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陇海铁路,它全长1800多公里,是贯穿中国东西部的“大动脉”。但是如果提到黄口站,很多人可能会有点陌生。90年前,陇海铁路上这个鲜为人知的车站,见证了徐海邦地区最轰动的革命暴乱,同时也拉开了徐海邦地区武装斗争的序幕。
8月2日上午,记者驱车一个半小时,来到安徽省宿州市萧县黄口镇。因为地处陇海铁路沿线,黄口镇也是一个真正的火车拉动的“重镇”。于是,记者一到黄口火车站就赶到了。
黄口站已有105年的历史。随着高铁的普及和高速公路的普及,这个看似古老的车站失去了昔日客运的辉煌,但它依然默默履职,时刻见证着小镇的历史变迁。就像这位陪伴记者的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人一样,他用笔记录了家乡60多年的历史变迁。他就是萧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吴晓彤,今年88岁。其他工作人员亲切地称他为小仙历史的“活字典”。
吴晓彤说:“今年是黄口暴动90周年,也是建党99周年。这是党早期有影响的活动。当时,在暴乱的第九天,党中央的《红旗》杂志刊登了这一消息。当时,渤海铁路中断了三天。这也是徐海军特委组织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枪。”
这支“枪”的背后,不仅仅是偶尔发生的暴力冲突,更是中国共产党组织、策划、战略部署的早期武装活动。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中共中央于同年8月7日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土地革命和农民秋收起义为主要任务。在这一指示下,中共江苏省委组织成立了中共徐海邦专门委员会,通过深入农民斗争,将马克思主义渗透到田间地头,深入人心。
讲解员梁天琦说:“1930年5月24日,中共江苏省委给徐海邦特委发了一封指示信,说明徐州地方暴动的客观形势现在已经比较成熟,要求在全国中心的江苏建立苏维埃政权,壮大一支新的伟大的红军。在此基础上,中共江苏省委发布了“一个人要暴动……不带枪,教师要任课”的命令。因此,同年6月,中共徐海军特委成立军事委员会,共同组织各地农民暴动的武装力量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第一师设在徐州周围的萧县。”
徐海邦特委宣传部长陈负责萧县的武装编队。作为萧县人,陈第一次回到家乡,开始了武装暴动的宣传工作。吴晓彤说:“陈鲁真去了萧县。因为是秘密会议,他在一个山窝里开了县委扩大会议。当时给萧县的任务是组织一个小组,因为陈露珍的发言气氛也很热烈,小组很生气。如果组织的团体太少,他准备组织一个师。”
会议还决定7月10日在黄口、王寨、顾雍举行武装暴动。李香玲被任命为红15军第一师独立营营长,具体负责黄口暴动。
黄口是徐州以西陇海线上的第一个重镇。有国民党第三军第二十七师的一个连,以黄口区队和商业团为武装,共约200人,近200门枪。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暴乱者只有两支短枪和48枚自制炸弹。在武器装备上,暴徒处于劣势,但在群众基础上,共产党占据绝对优势。吴晓彤说:“从动员群众的角度来看,有2000多人参加了暴动。群众自发地去找国民党军队,包围他们,叫他们缴械。这在当时也很可怕。”
有了人民的支持,营长李香玲更有信心了。7月10日上午,防暴突击队在黄口集结,战士们分三路分别向敌人的三个排和连发起进攻。首先,车站西侧的国民党军队被一举歼灭。而东边的敌人在他走了三里之前就东逃了,被支持暴乱的人拦住了。这时,战斗只用了两个小时,国民党军队已经瓦解了三分之二,只剩下盘踞在车站北面的敌军还在坚守。为了减少伤亡,李香玲控制住自己的脾气,与敌人交谈,最终连续攻下了所有国民党军队。
暴乱使陇海铁路交通中断了三天。但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武装运动,各方面条件还不够成熟,暴动后的组织工作也没有顺利展开。在国民党的反击下,李香玲决定先分散隐蔽。从此,萧县的武装革命陷入了困境。然而,黄口暴动拉开了徐海邦地区武装斗争的序幕,其历史意义不可磨灭。徐州市史志办宣传教育处邓明健说:“黄口农民起义是1930年徐州大规模农民暴动中影响比较大的一次,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人民的战斗精神,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中的影响。”
制作:记者郭、通讯员梁天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