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卡通创意
“今天上午召开媒体沟通会之前,我第一时间走访了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虽然是急诊高峰,但我发现急诊等候区没有拥挤的病人,也没有长队。”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潘作上述表示,恰逢北京市20家提供急诊服务的市级医院实施急诊分级制度。
2019年5月1日起,北京市20家提供急诊服务的市级医院统一实施急诊分级,引起广泛关注。7月24日,卫生部门从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获悉,该中心将加强对医院暗访的监测和实施效果,同时对医院急诊科分级进行专项评估。
01
近一半急诊患者是“非急诊”?
毫无疑问,对于北京20家提供急诊服务的市级医院来说,急诊分级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潘说,近年来,我国急诊医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三级医院急诊科数量逐年增加。2012-2013年北京市医院年急诊患者约200万人,2014-2015年约210万人,2016-2018年约235万人。但在这些患者中,非急诊患者比例达到30%-50%,大医院急诊科“人满为患”、“进不去、出不去”的问题十分突出。
“急诊预检分级”要按时启动,医院急诊科将患者分为“濒危、危重、急诊、非急诊”进行分级管理,遵循由重到轻、由急变到病情相对稳定、重疾患者优先的原则。同时,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要求市级医院安排经验丰富的分诊医护人员,根据专业仪器采集患者生命体征数据,由专业人员对候诊区患者情况进行监测,做到科学分类,最大限度保障每位患者的生命安全。如今,急诊患者的结构已经向健康方向转变。
来源:央视新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专门安排多名巡回护士到急诊候诊区工作。据该院急诊科主任郭伟介绍,出诊的护士会告诉三、四级等待治疗的患者,医护人员会每30分钟监测一次他们的生命体征。如果生命体征稳定,但其他危重患者前来就诊,医生会优先考虑危重患者。
02
超过80%的患者同意急诊分级
据《北京日报》报道,实施急诊分级两个半月以来,北京市20家提供急诊服务的医院共接收急诊患者46.13万人次,其中一级患者45万人次,二级患者2.14万人次,三级患者21.53万人次,四级患者22.01万人次。
19家市级医院建立并使用了急诊预检和分诊信息系统,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和分级;鉴于某医院急诊患者数量较少,人工分诊完全可以满足工作需要。20家医院区分不同等级和颜色,通过就诊单和排队系统定义患者就诊等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院长张金保的感受很能说明问题。他表示,急诊预检、分诊、分级出诊的实施,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科室的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了医院接收危重患者的能力。目前,朝阳医院急诊室、抢救观察区危重患者比例已达到90%以上,结构有所调整,患者就医体验得到提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周建新展示了新制度实施后的变化:一是急诊预检分诊为一、二类患者生命通道畅通提供了保障,通过重新规划患者候诊区域,优化了危重患者救治流程。二是“按队列顺序就诊”的观念逐渐改变,诊室大量患者拥挤的现象越来越少,急诊秩序明显改善。
根据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对市级医院的问卷调查,84.52%的患者同意急诊应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03
不请自来的访问即将到来
潘强调,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已将急诊分级纳入改善医疗服务专项评估,下一步将加强暗访,确保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位。
“洞察”是对医院的急诊分诊进行监控,包括收集数据和信息,在绩效考核中给优秀医院加分。“暗访”是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到市级医院急诊科就诊,如询问患者候诊时间、疾病、观察候诊环境等。如今,到各家医院的急诊科就诊,几乎成了潘外出工作时的家常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