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戏剧传统之根铸就现代创作之魂
——戏剧创作中的“盐城现象”透视
徐启兵
内容摘要:
“盐城现象”起源于“盐城剧作家群”,逐渐发展成为涵盖剧本创作制作、戏剧人才队伍、优秀戏剧创作等多个方面的戏剧创作现象。盐城戏剧创作的核心是现代戏剧创作,其特点是乡土书写和现实题材创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一批被称为“怀剧之乡”的优秀剧目。“盐城现象”是盐城淮剧良好的发展生态、戏剧创作与戏剧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互动、盐城长期致力于戏剧工作室、编剧团队和剧本创作机制建设以及剧团、剧场、观众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01“盐城现象”的由来和内涵
近年来,盐城戏剧创作和制作成就显著,佳作频出。“盐城现象”在剧圈不胫而走”,引起了全国剧圈的持续关注。一个普通的地级市被命名为“盐城现象”,说明盐城的戏剧创作绝对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无论“盐城现象”的提法能否载入未来中国戏剧发展史,其已有的成果和经验都可以借鉴。
“盐城现象”最早提出,与“盐城剧作家群”密切相关。“说实话,如今按地区给编剧和编剧命名的情况很少,按城市命名的情况更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盐城长期保持着一支体系完整、新旧更替、创作蓬勃的编剧队伍,从70年代的蒋邦彦、王毅、董辉、何寿光、冯,到90年代的、、孙、卢东红、邱锡军、袁连成,再到新世纪以孙志宏、朱正亚、为代表的新生代剧作家长期保持着优质高产的创作状态,始终展现出令人信服的整体实力和持续发展的坚实后劲,在全国戏剧行业保持着较高的“人气”和社会影响力。比如剧作家陈明2004年凭借怀剧《十品村官》获得第16届中国曹禺戏剧奖,2019年凭借怀剧《送你过河》获得第23届曹禺剧本奖。不言而喻,徐新华创作的淮剧《小城》荣获第十五届文华奖,淮剧《小城》入选2020年国家舞台艺术创作扶持项目重点创作名单;此前,袁连成的淮剧《留守村长留守鹅》入选2018年项目重点创作名单,陈明的淮剧《送你过河》入选2019年项目十大重点配套剧目。
毫无疑问,盐城剧作家在江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如成立于2013年的江苏省文华奖,就是江苏省专业艺术政府的最高奖。至今已四次入选,27部大型剧目获此奖项的文华奖,其中获奖剧目9部为盐城编剧,占获奖剧目总数的三分之一,约占江苏编剧获奖剧目的一半。盐城市撑起了全省编剧的“半边天”,让人惊叹。
现在,盐城的剧作家不仅限于为盐城和江苏的剧团担任编剧,他们的作品正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如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黄梅戏《月夜无处不在》、上海淮剧团的淮剧《大天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项链》、广西剧院的壮剧《我家住铜鼓岭》等。,都是盐城剧作家的优秀剧作。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盐城剧作家与8个省的40多个剧团合作,50多个剧本被16部剧采用并搬上演出舞台,可谓遍地开花。
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盐城在戏剧创作上的成就并不局限于编剧这个职业。除了盐城剧作家外,还有以蒋宏贵、王献军、王友利为代表的优秀导演团队,以及包括梁、王树龙、陈诚、陈明光等一批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在内的优秀演员。在上述第一至第四届江苏省文华奖获奖剧目中,蒋宏贵的剧目获得了4个奖项,王献军的剧目获得了2个奖项——这两位盐城导演的获奖剧目超过了江苏省其他导演获奖剧目的总和,其作品获奖比例甚至超过了盐城剧作家。以蒋宏贵、王献军、王有利等人为代表的盐城导演,不仅在盐城创作了大量的剧目,还帮助周边地区的戏剧、文艺院团导演了许多剧目。自1996年淮剧演员梁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以来,盐城相继涌现出王树龙、陈诚、陈明光等三位“梅花奖”演员。他们的背后,有一大批同样勤奋敬业,长期活跃在盐城话剧舞台上的话剧演员。正是因为有了各行各业的优秀戏剧人才,盐城人才能创作出一批有影响力的自编自导自演的剧目,如淮剧《鸡毛蒜皮》《半车师傅》《十品村官》《十品村官》等。
