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立、李成儒、何冰三位实力派,共同主演了一部原本由老舍改编的电视剧《我的一生》。一开始张国立导演准备让葛优演第一个英雄“我”,但葛优很快婉拒:我演不了,我演不了。最后真的找不到主角。我没办法。张国立不得不亲自扮演主角。
大家都不想不劳而获的演主角,只是因为之前已经有人演过这个角色,而且演得很好。就连老舍之子亦舒也认为自己比张国立强得多。
大导演谢晋曾经说过,如果芙蓉镇的英雄换成他,绝对比姜文强。
吓到葛优了,比张国立强,比姜文强,这个人就是石华,被很多人称赞为中国最佳男演员,甚至比赵丹的石华还要强。央视《电影传奇》节目给了他一档名为《永远的石浪》的特别节目。
一、石头摇摆的根源
原名石,1915年生于天津。他家以前很有钱,但他一出生,就没落了。于是父亲带着家人去北京谋生。基本上,石慧在25岁之前就在北京度过一生,他的根在北京。
因为家里经济困难,石华初中就出去谋生了。他当过服务员、卫生员和售票员。用他朋友的话来说,石华主要混在立交桥周围。也许他听过焦德海、和侯他们的相声。在他未来的电影中,他在设计北京风格的台词时经常提到相声。
石华19岁时,小学同学董世雄劝他演戏,石华欣然前往。后来他和同学都成了著名的话剧演员,董世雄的艺名是蓝马。
然而,刚刚加入剧团的石慧只能作为一个提醒。直到1935年的一天,一个演员临时有事做。他客串了一个茶馆,这正是他所做的,所以他的表演受到了剧团的称赞。这次成功的表演也建立了石慧的信心,他决心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
可以说,在石慧人生的前二十年,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北京男孩,但正是这种来自社会底层的生活,给了他无尽的创作源泉和创意,这也是他走上天才演员之路的根源。
二、石华的天才之路
一旦石慧的表演之路走出来,那就是一场惊人的表演。没有学习任何表演理论,他很快成为剧团的主要演员。1938年,23岁的石慧在话剧《雷雨》中出演了桂露,这个角色甚至得到了曹禺本人的高度评价。"他演桂露比我写得好。"谁能想到,在这个行业只干了三年,石华就成了著名的话剧演员。
1940年,石慧因发表抗日演讲而遭到汉奸的谴责。他被迫离开北京,南下上海,加入一个著名的旅行剧团。短短几年,石慧迅速征服了上海观众,被称为“戏剧皇帝”。当时,上海甚至把看话剧叫做“看石慧”。
当时话剧演员普遍开始进入电影行业,石华也无法回避。1941年他第一次触电,1947年基本完全转入电影界。他又一次通过《假凤凰》《老婆万岁》等电影征服了上海观众,也被部分观众誉为“电影皇帝”。
石慧说,当你是一名演员时,你必须扮演一部戏剧,当你拍一部电影时,你必须是一名导演。1948年自编自导第一部电影《母亲》,1950年自导自演《我的生活》,1951年自导自演电影《关连昌》,1953年上海八大电影公司合并成立上海电影制片厂,并以著名电影《鸡毛鑫》为导演...
1935年,不到十年就成了戏剧皇帝,不到五年就成了电影皇帝,不到五年就成了著名导演。石慧短短20年的演艺生涯几乎是一条典型的天才之路。
三,石慧的经典作品
由于历史悠久,我们很少能看到石慧戏剧作品的照片,但他主演和执导的电影在半个多世纪后仍被影迷视为经典,尤其是解放后的岁月里,石慧几乎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导演和演员。
当年全国票房冠军《我的生活》中的“我”,获得了文化部优秀故事片二等奖。石慧在影片中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北京长大的优势,从小到大饰演一名北京巡警,完美再现了当时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这个角色只是于是之的王力可力发,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经典。
《关连长》是第一部由民营电影公司拍摄的解放军题材电影。石慧饰演电影中的主角关连长。他从一部北京电影变成了一部山东方言。关联昌幽默大胆,满口污言秽语,丝毫不耽误他的积极进步。如果要以他的作用来衡量,关联昌最早是石光荣和李云龙。
在《姐姐和姐姐站起来》中,石慧饰演了一个坏到骨子里的北京小流氓马三。他持自己“坏人从不把自己当坏人”的观点,把马三演成流氓,是一种能让观众愤怒却又无奈的坏人。同时在影片中,他表演了老北京电影的细节,黑话,大千儿,袖中干坤等等,非常自然,令人惊艳。
在史诗《宋景诗》中,体重大增的石慧饰演晚清重臣僧格林沁。这个角色的成功,在于他的说话基本功几乎处于变化的境界,不生气和生雷霆的区别被他形象地诠释了出来。
