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恒头条 从哈佛学霸到知识主播:120万订阅的《邵恒头条》如何诞生

栏目:旅游 2021-12-02 01:38:59
分享到:

2019年5月27日,毕业于哈佛大学政治学系的90后北京女孩邵恒正式接过“李翔知识内参”的头衔,在《Get》上推出了第一期“邵恒头条号”,这是一个免费的全球事件新知识专栏。

每天,邵恒都会挑出一个值得关注的全球事件,在10-15分钟内带观众从知识世界的边界后退一小步。10月27日,邵恒在2019年秋季开学典礼暨暑期毕业典礼上分享了邵恒头条号诞生的故事。如何打造一个已经获得120万粉丝,被分享30.5万次的节目?

以下是邵恒在秋季开幕式上的讲话全文。

一个,

大家好,这里是邵恒头套,特别版。我是邵恒。

自从今年5月开始做邵恒头条号,一直有一件事困扰着我。每次有人介绍我,他们都说,这是邵恒,哈佛大学的女主播。

你看,他们说这话的时候,无意间给了我两个标签,一个标签是“哈佛”,一个标签是“女主播”,这两个标签都让我特别纠结。

为什么呢?

这件事得从我考上大学开始说起。2009年,我从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考入哈佛大学。不幸的是,我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正好是4月1日。当时我以为是有人在愚人节跟我开玩笑,因为在我们学校,140年来没有人考上哈佛。

直到现在,还有人问我,你是怎么做到的?说实话,你不应该问我这件事。一切的起源都来自我的母亲。因为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她在路边看到了一本书。她非常仔细地阅读它,并认真对待它。这本书叫做《哈佛女孩刘亦婷》。所以,直到现在,我们家的“哈佛”这个标签只属于我妈,不属于我。

这是第一个标签。第二个标签呢?是“女主播”。很多人听到“女主播”这几个字,就觉得背后一定有一整套团队。团队在幕后操作一切,主播在台前也很漂亮。

我这边的实际情况如何?从邵恒头条号上线的第一个月开始,无论是研究、写作、排版、上传还是校对,基本都是我自己扛下来的。每天早上8点到1点都很忙,几乎没有空余时间。

我们队现在有多少人?对不起,我有三个人。我们播了几期?截至目前,“邵恒头条号”已制作148个节目,获得120万用户。

虽然我的节目每天只有十分钟,但一周七天都可以不间断地播出。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每天跑10公里,不管刮风下雨,生病与否。这种强度可想而知。

与其说我是一个女主播,不如说我是一个独立的节目组。所以,女主播这个标签也不属于我。

但是,有一个标签我愿意贴,也和我有关,那就是我的专业,政治学。在哈佛大学,我接受了四年的政治学教育。

政治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我们得知师叔、和鲍在APP上都有精彩的解说。但在我看来,政治学本质上研究的是一件事,它告诉你人类社会所有现象背后的关系结构。

正因为如此,有一天罗胖和托布华来找我说:“做个节目。”。每天都有那么多的新闻故事发生在世界各地,所以你可以帮助用户从你的学科角度观察哪些是值得他们花时间去了解的重要话题,我们的用户肯定需要这项服务。我以为你学的是政治。你一定很擅长。

看,他们的提议多聪明。如果用“哈佛”“女主播”来激励我,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用“政治学”来刺激我,我的斗志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这是一个学习有用东西的好机会。我不能让它走,所以我马上就把它拿走了。

第二,

接下来我会讲,但是怎么做呢?熟悉我们的人都知道,我们公司的打法是倒计时,已经是4月份了,节目定在5月27日0点上线,也就是说留给我准备的时间只剩下一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想快速找到自己的感受,把节目定位、选题方向、写稿子、录音等一切都搞定。

而且,因为原日播节目《李翔知识内参》的主编李湘要做新节目,公司为了让我快速进入状态,强迫我和李翔拍了一张体面的换班照。

照片拍出来后,我遇到了加盟后最大的两个问题:

首先是稿件总是不合格。

第二,没想到,听录音不舒服。

先说录音。我是北京人。普通话说得很好是有道理的,声音条件也不错。但是我一进棚就傻眼了,我录的都是错的。

我会尽快和你商量,或者找一个语音解说员。她牢牢地把我按下去,说:“当然不是。这个节目叫邵恒头套。如果非要突出自己的个性标签,就得自己去打。你得重新寻找你的感觉。”。

太好了,直到节目直播我才找到这种感觉。上线后,很多用户留言反映我的录音问题。

一条让我印象深刻的消息说,你的程序是我早上的闹钟。听起来很棒吧?别担心,他还有后半句,说:“因为你的一句话,你好,这里是邵恒的第一篇文章,总是吓得我一觉醒来。”

甚至有用户给我发了一条灵魂拷问:“请问这是第一个人工智能播出的节目吗?”

看到这,我真是哭笑不得。

直到后来,托布华给我带来了一个救命恩人,他就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教授赵丽。赵老师听了我的几个节目,说你的问题其实是一个,距离不对。

你应该在和你前面的人说话,但你在和几十米外的观众说话。因此,用户会觉得你的声音不友好,不真实。

但是,你有一个值得肯定的节目,那个节目的感觉是对的,状态特别好!

啊?为什么这个问题状况良好?我想了想,啊,一下子就想起来了,因为正好是周末,我妈来跟我录声音。你想想,做母亲能和女儿一起工作是多么的自豪。这是她第一次来录音棚,对整个过程特别好奇。所以,不管我说什么,她都觉得很好,一边听一边笑,一边笑一边点头。这让我放松。越说越自信,越兴奋。

现在我明白了,我一直以为是语音语调,其实不是。核心问题是对象感。比如一句简单的过渡句,“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管理模式”。如果我想象我在和某人说话,我会有意识地突出重点。我会故意停顿,或提高或拉长音调。如果没有真正的对象感,只是照着稿子读,很容易趋于平淡。

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它,但如何解决对象感的问题?我不能每天带妈妈去上班吧?