盐城现象不仅在于人,更在于剧。一直以来,盐城的戏剧创作和制作都非常蓬勃。" 30年来,盐城创作了千余件舞台艺术作品.",并始终保持着较高的艺术水平,在全国形成了重要影响。上世纪80年代,淮剧《打碗》《怪婚》赴金京参加全国演出,产生了巨大反响,被改编移植为多部国产剧。此后,盐城数百部戏剧作品先后获得中共宣传部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文化和旅游部文华奖、中国戏剧节优秀戏剧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江苏省文华奖等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或已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滚动资助项目、江苏舞台艺术精品等各类国家级、省级工程项目,由江苏省淮剧团创作演出的新淮剧《太阳花》荣登2004年至2005年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榜榜首,2007年入围全国舞台艺术30件精品之一。金晶参加全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优秀作品展演。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盐城的戏剧创作保持了稳中有升的态势,优秀的代表作不断涌现。比如上面提到的淮剧《十品村官》《送你过河》《小镇》《小镇》都是近年来盐城戏剧的重要代表作品,对于一个地级市来说难度很大。
可以说,盐城的编导和更多的幕后“无名英雄”构成了一个优秀的戏剧人才队伍,以及多年来创作制作的大量优秀剧目,尤其是无论传统戏剧创作环境如何变化,他们都能不断推出充沛动能的优秀作品,共同构成了戏剧创作的“盐城现象”,从而吸引了全国戏剧界和广大戏剧观众的关注。
淮剧《小城》
02盐城现象的核心是现代戏剧的创作
《盐城现象》中最常被提及的关键词之一就是“现代戏剧”,因为你很容易发现,盐城的戏剧作品和盐城剧作家的作品都是以现代戏剧为主,其中水准较高、口碑较高的作品几乎都是现代戏剧,比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淮剧《打碗》《怪婚》《小事》,九十年代的《太阳花》《绿花》这些作品, 其中紧跟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生活的,在盐城戏剧作品和盐城剧作家作品中数不胜数,可以说真正做到了“倾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召唤”。 盐城因此被评为“话剧之乡”。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在盐城两次召开年会,专门研究现代戏创作中的“盐城现象”。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创作基地也落户盐城。
如果我们进一步细看盐城剧作家的现代戏曲作品,也可以发现作品主要反映的是苏北风俗的现实题材。盐城大部分剧作家都有出生长大、长期扎根的人生经历。熟悉的乡村生活和身边短暂的父母,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情感滋养和丰富的物质来源。盐城自身的文化禀赋和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给戏剧的表演对象和剧作家的创作视野带来了局限,但恰恰相反,如果戏剧和剧作家能够聚焦风土人情,挖掘深厚的地方文化,也可以在哮天做大文章,小视角展现大格局。
盐城戏曲现代戏乡土书写和现实题材创作的双重属性,无疑是盐城现象最重要的“内核”。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所谓的“乡村淮剧”,它展现了苏北乡村生活的主题。它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很高,已经成为盐城戏剧和盐城剧作家作品中最耀眼的部分。盐城乡村淮剧的代表作品有《打碗》《怪姻缘》《十品村官》《小事》《半车师傅》《油菜花》《十品村官》《寿武花》等。由盐城剧作家创作、周边地区淮剧团频繁登台的“乡村淮剧”,风格相同、特色鲜明、质量上乘,与盐城戏剧作品共同构成了“乡村淮剧”的布局格局。比如袁连成的《鸡村蛋》《留守村长留守鹅》《花喜鹊从村里来》是涟水县淮剧团创作的,《赶鸭子下架》《大喇叭开播》是台州市淮剧团创作的等等。
此外,还有淮剧唢呐笙、露蒂秋、舞剧《严丰桃花飞》等。以曾经在盐城战斗生活过的新四军为主题,反映了以丹顶鹤、麋鹿保护区为代表的盐城湿地生态文化。锡剧《这片森林》和音乐剧《荡天》空相比之下,陈明和盐城市淮剧团创作的徐新华《小城》和《小城》,杨蓉的《三三》和江苏大剧院的《青衣》,似乎都是盐城戏剧和盐城剧作家作品中的“异类”。
盐城戏剧和盐城剧作家坚持聚焦现代戏剧,尤其是现实题材,这不仅是因为对盐城戏剧传统的继承,更是因为对盐城戏剧精神的一种自信。“看似在短时间内一炮而红的盐城剧作家,其实是依靠当地长期积累的创作现代剧的传统。.....前期,盐城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小戏传统,是现代戏剧创作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素有“小戏之乡”之称的盐城,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一直依托当地的淮剧剧种,表达当地人民生活、劳动、奋斗主题的小戏创作相当活跃。”“1940年,八路军、新四军在盐城会师后,开辟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当时根据地聚集了全国各地的文化精英,如剧作家阿英、音乐家何绿汀、张梅,戏剧家邱东平、钱湘模等。在各种文化抗日救亡活动蓬勃发展的形势下,源于“门下叹词”“香火戏”的淮剧突破了旧文化的束缚,成为唤醒民众、宣传抗战的有力武器,开创了编创、演出现代戏剧的先河...盐城现代戏剧的创新精神从此传承下来。”从很久以前到今天,盐城市文化主管部门每年都会举办小戏征文彩排活动,曾推出《公鸡做媒》《我是你的留守妻子》《理财经理》《春联》《良心》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优秀小戏。
