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是珍贵的,但对现实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中,“诚”字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美德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诚的例子有很多。
我们常说一句老话,“人无信不立”。对一个人来说,“诚”字是无价之宝,是我们安身立命的资本,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
在《犒劳崔武郎》中,有一句名言是对诚实最完美的诠释,比如“大海可以倾倒,承诺永远不会动摇”,这让今天的人读到了,并把它作为我们做人的一种良好的道德风范。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今天,都有无数的成功人士凭借诚实这个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
只是生活中总有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有些人信守承诺,让自己的命运一落千丈,跌入谷底。
信义集团董事长李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例子。要知道信义集团一直声称自己永远不会失败,但最终却因为信守承诺而深陷债务泥潭,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这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信守诺言的承诺已经成为未来失败的伏笔
事实是,信义集团破产不是因为内部问题,而是因为董事长李信守承诺。
信义集团的成长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改革开放。信义集团凭借其在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一直是中国百强企业之一。
作为信义集团的董事长,李具有企业领导者特有的领导能力和长远眼光。他没有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而是把长远的理想和布局作为公司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
更何况李还是一个果断、光明磊落、刚毅的人,这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业领袖应该具备的才能。
可以说,没有李多年的领导和谋划,信义集团是可以做大做强的。成功之后,李不止一次公开表态,信义集团绝对不会破产,而正是这样的说辞,为信义集团日后的破产奠定了基础。
火热的房地产,无法控制的欲望和贪婪
21世纪初,房地产火热的热度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瞬间成为商业领域的新宠。当时房地产行业获利丰厚的投资者不计其数。
投资周期短、收益高的特点使得房地产的价值迅速上升。看到很多从业者获得的巨额收入,李显然也很照顾房地产。以前,他总是稳健地投资商业,从不急于求成。
信义集团稳健的发展和良好的势头,给了李进军房地产行业极大的信心和基础。虽然当时公司领导层很多人对此类行为表示担忧和不确定,但很难预测未来会有什么结果。
然而,看到李前所未有的强大自信和毅力,公司进军房地产的提案很快获得通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个提案终于从纸上规划变成了实际行动。
不久,华信房地产公司正式成立,信义集团名声大噪。在这样强大的背景下,华信地产公司的出现吸引了众多地产行业大佬的目光。当时,大量投资者前来与华信建立合作关系,试图在庞大的房地产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华信当初依靠信义集团的口碑和实力,使得自身的销量和业绩保持高位。快速发展的势头让很多业内人士对华信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就连李和公司高层都有这样的感受。
巨大的花架看不见了
不过有句话说得好,叫做“金玉其外”。如果抛开信义集团的光环,华信集团只能算是房地产行业的新人,对房地产行业的很多领域和知识知之甚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信最初发展的快速势头开始放缓,缓慢的发展速度也让很多之前的投资者对其感到失望,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因为进入房地产行业的时间太过仓促,而且很多准备工作都极其不成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华信不仅没能帮助李实现盈利,反而欠下了3亿的债务,要知道十几年前,3亿的债务简直可以压垮一家大公司。
如果李能够选择及时收手,那么依靠信义集团的家族是大的,钱还是可以还的,但是如果事情不好,对李也是不好的。
李觉得自己当初许下的誓言不能轻易违背。如果华信公司破产,他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名声就会毁于一旦,甚至会危及他最终建立的商业界。
因此,在此期间,李一直依靠信义集团给华信及时输血,让华信能够在房地产行业继续生存。
可惜输血没能同时止血,华信的财务仿佛是个无底洞。无论李如何努力,都无法支撑华信的业务,甚至危及信义集团的财务。
过去几年,信义集团的资金链濒临崩溃,甚至为华信的资金流转背负了高达8亿元的债务。
最终,长期债务危机让李难以为继,他不得不在2019年向银行申请破产保护。恐怕连李自己都无法想象,因为他一意孤行,信守诺言,最终以破产而无收获的悲惨结局收场。这个结果真的很尴尬。
摒弃心中的贪婪,继承冷静的分析和精明的判断
人的贪婪没有止境,也不会一直被压制。一旦得到了一时的利益,必然会让你内心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最后会难以抑制无止境的贪婪。
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切,而不是用自己的激情和无脑的行动给生活增添许多无穷无尽的烦恼。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有了精明的头脑和冷静的分析判断,它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否则,当李失去了他永恒的仇恨,给别人留下了一个难以言喻的笑柄时,显然有些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