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上海话式微的原因,各种说法都有。普遍的认识是近年来推普力度太大,很多学校不允许本地孩子说上海话。当然还有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市区的上海人动迁到郊区,分散在广大郊县农村拔地而起的商品房里,而市中心则真的“海纳百川”了,各地人都有。“有容乃大”则未必,各地人肆无忌惮地说着自己的家乡话,“土着”反倒被边缘化了。一个上海人在上海遇到另一个上海人,先要“开国语”确认对方口音,然后才开始讲上海话,这绝不是笑话。图片来源于网络
于是有识之士振臂高呼,针对当下年轻人不能、不愿、不想说上海话的现状,献计献策,不可谓不努力。但大势所趋,努力似乎是杯水车薪。更可气的是,很快,上海话的扞卫者们内部也产生了分歧。有的说上海话应以保留尖团音的老上海话为标准,动不动沪剧怎样、滑稽戏怎样。又以地域、出身、学历、职业等差异形成所谓的“鄙视链”,有朋友打死不愿口音中夹杂一点“劳动人民”味道,而工人新村长大的兄弟执拗地坚持着这样的语言:“朋友侬绝对顶峰,上海人老卵!”有人遍览《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还有什么《九尾龟》、《海上花》,写出一堆字库里都没有的汉字,说上海话就应该这么写、这么读。与此同时,有人偏要把“上海人”写成“上海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一刚一刚一刚”的段子,似乎非如此不能体现上海话的独特。老同志们辩论得不亦乐乎,年轻人却完全没当回事,你们玩你们的微信,他们刷他们的老福特,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上海话?那不是中老年人的语言吗?你读这些单词是什么?
要让上海的年轻人都说上海话,来看看上海话的代言人都有谁。自从周立波之后,还有说上海话的流量明星吗?肖百搭?柏阿姨?还有谁?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实验,到街上任意找个90后年轻人,问他们一些和肖百搭或柏阿姨有关的问题。我对肖白搭和柏阿姨绝无不敬,我非常尊重和喜爱他们。年轻人就未必了。从什么渠知道这些明星?电视上听他们调解邻里矛盾,分财产、轧姘头,还是老城区百货商场顶楼的廉价羽绒服专卖场?或是减轻颈椎压力的老年鞋广告?而说着普通话的明星,小岳岳1985年出生,张云雷1992年,郭麒麟1996年;宋小宝1981年,沈腾略微“老”一点,1979年。柏阿姨呢?共和国的同龄人,1949年。侬帮我变帅?
侬帮我豁膀咾?侬敲我?图片来自网络我认识的人没有一个不喜欢上海的,也没有一个不以自己是上海人为荣的。他们不会、不想、也不想说上海话,可能是因为过度普及或者其他原因,但归根结底,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一定要说上海话?动力是什么?他们做的还不够满足上一代人的感情吗?参加各种补习班,学钢琴,练游泳……哪一个不是为了满足上一代?你连自己的口音都不会说吗?毕竟人活着不是为了感情。如果只是用来交流,普通话就够了。他们已经很累了,为什么还要无缘无故多学一门语言?那些要求他们“必须”说上海话的人有没有反省过自己?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语言谈吐是否值得年轻人向往和模仿,进而成为他们的“情怀”?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我说,要保护和传承上海话,必须要有年轻人认可的代言人。除了肖百搭、柏阿姨以外,上海籍的流量明星,比如胡歌啊,薛之谦啊……等等。如果他们在正式场合都说上海话,情况也许会不同。不要一说上海,就是几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就是旗袍和老克勒,就是“我们不一样”。要用上海话说现在发生的事情,社会上普遍关心的事情,说说股票基金,侃侃电竞电玩,谈谈限量款的球鞋或梅西、杜兰特,要给上海话注入新的内容,“乘风破浪的姐姐”、“清平乐”。也不要再笑年轻人古怪的发音了,一百年前,来上海的宁波人“阿拉阿拉”地说话时,我猜那时的上海城里人绝不会承认“阿拉”也算“上海话”,一百年后的今天,“阿拉”已经是上海人普遍认可的官方自称。上海=桑嘿?
图片来自网络当然,还有其他方法。如果中考有上海话的东西,相信上海话补习班会遍地开花。如果是这样的话,还不错。我可以在老周兼职赚点外快。两天前我看了一个视频。有老师批评即将高考的学生:“连XX公式都记不住,怎么还能睡得着?”笑过之后,我对自己当上海话补习班老师时的那一幕下定了决心:“同学们,请跟我读:茜娜、茜娜、奇洛、奇洛...注意,重点来了,赛纳之书和奇洛的发音不一样,是重要的知识点,一定要考!嘿,醒醒,醒醒,侬连塞娜和奇克的区别都分不清。侬怎么会困?……"“订吧,奇克,来个新的吧?”
设计台词图片来源于网络但还是有问题没有解决,作为考试教材的上海话,到底要不要尖团音?录音磁带请谁来读?沪剧团还是滑稽剧团?一些字的标准写法,究竟是参考《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呢,还是《九尾龟》、《海上花》?……参加完上海话考试,拿到该拿的分数以后,上海小囡是用上海话骂山门呢,还是用普通话?原标题:“你分不清塞娜和基佬的区别。怎么还能睡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