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湘军“箕子营”攻破天京,太平天国灭亡。随后,清朝开始大规模废军,湘军的“箕子营”、“是否军”等王牌相继被革职。士兵们要么回家盖房子,过上幸福的生活,要么从事文职工作,远离军队。“箕子营”和“是否军”的废除,主要是因为这两支军队是曾国藩的嫡系,清朝不得不防之;曾国藩虽然自诩为“理学大师”,但也并非没有“加黄袍”的可能。
清廷为了维护王朝统治,废除了“箕子营”、“是否军”等曾国藩自己的军队。但是清朝内忧外患严重,八旗正规军和绿营没有给与力量,只好继续依靠湘军来维持摇摇欲坠的清朝。当然,这里的“湘军”不是曾国藩的嫡系。本文主角:湘军猛将苏元春,一生为清朝而战,60岁结婚生子,后亡异乡。
苏元春,广西永安人,湘军“经营”专家。后来,他辅佐冯子材,在镇南关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威震西南边陲。1851年9月,萧朝贵、罗宣官等猛士进入永安,这是太平天国军事崛起以来占领的第一座城池。这时,的父亲苏是永安团团长,率“团练”与太平军作战,结果被杀。
父亲在战场上牺牲时,苏元春只有8岁,还是个孩子。1855年,12岁的苏元春偷了邻居的财物,做了永安的官服去捉拿他,于是投奔了天地会的首领张高友。参加天地社,苏元春还是个“童子军”。由于战斗激烈,他很快成为张高友的密友。1863年,张高友在追击清军时遭到伏击,战死沙场,导致天地会内部一片混乱。
张高邮死后,苏元春率部投降Xi宝田,成为湘军“靖宜营”的一员。苏元春的官位一路提升,是因为他勇猛的战斗和伟大的战略。加入湘军后,苏元春开始调兵遣将,向昔日战友举起屠刀,用“队友”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高帽。
1864年7月,天京失守,年轻的国王洪天贵福逃亡。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年轻的王洪天贵福最终在江西石城杨家牌被Xi宝田擒获。苏元春此时也在军中,清朝赏赐他都司的职位。1866年,Xi保田参加了嘉应府战役。苏元春追击其余太平军时,“杀贼无数”。他的表现引人注目,并被授予参军的职位,成为一名中级军事指挥官。
1867年,Xi保田率领一万多湘军“经营”远征贵州,镇压张秀梅起义。Xi保田非常赏识苏元春为消灭太平军所做的努力,立他为先锋将军。Xi宝田喜欢杀人抢劫,而苏元春拼命杀敌,却从不把战利品据为己有;敌人每破一次,“精营”就抢劫苗族,赚来的钱都进了西柏田的口袋。
1872年,苏元春在乌鸦坡战役中彻底击败了张秀梅的叛军,并逮捕了他,判处他死刑。凭借这一能力,苏元春被晋升为中尉,随即晋升为总兵,并成为了高级武官,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军师司令。
1872年,张秀梅起义被平定,Xi宝田被劫得太多,执政界和反对派舆论一片哗然。慈禧对“经义营”也大为不满。就这样,Xi宝田不得不辞职回家盖房子,以躲避舆论的风暴。“经义营”被废后,他麾下的悍将自食其力。苏元春因战功卓著,在清朝没有被废除。反而被派驻永州镇压当地天地会起义。
1884年4月,法军一路向北,在北宁大败清军。广西巡抚许徐焰被免职。时任湖南巡抚的潘掌管广西军务,率兵抵抗法军。时任永州镇连长的苏元春,顺理成章地跟着老板走了关。谁知,潘害怕法军,稍有挫折就撤军,导致镇南关被烧,西南边境危机。
淮军悍将潘惧怕法军,但英勇杀敌,冒着生命危险冲锋陷阵,引起两广总督张之洞的注意。苏元春被张之洞推举为广西提督。1885年4月,镇南关战役爆发,苏元春与老将冯子材配合作战,取得了镇南关的伟大胜利,扭转了边境局势。他被清朝授予少保太子的称号。
甄南关大获成功,冯子材名满天下,但毕竟只是一个“军务副专员”,并不是广西的一级军官。战争结束后,冯子材的大部分军队被裁撤,苏元春仍然主持边境军事防御。谁立他为广西提督?在主持桂系军务时,苏元春做了两件大事:建大大小小的城市,在边境修筑“西南长城”,保卫法军;将府尹府从柳州迁到龙州,指挥部队就近作战。
为了震慑法军,苏元春在边境口岸部署了从德国购买的克虏伯大炮,后来成为中山镇南关起义的“英雄”。法国虽然号称世界第二,却不是德国的对手。在色当战役中遭到克虏伯大炮的轰炸。苏元春在西南边境部署克虏伯大炮,对驻扎在越南的法国军队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使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与法国军队作战,苏元春成为严重依赖清朝的将军。不幸的是,苏元春毕竟是一个战士,他的政治头脑是软弱的。在“广州湾事件”中,苏元春代替清朝与法国签订了协议,割让了很多权益,受到舆论的批评,成为了一个捎带,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声誉。
“广州湾事件”后,各方群起攻击苏元春。1902年,广西巡抚王之春弹劾苏元春桀骜不驯,有造反倾向。就这样,清朝下令逮捕苏元春,免除了死刑,但新疆作为惩罚被送去了。这时,苏元春还没有结婚生子,独自一人。袁世凯,苏元春最好的朋友,不忍看到他的朋友遭受灾难,但也很难营救他。
考虑到在新疆的艰辛,袁世凯给了他一个侍女王,并给他生下了儿子苏承慈。晚清时期很少结婚生子。要知道,苏元春是广西提督,省一级的最高武官,权力相当突出,自然没有娶妻生子的后顾之忧。1908年,苏元春平反,在从新疆回家的路上去世。
书目:《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