淮剧《小城》
浅析“盐城现象”的成因
盐城不是一个很发达的城市,地理位置和文化禀赋都不是特别突出。但其戏剧创作却能在苏北脱颖而出,形成所谓的“盐城现象”。我们不仅要关注它的成就,更要研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这对当下戏剧的传承和发展更有指导意义。
盐城是淮剧的发源地。自18世纪末以来,淮剧逐渐在包括淮安、盐城在内的何丽霞地区扎根。当地说唱形式的“门叹词”和苏北民间神的“香火戏”一起表演,形成了一种叫“三客子”的戏剧形式,后来在徽剧和京剧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分别叫“惠家客”和“瓦莱客”, 并最终在近代上海得到进一步发展虽然淮剧受到了上海文化氛围的影响,为了满足上海观众的审美要求而发展到一定程度,但不可否认的是,淮剧的根始终扎根在盐城,它的成长和繁荣永远离不开盐城。
目前,全国共有14家国有淮剧艺术院团,其中江苏13家,盐城6家,其余7家院团也分布在盐城周边城市。这些剧团坚持传统古装剧和现代剧并重,长期以来在城市和农村进行了大量演出。与现代淮剧相比,传统古装剧如赵武娘、马前泼水、王侯狸猫、打金枝、牙印、王华买祖宗、渝北园、白虎堂等,是老淮剧观众比较熟悉的剧目。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以盐城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形成了集中连片的淮剧传播区、密集的淮剧创作群体和良好的淮剧传承发展生态。历史上,淮剧表演团体曾遍布盐城城乡。如今,除了6个国有淮剧艺术团外,盐城活跃着30多个业余团体,成为淮剧传承发展的重要民间力量。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盐城申报的淮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盐城启动了对淮剧的地方立法保护,可见盐城人对淮剧的重视和珍惜。
盐城的剧作家和导演都是从淮剧开始的。成名后的作品多为淮剧,其代表作几乎都以淮剧为主。比如徐新华的《小镇》《小镇》,陈明的《半车老师》《十品村官》《送你过河》,袁连城的《祥林嫂》《留守村长留守鹅》等等。盐城话剧演员也是如此。几乎所有有很高成就和影响力的演员都是淮剧演员。可以说,淮剧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导演、演员等盐城戏剧家,他们对淮剧的反馈进一步促进了淮剧的发展和繁荣。
正是因为淮剧在盐城的起源、发展、传承和繁荣的良好生态,以及盐城戏剧创作与戏剧人才的良性互动,才能够在传统戏剧相对低迷的时期,不断推出在全国获得重大奖项、产生重要影响的优秀作品。与大多数传统戏剧发展堪忧的现状相比,盐城戏剧的良好生态和良性互动是非常值得珍惜的。
不用说,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和政治风向的影响,百年来盐城戏剧的发展历程是不间断的,但也是非常坎坷曲折的。尤其是80年代末以后,像中国传统戏剧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低谷一样,盐城戏剧也遭遇了演出市场萎缩、演职人员收入下降、专业人才流失等问题。“持之以恒,朽木不可雕也;持之以恒,金石可破。”如果回顾盐城戏剧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盐城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表现出独特而可贵的坚持精神。
例如,在脚本创建中。盐城有10个话剧团,所辖各县都有自己的话剧团,盐城话剧团除外。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演出市场如何变化,经历了几次机构改革,盐城的戏剧工作室都没有被取消,这大概是江苏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戏剧工作室的存在,是盐城能够始终保持一支优秀的专业编剧团队的重要原因,也带动了一大批业余作家投身于剧本创作。目前在职专业剧作家25人,退休专业剧作家10余人,仍在写作。相较于传统戏剧单位尤其是专业创作机构不断退出和缩减,戏剧专业人才因传统戏剧市场的衰落和文化功能的边缘化而精简分流的大趋势,盐城在这一点上尤为抢眼,常常让戏剧行业的同仁们表示由衷的唏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以盐城戏剧工作室为轴心的专业编剧培训的体系化,剧本孕育孵化的制度化,盐城才造就了一支40年不间断、升级不缩水的编剧队伍,最终实现了盐城编剧从量变到质变的完美跨越。其实,好剧本的出现,才是‘盐城现象’的本质。”剧本孕育孵化的制度化,意味着从1985年开始,盐城每年都要举行全市新剧本评奖——春季一场戏剧主题策划会,年中组织专家反复研讨剧本初稿,秋季举行剧本初稿会,年底评出新剧本并推荐剧团排练——这个创作过程被形象地称为“四季歌”,30多年来从未间断。稳定的盐城剧作家队伍和良好的剧本制作机制,使得盐城能够长期高标准地制作大量剧本。这些剧目既满足了盐城地方戏剧创作的需要,也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溢出”效应。盐城剧作家已经形成了这种坚持的自觉精神,正如陈明所说:“为基层剧团工作的编剧,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多为剧团考虑,多为观众着想;从事传世作品,引领戏剧潮流,甚至与世界接轨等。,那是别人做的事;我既不嫉妒也不嫉妒。我是为这‘一亩三分地’的生活服务的,老老实实干活,瓜果蔬菜、粗粮杂粮、化肥农药都禁止。”
