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流浪地球》《疯狂外星人》《上海堡垒》在去年下半年相继成立。
那是国产科幻电影发力的一年,几十个科幻项目被交易或成立。理性回忆那一年,包括我在内,没有多少人关心以上三部作品——一部《三体》,足以让所有科幻迷为之疯狂。
四年过去了,现在,我们到了。
前段时间易哥受邀看《上海堡垒》。那时候,我不能公开说话。我只记得看了这部电影,感触很深:2019年,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
简化后的外壳也很简单,六个字:与大地同行。
这种与观众的情感共鸣是模糊的,但却是有效的。
郭帆说:“几千年来,我们背对天空,面向大地。从小我们就被告知我们是一个中心国家,我们的每一寸土地都不能让出去。我们甚至可以为之努力奋斗。
我们对土地感受的核心是我们的独特性,这个东西成为中国科幻的一种形式。"
这是“让观众相信”最重要的核心基础。
那么外在的、更直观的一面呢?自然是和屈之间的父子关系。
当然,这种感觉不仅在《上海》中引起共鸣,在最后两个字:堡垒中也引起共鸣。
先守后守,不攻不守,绝对是一种恰当的中国风格。
不久前,从大宋到抗日战争,几千年来,我们的故国留下了许多守城一池至死的历史传说。
即使在武侠小说中,郭嵘最终也把镇守襄阳城作为自己最大的成就。
从古至今,我们都树立了一个不容易打,但又不容易惹的后卫形象,而这个后卫形象可以在上海堡垒这样的未来假设下继续进行下去。
尤其是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在影片中的反复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古代帅旗与当代国旗形象的延续,稳定了人心。
守护我们的家园,永不离开,犯罪的人必须受到惩罚。这些中国观众熟悉的情感共鸣,是《上海堡垒》由内而外脱颖而出的基础。
是观众相信的基础。
但熟悉原著小说的人一定明白,《上海堡垒》对情感的描写并不止步于大格局中的家国情怀。
灰鹰小队之间的友谊,上海堡垒里战友之间的友谊,最重要的是江阳和林澜之间隐藏的末日情怀。
是的,它是电影中情感刻画的主要手段。
这也很中国化。
如果是好莱坞,在末世的设定下,要么人类丑陋的一面彻底爆发,要么美好美好的一面被无限放大。
但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似乎最后的日子改变不了我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我们仍然被困在自我克制、隐忍,甚至自我纠缠中。
无论从功能还是造型上,这样一门具有传统内部结构和极大科技感的上海炮都是符合中国人想象的特殊武器:
巨大、沉重、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