说实话,50年代电影中的演员大多都在一定程度上带了一些戏剧或舞台腔,甚至赵丹饰演的林则徐也不可避免地在某些地方表现出戏剧演员的风格,这会让今天的观众觉得有些违和。虽然石慧是一个戏剧皇帝,但他在电影中的台词和表演几乎没有戏剧的痕迹。用姜文的话来说,石慧把自己性格的灵魂植入了自己的身体,他用自己性格的灵魂去行动。
第四,石慧的朋友和亲戚
有个哥哥叫石,笔名。他曾经是《关连长》和《我的生活》的编剧。他们还有一个弟弟叫史玉书,是中国著名的心血管专家。
石慧还有一个侄子,在戏剧领域几乎可以跟得上石慧。他是于是之,上海翻译厂著名配音演员丁羽是于是之的表弟。
石慧曾在上海电影厂成立五华社。他担任主席,成员有白申、谢晋、姬神、徐昌霖,他们都被认为是石慧的“好朋友”。
在电影圈,石慧也有一些几乎固定的合作伙伴,他们也是非常优秀的演员,比如著名演员程志、李伟,他们多次在石慧的电影中担任主要配角。
当然,石华的一生中有两个重要的人。一个是他以前的爱人,周璇。他们曾经非常般配,被电影界称为绝配。他们甚至定下了婚约,但后来因为聚少离多而渐行渐远。
石慧曾经告诉他的朋友,他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最可爱,一种是母亲,另一种是孩子。就这样,三十多岁的他竟然爱上了比她小十岁的京剧演员童。两人通过拍摄吸引了彼此的感情。虽然童家有些反对,但两人还是在1954年结婚了。婚礼很简单,邀请了当时还在唱戏的王。
只有短暂的婚姻维持了三年多。1957年11月,石华突然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第五,石荡消失的奥秘
现在公布的数据表明,石慧是在1957年被杀害的,但有些人仍然不相信他的失踪是自杀。
让我们回到20世纪50年代。石慧拍摄的《关连长》曾经被批评过,但对他影响不大。他后来用一封《鸡毛家书》宣布了自己把握新时代电影的能力。
还有人说,石慧的最后一部电影《雾海夜航》受到了批评,让他深思。事实上,这部赞扬解放军和人民伟大人性的电影并没有太大问题。真正导致他悲剧的是一篇文章《东吴将军的谎言》。
无论如何,1957年11月19日,在上海电影厂的会议上,石慧不断受到批评,旧日的关联昌被重访,甚至他与周璇的恋情也被敲打出来,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会后,石慧神情恍惚。当他看到他的老朋友姬神时,他不禁感慨:“那我就不能再演戏了。”然后他叹了两口气:结束了,结束了。回家后,面对妻子的询问,他只叹了两句:牛逼,牛逼。
第二天,石慧不得不参加第二次会议,但他没有去。童要去见外国艺术团。有些失态地和妻子吻别,但童没有注意到这种不同。
后来,石慧登上了民主三号船,这是他体验生活的地方,也是拍摄《迷雾中的迷海》时的取景地。因此,船员们认识他,认为他是来这里重新体验生活的。
那天晚上,几个人看见石华搬了一把椅子,坐在甲板上望着大海。
之后,石华就消失了。他消失在海里。
17个月后,有人在吴淞口外的海滩上发现了一具无名男尸,尸体被浸泡太久,无法辨认。最后,人们通过手表、鞋子和尸体上的臼齿,确定了它是石华,所以几乎所有的数据都证实了石华是在1957年因为自杀而死的。
但是,有人不相信石华就这样死了。《石》主编李震认为,石花只是消失在海里,但不一定是自杀。特别是民主三号的船员只看到他坐在甲板上,没有看到他跳海。同时,船下船时的人数和登船时的人数相当,那个年代没有DNA技术。仅仅通过外在条件来判断石华的死和死于自杀,似乎有点草率。因此,李震认为,我们不能排除石慧当时没有自杀的可能,但也许他只是在隐姓埋名之下改变了生活方式。
姜文曾经对石华的失踪有过自己的看法。他说,石华是一种特别容易与人物灵魂沟通的人。你不能这样吓唬他。一旦你吓到他,他很容易陷入困境。
换句话说,石慧似乎只是一个纯粹的演员,一个优秀的导演,对风雨毫无准备,这可能是他突然“消失”的内在原因。
第六,石慧的表演理论
有一种表演理论叫“迎面”,一般是指演员拿到剧本时只需要知道角色的性别、年龄、职业、台词,然后几乎所有的表演都可以按照剧本和导演的要求来表演,这样一部戏就可以很快完成,不会发现演技有什么问题。这可能是大多数演员主动或被动遵循的表演理论。
石慧的表演理论被称为“从根源出发”。比如他想演老舍《我的生活》里的巡警,首先要了解作者老舍的背景,知道老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那么,就要了解作品的创作思路、背景和内涵,要知道整个故事的铺垫、发展、高潮和结局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是巡警角色的生活、性格、家庭、背景,最后是与巡警角色相关的人和事。
总之,正如姜文所说,石华的表演是将人物的灵魂植入自己的身体。所以大导演黄评价演技好,各种角色都能演,悲剧、喜剧、滑稽戏、话剧都能演好。他是中国极为罕见的表演艺术家。
用我们通俗的话说,石慧是中国最好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