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刑事案件史上,“阿云监狱”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案件。很明显参与的人不多,剧情手段也不复杂,但时间久了也没有定论。先说主角阿云。她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根本没有强大的支持者。从案发到清末,此案的性质和定罪一再被推翻。除了负责案件调查的官员,无数的学者甚至皇帝都参与其中。那么,这起“村妇杀夫未遂案”的奥秘何在?
宋神宗剧照 宋神宗剧照
“阿云监狱”的关键在于宋神宗的新法令
虽然历代的刑法总是大同小异,但是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使得这个案件备受争议。宋神宗继位后不久,就颁布了一道圣旨,内容是“对于那些有预谋伤害但没有死亡的案件,只要犯罪者向政府自首,刑罚就可以减轻”。宋神宗主张宽大为怀。既然作恶者打算改造恶灵,就应该给他们弃恶从善的机会。
皇帝发布圣旨后不久,邓州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阿云的母亲去世后不久,她的叔叔就给她和这个村子的单身汉魏阿达结了婚。阿云还年轻,但韦阿达是个因为长相丑还没结婚的男人。这段婚姻真的不适合。古代人在婚姻中讲究“媒妁之言”,舅舅作为长辈,完全有资格领导她的婚姻。所以,阿云要想摆脱这个丑陋的未婚夫,只能冒险。魏阿达在地里干活的时候,阿云甚至砍了他十几刀。但是,阿云毕竟是个年轻的姑娘,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坏事,所以韦阿达并不担心自己的生活。最后,阿云被政府逮捕,依法判处死刑。
登州 邓州
在古代人的刑罚中,“杀夫”是加重犯,所以阿云被判死刑并不过分。虽然她的人生经历比较差,但法律就是法律,不会因为穷而改变。根据宋律,当地知县上报此事,却意外引起了邓州徐尊的注意。掌管监狱多年的徐尊,后来被送到大理寺暂历练。只要他不犯大错,就会升职加薪。看完文件,徐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阿云的母亲刚刚去世,哀悼期间没有结婚,所以不是谋杀丈夫”。而且阿云有明显的自首悔过的态度,不是十恶不赦的人。根据宋神宗刚刚颁布的法律,阿云将被免除死刑。
在“阿云监狱”一案中,主要有两个论点。第一,阿云和薇阿有婚约,她的行为不是谋杀丈夫;第二,阿云是否自首。徐尊认为,阿云“被要求接受”就是自首,韦阿达是未婚夫而不是丈夫,应该从轻处罚。但除了徐尊,审判庭和大理寺都认为应该处死阿云,案件陷入僵局。
阿云之狱 阿云的监狱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官员参与到案件的讨论中,最终惊动了宋神宗。当然,面对这种情况,宋神宗也是进退两难。长期以来,皇权和相权作为制衡存在,所以他不能公开站在百官的对立面。但是,如果阿云被轻易妥协判处死刑,新发布的圣旨将成为一张纸空。如何维护皇帝的权威和面子?
朝臣分权制衡,变法与党争愈演愈烈
封建君主的官僚制度之所以能够顺利运行,不仅需要皇帝的英明神武,还需要士大夫的通力合作。在这种情况下,朝鲜百官争论的重点不是阿云的刑罚判决,而是限制皇权,阻止新圣旨的实施。为了表明皇帝的态度,宋神宗将徐尊调回北京,继续在大理寺工作。升任大理寺卿后,徐尊很快就有了大动作。他写信给皇帝质疑刑部的判决。徐尊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根据宋神宗发布的圣旨,解决阿云的事很容易,但刑部却无视法律;第二,阿云自首了,但还是要付出更重的惩罚,不符合儒家的宽严相济思想。
许遵画像 徐尊画像
针对徐尊的反对,刑部大家纷纷议论,御史也弹劾说“阿云的处罚尚未确定,所以徐尊的说法不妥当”。一方面,支持皇帝新圣旨的徐尊无奈;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固执又守旧的台湾劝谏大臣。宋神宗被迫向王安石、司马光求助。宋神宗觉得他们两个都是认真学习法律的人才,这肯定会让案子很快结束。只是皇帝没想到他们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如何讨论结论?王安石支持徐尊的判决,司马光却支持所有的刑罚。后来朝中大臣分成两派,派系矛盾越来越尖锐。
阿云案的量刑重点在于自首。古代对投降的定义与现代有很大不同。比如唐代,他们更倾向于观察罪犯的态度。只要你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有积极的态度,你就可以暂时忽略犯罪的后果。一般来说量刑不会太重,宋朝的法律和唐朝的法律差不多。
王安石雕像 王安石雕像
因为大量官员的参与,“阿云案”的主题开始偏离,变成了一场党争的闹剧。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主张变法,引起了司马光等人的不满。当改革派的力量占上风时,阿云被免除了死刑。后来,他遇到了皇帝的恩宠,回家结婚生子。然而,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废除了王安石变法的所有内容,“阿云案”再次被翻案。此时的阿云已经和别人结婚生子,却还是没能逃脱司马光的制裁,实在可怜。
总结:
很多人认为“阿云被斩”是司马光发泄个人怒火的行为,因为这个案子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没必要重提旧事。换句话说,阿云也是这个案子的受害者,那你为什么一定要全部杀掉?徐尊支持宋神宗的新圣旨,多半是因为他的爱。既然魏阿达伤势不严重,从宽处理也是可以理解的。
司马光剧照 司马光剧照
司马光坚持礼治是治国之本。既然阿云和韦阿达订婚了,就应该以“谋杀丈夫”定罪。但实际上,司马光所谓的法律是不能改变的,只是为了遏制改革,而不是为了自己祖国的人民。
我是石海的幻影,关注我,歌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