正是盐城的戏剧工作室、剧团等戏剧创作机构,以及编剧、导演、演员等戏剧家的可贵坚持,让他们在低潮时默默积蓄力量,在环境好转时立刻发奋图强,从而推动了盐城戏剧的不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盐城剧作家的作品在江苏省或其他省市登台,还是盐城导演在其他地区创作的作品频频获奖,都说明江苏戏剧乃至国剧都在得益于盐城执着的戏剧精神。
一个地区戏剧创作繁荣的背后,必然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戏剧生态系统,其中既有与戏剧创作直接相关的编导等人才团队和专业制作机构,也有政府、剧场、观众等不可忽视的因素。有些元素看似无足轻重,实则与戏剧创作密不可分,是戏剧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盐城市政府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双年度新剧展演等无疑是“刺激”地方戏剧创作的重要举措。目前盐城所辖各县都拥有或正在建设标准剧场,成为很多城市羡慕的对象。江苏省淮剧展演月是江苏省唯一一次正常举办的省级戏曲活动。已举办8届,其中7届在盐城举办;盐城的每一个淮剧团都坚持有新戏参加四年一次的演出。淮剧团与艺术院校联合培养淮剧班学生,不断为淮剧的传承发展注入新鲜血液。2013年以来,盐城共培养淮剧演员150余人,成为淮剧传承发展的生力军。然而,盐城人对淮剧等剧种的喜爱,在其他很多城市是无法想象的。在盐城淮剧表演中,传统老戏和新历史剧都很难拿到票,甚至现代剧也爆满,即使是管理不那么严格的剧院,连过道都能坐满人。2020年,在本市举办的第八届江苏省淮剧展演,尝试在网上直播。在网上观看15场演出的人数达到1526.8万,平均观众人数超过100万。与常住人口只有720万的盐城相比,“点播率”并不高。以上因素虽然看似零碎,但都是一个完整戏剧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使这个戏剧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淮剧《寿武花》
04盐城现象背后的隐忧
在看到当前盐城戏剧繁荣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盐城现象背后令人担忧的危机,为盐城戏剧的长期繁荣发展提前谋划。
比如盐城现有的作家、导演、演员、作曲家、舞蹈家、评论家、乐队等人才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无知。就《盐城现象》最杰出的剧作家团队而言,以钟春美、曾韩彩为代表的中青年剧作家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多部作品上演并获得省级以上奖项;以高辛、秦朗为代表的90后多次获得江苏戏剧文学奖,成为强大的后备力量和补充力量。但他们的创作水平还没有达到陈明、徐新华、袁连成、杨蓉等老剧作家的水平,能否像他们一样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重要影响,不得而知。
如果从导演团队来看情况似乎更为严重,一批优秀的导演如蒋宏贵、王献军、王友利已经走过了七十岁,优秀的年轻导演寥寥无几,这样的导演团队显然难以为继。近年来,许多盐城戏剧和盐城剧作家的作品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与国内知名戏剧导演的介入有关,如吕昂的淮剧《小城》、韩建英的锡剧《三三》、张曼君的京剧《青衣》、胡宗其的淮剧《送你过河》、张曼君的京剧《红军故事半被子》等。
又如,由于受传统戏剧观赏习惯的影响,文化消费市场发展不足,经济水平有限,盐城的戏剧观赏氛围浓厚,观众众多,但远未形成成熟的戏剧表演市场。培养买票看剧的文化消费习惯任重道远。
客观来说,“盐城现象”之所以经常被大家提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大部分戏剧尤其是传统戏曲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困难,而盐城戏剧创作的表现和成就却闪现出一些亮色,让人倍感振奋。同时,“盐城现象”背后隐藏的隐忧也是中国戏剧尤其是戏曲面临的普遍问题。如果盐城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点亮“盐城现象”的金字招牌,也能为中国戏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
淮剧《大喇叭开始播出》
作者简介:
徐,江苏东海人,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系二级研究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江苏省艺术批评学会秘书长,苏州大学艺术硕士。研究兴趣:戏剧和戏剧。
原文发表在2021年4月号的《戏剧文学》上。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联系本网站,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