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之道 庄子的养性之道:追求名利 颠倒本末;恬静淡然 自适快意

栏目:民生 2021-09-19 16:19:08
分享到:

庄子曾在《养生大师》一文开篇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必然会身心俱疲,知道这样做是必要的,必然是危险的”。在我个人看来,如果一个人能够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那是值得称赞的事情。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这句话中的“知”字换成了名利,那么我绝对会支持庄子的观点。也许比起名利,我更看重知识。然而,在庄子看来,知识和名利并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它们不过是身外之物,是“精神不足”,不符合“道”的运行变化。因此,对于庄子来说,与其无限制地追求外在的知识和名利,不如培养他的个人情操。

“邢珊”指的是对待自然,也就是讨论如何培养自己的性欲。首先,本文阐述了用儒家的仁义礼智来陶冶情操是绝对不可取的,因为“人的内心欲望早已被风俗所扰乱,内心希望达到清明和悟性,这叫盲人”。因此,庄子认为,要想培养自己的性向,就要有一种恬静淡泊的心态,这样才能呵护自己的心灵,而有了这样的心灵,就不能用智谋行事,自然就能顺应“道”的要求而不用智谋行事。老庄都认为,儒家提倡的道德只是一种表面的标准,并不能使人回归到一种单纯淡泊的心境,相反,世人很容易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去追求名利。

其次,庄子认为生活在古代混乱的鸿蒙系统的人是安静的,和平的,安静的,一切都不会受到伤害,各种生物都可以享受他们的生活。正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一代又一代的、黄帝、、虞舜的统治,美德逐渐衰落。“饰的谄媚破坏了质朴的风格,广泛的俗学掩盖了纯洁的灵魂,于是百姓开始迷茫和困惑”,使他们无法回归本真,道也无法在世间复兴。

其实我个人并不认同庄子所说的世界道德的丧失是社会发展造成的。在庄子看来,原始社会是最好的时期,纯真朴素,没有智谋和名利,每个人都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但是原始社会真的有庄子想的那么美好吗?不一定。当时,人们每天都在大自然中为最基本的食物而挣扎,与各种野生动物为生存的权利而斗争。所谓的享受生活只是一种幻想。所以,庄子眼中的“美好时代”应该是他理想的样子。

另外,人天生就有一种对“我”的执念,天生就有贪欲,也有爱别人的心。从人为的道德标准来看,它们是善与恶,可以说是人性使然。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外国事物表现出不同形式的渴望。即使在庄子认为简单美好的原始社会,当时物质匮乏,没有精神生活。很多人只是想争取更多的食物来生存。在封建社会,仕途是最重要的,所以很多人都想尽办法当官。现在,许多人都在努力获得更多的财富。所以,在不同的社会时期,世界有不同的追求,回归庄子的理想生活,并不是简单的“弃圣智”。因此,将“道德”的丧失完全归咎于社会的发展是极其不恰当的。

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庄子阐述了在这个已经失去了“道德”的社会中,有道德的人应该能够改正自己,不要因为外来的东西而失去本性,要自满自足。这里的自我满足和自我适应是指能够愉快地保持真理,可以称之为自我满足和自我适应。但在庄子看来,现在人们所说的自我满足,指的是高官显贵的地位,但这些辉煌并不是来自于自然,就像外来物的偶然到来,暂时被钉在身上。也许因为一时的荣华富贵,他们也有同样的幸福感觉,但如果有一天这些被钉着的东西不了了之,估计根本就不会有幸福,而这种幸福反而会混淆事实。这种人是“因外物而迷失自我,因风俗而失去本性的人”。

在这一部分,庄子认为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自身的本性,而不是外在的名利。名利会让你暂时感到快乐,但当你有一天失去了它,这种快乐的感觉将不复存在,所以那些追求名利的人就是那些颠倒是非的人。而来自人们心中淡泊宁静天性的喜悦,真的是他们自己的,不会伴随着什么而来,所以自然也就不怕失去什么。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说:“羞则不知所措”,意思是说,这个世界太注重外在的屈辱,天之骄子,地之骄子,地之骄子,重于己身。事实上,名利也是如此。太注重名利会导致患得患失的感觉。有时候我希望拥有它。拥有之后,我想要更多,又怕失去。一个人的幸福完全寄托在这些外来物上,他一整天都筋疲力尽。

综上所述,虽然庄子认为“德”的丧失是社会发展所致,因充满个人理想主义而有失偏颇,但我相当赞同他认为世人可以淡泊名利,讲究一颗平静的心。一个人的欲望再大,睡觉的时候没有床的位置,再多的追求,吃饭的时候也只是填饱肚子。如果一个人的幸福完全依赖于这些外在的东西,就会有痛苦的时候。所以,在这种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少关注外物,多关注内心的宁静和冷漠。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样我们才能有时间和精力与家人和朋友一起享受更舒适的生活。工作和生活的和谐可能是我们更应该追求的。

感谢您观看我的原创文章。我喜欢的朋友不妨关注一下,赞美一下。我希望你能给我更多关于缺点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