8公斤。

长期以来,中国人平均一年只能吃一条不到两斤的鱼,吃虾也是奢望。虾专家叶宇轩回忆,上世纪80年代,“市场上一磅虾卖5到6元,我一个月工资才39元。”

为了满足对水产品的需求,我国大力推广人工养殖,并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了先进的海鱼养殖技术,导致大量海鱼养殖场的出现。据媒体报道,“老一辈人从来没有忘记单位配送的鱼,就是在这一时期普及的”。

到2011年,中国水产养殖率超过70%,创下了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纪录。当时世界上每养两条鱼,就有一条是中国人养的。

全国水产养殖产量只有山东、福建、辽宁、广东三省占80%,中国人已经完全实现了吃鱼吃海鲜的自由。

在猪肉领域,很多人喜欢吃瘦肉,以为切掉肥肉就能得到瘦肉。众所周知,中国人自己也培育出了“瘦肉型猪”。

这一突破来自中国第一位“养猪院士”熊远。他用1400元的项目费作为启动资金,带领团队进行研发。他很少回家养殖,在养猪场住了将近16年。

熊远没觉得苦,大喊道:“每天走进猪棚,心情都特别好。”

20世纪80年代,熊成功选育出全国第一个高瘦肉率母猪新品种——“湖北白猪”及其品系,选育出高瘦肉率、优质、味美的都湖猪,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熊先后引进世界著名猪种,计划在全国建立8个核心种猪场和70多个瘦肉型猪生产基地。随后,“瘦肉型猪”被推广到全国各地,这也使我国出口商品猪的优良等级率从15.52%提高到90%以上。

不仅如此,熊还培养了50多名硕士、70多名博士、2名博士后,其中大部分已成长为我国科研院所的主要学术骨干,部分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养猪专家,为我国养猪业打下了“一把火”。

不仅有“养猪院士”,还有对虾人工养殖先驱赵、河蟹养殖专家赵乃刚、鲍鱼之父麦博士、大黄鱼再生之父、中国白羽肉鸡养殖零突破“鸡王”傅光明、家禽卫士陈华兰、柑橘专家、黄瓜之王、辣椒教授邹等。他们和袁隆平一起,解决了中国人吃得好、吃得好的问题。

正如网友所说,我们之所以能吃的方式多种多样,是因为离不开这些“真食神”的努力,离不开国家的推动和投入。

当饮食需求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满足时,别忘了是国家和这些“英雄”在背负重担!

参考文献:

1.中国的海鲜主要靠这四个省,地球知识局

2.熊:小猪是美妙的音乐,科技日报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