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
通过“剩余论”,特别是“相对剩余论”,中国共产党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命题1的解决;通过“民主集中制”理论,中国共产党既能促进剩余劳动力向社会劳动的反哺,又能锻造政党及其关键少数群体的阶级基础,同时促进命题1和命题2的解决;通过“双范畴论”,中国共产党可以打通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脉,建立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大力推进1号命题和2号命题的解决,建立更具整体性的“全球化论”。
▍“全球化理论”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球化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主脉的延伸。工业化生产力的发展与时间进程的关系一直是线性成正比的,不是任何人的意志所转移的。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在“空”和“平台”之间有选择。基于不同的选择和匹配,人类呈现了不同国家对不同社会制度的探索。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对国际化、全球化的要求是一致的,这与“剩余理论”和“民主集中制理论”高度一致。在“民主集中”的社会历史运动中,产业全球化同时构建了“国际民主集中”的历史叙事,需要塔尖国家、塔底国家以及与之相伴的历史运动。就世界历史而言,“国际民主集权机制”表现为多种方式,如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系统性冷战,地区冲突数不胜数。然而,“国际民主集权机制”也催生了联合国和多边争端解决机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必须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适应工业化、全球化的历史要求,尊重“国际民主集中”的历史规律。
目前,国际化和全球化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
1.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成。即使未来美元被其他货币取代,国际金融体系也只会继续发展。这是现代生产力规模效应和规模扩张的需要。
2.国际虚拟经济规模巨大,逐渐接近实体经济规模。虚拟经济流动性的影响与国际政治的复杂结合,演变为多种形式的国际斗争与合作。
3.国际贸易规模巨大,效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可能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生产体系。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这些国家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独立主体性。
4.跨国公司的影响力越来越渗透到国际政治活动中,跨国公司在经济形态上实际上已经成为超国家,不断发挥其政治影响力。
5.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缺乏独立完整的外交和军事主体性,是一种准国家秩序。美国对全球秩序的控制超出了自己的范围,是一种“超国家”秩序。“超国家”和“准国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是密切相关的。
“全球化理论”或“国际民主集权机制”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体现。它要求我们在“阶级论”“剩余论”“民主集中制论”“双范畴论”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国际政治经济的唯物史观线索。要求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在未来世界的定位有更加透彻、全面的认识,把国际关系和国际贸易作为推动变革的主要动力,遵循客观规律,肩负起民族复兴、构建人类共享未来共同体的使命。由此,我们可以推动中国共产党控制资本的命题三的实现——掌握全球体系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共享未来的共同体。
▍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进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锻造党的人民基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进程。
1921年至1927年,中国共产党有思想、有主义、有政党组织,但没有自己的人工再生阶级基础。1927年至1934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自己的革命军和农村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为巩固阶级基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35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创造了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任务的相对完整和成熟的人工再生阶级。1949年至1966年,中国共产党锻造了相对完整但不成熟的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现代无产阶级。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暴露了中国共产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成熟的现代无产阶级的重大缺陷,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1976年至2012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央工作调整和改革开放,努力创造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完整的现代无产阶级。2012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开放,通过反腐败、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探索建立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完整成熟的现代无产阶级阶级基础。这种阶级基础使资本控制更具历史性、全局性和根本性。
站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一定要把历史讲清楚。管理资本是历史上落在中国共产党肩上的一项重大责任。它的三个命题统一在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脉络之下,在理论上具有穿透性。只有系统辩证地认识唯物史观的主脉,锻造现代无产阶级,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产生运用唯物史观基本规律指导国内国际实践的党的关键少数,同时不断推进人类共享未来共同体的建设,才能真正完成驾驭资本的历史任务。这一历史进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进程。
本文原载《文化视界》2021年第三期封面“百年党建与理论创新”专栏。原标题是“控制资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经济学”。篇幅有限,内容编辑删除。欢迎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本微信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