到时候,我的同事可就大有用武之地了。每天录音的时候都会找一个同事坐在我对面,看他说话。总的来说,他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小男孩。慢慢地,我找到了面对面交谈的距离。

后来,即使同事没有陪我录制,我也会提醒自己,当我回到这种感觉时,我想象着一个真实的用户坐在我的对面。

当然,有时候我会想象对方是一个和妈妈一样爱我的“粉丝”。有时候,当人们自信心很低的时候,他们身边需要的是一个能100%无条件支持自己的人。

就这样,“人工智能的邵恒”退休了,“活生生的人的邵恒”上线了。

第三,

你还记得我开头提到的两个难题吗?现在录音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稿子总是不合格,还在那里等我。

做这个节目以来,我最常从罗胖那里听到的两个词是:

不要太实际。

这件事其实很简单。

一开始我以为这个节目是对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其实我是朝这个方向准备的,甚至列出了2019年的重大事件日历。在初稿中,我写了一个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重大实验,阅读了大量材料,并采访了专家。结果送到群里,罗胖说:“你想错了。

怎么了?我问他。他说,不要谈事情,你要定义问题。其实很简单。你过来一下。

过了几天,我试着顺着他说的思路,又报道了一些其他的话题,得到的反馈也是一样。

看到网上约会一天天临近,我真的快崩溃了。你要告诉我一件事很难。如果我做不到,我会承认。但他总是说:“其实很简单。”我是第一个从“加州”进入哈佛的人,对吗?我咽不下这口气。

我们如何变得实际?

直到有一天,我恍然大悟,突然想起了以前工作中的一件事。

大学毕业后,我第一次在《福布斯》杂志纽约总部当记者。虽然我在纽约,但我仍然报道与中国有关的新闻。

记得当时《福布斯亚洲杂志》亚洲总编辑做的第一篇报道,是一家名为“Xi·安名菜”的中餐厅。

这家餐馆的老板是Xi本地人。他想念家乡的美食,于是在华人聚集地法拉盛的地下室开了这家小餐馆,专门卖中国包子、羊肉包子、比昂比昂面。结果被美食节目报道,一炮而红。然后在曼哈顿和布鲁克林开了几家分店。

起初,我觉得这家餐馆不太有趣。福布斯杂志最关注富豪榜上的企业家。在内部,我们也知道,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文章发表在印刷杂志上,最好达到一定的门槛。即使这家中餐馆很受欢迎,但每家店都像苍蝇餐厅一样大,所以创始人不可能上榜。

但是,深入调查后,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虽然它的店面很小,但在中国食品行业却很特别。首先,纽约的中餐大多来自南方,这是一种北方食物。事实上,来自北方的中国人代表了新的移民浪潮,这一浪潮在2000年后才在纽约增加。

此外,美国的中餐大多会“西化”,但Xi的名菜却力求保持原汁原味,因为他们认为中餐该走出唐人街这个小圈子了。中餐要想和法国菜、墨西哥菜、西班牙菜等文化标签竞争,就需要原汁原味。所以,我从这个角度写了这篇报道。

后来这个“Xi安名菜”的故事真的出现在了《福布斯》杂志上。回过头来看,原因可能是别人在关注一个成功企业家的故事,而我在关注中国文化与美国社会的关系。

这时候,我突然意识到,难道这就是罗胖所说的,不谈事情,而是定义自己的问题?

根据这个猜测,我想到了一个新的话题。

这个话题是关于如果特朗普连任会发生什么?其他人关注的“事情”是未来四年的政策方向。但我认为值得讨论的“事”不是这一件,而是为什么第二个四年任期会比第一个任期对美国产生更深远的影响,甚至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美国国家的人格。

我又去问罗胖,这个想法对吗?

罗老师说,,你今天有了很大的突破。你终于知道什么是“定义问题”了。

现在,我突然意识到,我终于知道他为什么总是说不难了。

我需要做的是回归政治思维。我必须抛开所有的热点、现象和紧急情况,看看哪些潜在的关系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邵恒头条号应该关注的话题。

第四,

后来我想通了,这些问题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慢变量”。

我从经济学家和老师何帆那里学会了慢变量这个词。例如,热点和紧急情况就像极端天气。它们来去很快,是“快速变量”。但是缓慢的变化就像气候变化。我们平时不会注意到,但每天都在微妙地变化,直到改变了整个地球的生态、经济模式,甚至地缘政治。

我想做的不是气象记者,而是气候观察员和研究员。

邵恒头条号的口号是把你的知识世界的边界再推远一点。怎么推?我想一直带你把视角从快变量切换到慢变量。这就是邵恒头条号想要为用户提供的服务。

以上是我的故事,为什么要和大家分享?

因为,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要成就事情,我们也需要慢变量,而这个慢变量就是寻求他人的帮助。

在制作邵恒第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我的慢变量来自同事、用户、妈妈和赵丽老师的帮助。就像只有一个身体,但你需要四肢的配合才能活动。头不能代替脚,脚不能代替手。

你得到的帮助越多,你走得越远。对于那些正在大学学习的人来说,你的帮手是你的同学和你周围的人。我特别希望你能转过头,面对两边的人,深情的看着他们的眼睛说:我邀请你成为我生命中的一个慢变量。

好的,这是邵恒头套的特别版。我是邵恒。明天节目上见。

了解热点新闻背后的“慢变量”

流量党可以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