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的艺术梦想用绘画歌颂祖国的山川
天水日报记者郭琦
在一个温暖的秋日早晨,记者乘车前往麦积区甘泉镇五河村,看望喜欢画画的71岁老人王志亮。新建的大道比以前更宽,一排排小区正在建设中,沿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村口靠近宽阔的马路。见到记者后,老人高兴地说,现在路好了。他们已经上车了,出门很方便。虽然王志亮已经过了这个年龄,有些人是重听人,但他的精神状态很好。他来到家里,宽阔的院子里没有堆放杂物,不仅干净整洁,还有几盆花,颇有文采。中间房间挂着一幅水墨画《长城》。
“这是我画得最多的主题。我已经发给亲戚朋友了,至少有十几张照片。”巍峨的长城环绕在群山之中,祖国山川的壮美仿佛在瞬间奔涌。“来,我带你去我的工作室,那里有很多我的作品。”20世纪70年代,因梯田而患气管炎的王志亮说话有些困难,但当他谈论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充满了精神。
在院子东侧铺着水泥的新房里,一家人特意为老人打造了一个房间作为工作室。“小时候,我喜欢根据连环画进行临摹。有人物、马和风景,画得很好。”1966年,只学了9年的王志亮开始回家种地,但只要拿到空,他就用小纸片练习画画。那年的哥哥结婚时,龙上的一位已故学者董遇到了他的父亲,被邀请到他家。看到王志亮画的一幅中堂,他非常喜欢,于是马上为自己的画写了一副对联。老人回忆说,当时董不收徒弟很可惜,师从师太的想法没能如愿。幸运的是,父亲非常支持他的绘画,他总是默默地看着他沉浸在绘画中而不打扰。
推开门,阳光正好照在一幅未完成的用墨毡和青花瓷刷洗的画上……画室西边的墙上挂着三幅山水画,云雾山雾罩中有潺潺的泉水流淌出来,画中的色彩宛如这个秋天的明金色。
王志亮说,画了这么多年,他只偏爱祖国美丽苍劲的山水。所以在他给记者展示的画作中,大部分都是以鲜艳的蓝色花朵为主的山水,锦绣庐山宫,以及邙山“当我质问你的瞳孔,在松树下”的诗意;城门下有搬运工,骑着骆驼的大篷车,骑着马和鞭子的牧羊人...画面中到处都是平静的生活。“解放后,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特别是这几年,我们农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繁荣。”
王志亮偶尔试着画一些花、鸟和人物。"除了风景画,其他的画都很蹩脚。"说完,他害羞地拿出了《牡丹》、《嫦娥奔月》和《丢辛的故事》中的拜月的画。他喜欢看《西游记》中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偶尔也会在画中写下英雄故事。“当时,书籍非常珍贵。大约245岁的时候,在麦积区新华书店买了第一件与绘画有关的“三溪堂画宝。”画案的一面是叠得整整齐齐的画作,还有他为了学画而收藏多年的书籍,其中有些还留有一些岁月的痕迹。“这是2006年去上海,在新华书店淘到的清明上河图。旁边的都是江西买的。”王志亮说,在欣赏折叠版《清明上河图》的同时,他给自己定下了完全临摹一幅画的目标。因为他的手机用得不太好,每次孩子们带他出去旅行,他总是去新华书店挑他喜欢的画册买回来。
在一堆书里,老人找出了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天水市美术家协会、天水牡丹书画院的三张会员卡,这是对他多年坚持画画最好的鼓励。
20世纪7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三十多岁的王志亮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个伯乐——原麦积区文化馆的画家、画家蒲光华。当他发现王志亮喜欢绘画时,他被要求带着他的画给他指导。同时受邀参加文化馆一年一度的艺术展览。除了蒲光华,博物馆的李凤翔,文物专家毛慧敏,都给了王志亮绘画指导,他们成了他绘画梦想的明灯。
“我是农民。以前因为种地,我花在画画上的时间比较少,进度也比较慢。”王志亮说他在2008年真正投身于绘画。当时,他家的土地被征用后,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没有农活的束缚,他有更多的时间专心画画。“我不需要种植土地。我有更多的时间画画。我很少出门。我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画画。”孙子们看到他画得好,总是喊着要他教,但当他认真教的时候,孩子们就调皮地画了几笔就去玩了。
虽然村里很多人都在看王力可的画,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为了提升自己,除了看电视上的教学片,他通常会去展览看别人的作品,然后回来自己琢磨。“在电视上,人民大会堂的几幅山水画非常好。每次见到我,都急得跺脚,总想着怎么录。”
王志亮有一个愿望。他说:“我们农民现在过上了好日子。我想在有生之年画一百幅展现祖国河山的画,留给孩子们纪念。我不在乎这样这么多年。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