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一:
我收到最长的offer是面试完一个月以后,收到offer以后我连他家公司名字都忘了,翻了一下应聘记录才想起来,当时觉得特别搞笑,后来自己也成为了一名管理,慢慢的就懂得了许多套路。在面试的时候,将对你的回复推迟一周到三周不等的时间,这是一种很正常化的表现,可以说是职场的标准化模式,就像现在很少会有公司给你offer要你立刻回复一样。
而造成这种情况有以下几种原因。首先,面试是一个双方的过程,这样将面试后的结果推迟一段时间,可以让双方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准备,毕竟从你的角度出发,你要考虑是否能在这个公司里面干的长久,而从公司方面考虑,你的个人能力是否符合岗位的发展,在你之后是否有比你更好的人,还有就是你对公司的忠诚度是否能够得到保证,这都是他需要后期考虑的过程。
其次,更大的原因就是,面试官一般并不是拍板你去留的决定性人员,面试官需要将你的表现回复给hr,或者是公司大boss,他们才是真正能够决定你去留的人,同时在决定你去留的过程中,如果他们内部已经确立了你的留下,那么他们就需要在内部商议你的薪资待遇和工作内容。
网友二:
公司现场招聘会的面试,大概机制也是如此。
首先,这是公司程序问题。公司规模越大,管理体系越复杂,管理程序越成熟;尤其是一些合资企业,都有自己一套独立的人事招聘管理细则。对于一些特殊岗位的人员招聘慎之又慎!同时也是为了防止“一言堂” 拍板。
其次,应聘者自身的问题。一般公司都是以海报或者电台的形式,发布招聘广告,再加之现在就业形式不太乐观。但凡只要专业对口、待遇合适,应聘者都会去碰碰运气。当然,每个人的资质和处事方式不同,能力有高有低。公司面试团队,会根据实际情况给于应聘者的答复,都是让应聘者回家等电话: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求职者,为了保全其所谓的面子或人格,不会当场拒绝,这也是最起码的礼貌。
对于专业、学历、阅历等,符合要求的求职者,招聘团队还要再次私下讨论,慎之又慎。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招聘没结束时,不会轻易下结论,或许后面排队的应聘者还有更好、更合适的人选。
当然,现场拍板的也有,老板或董事长亲自面试时,遇见特别优秀的应聘者时!
网友三:
我觉得当面给回复的面试很少,主要原因有:
1.如果招聘岗位不是迫切要求上岗,企业都会尽可能拉长招聘有限期,多甑选面试者,尽可能地优中选优。比如我们招聘一位轨道人才,就先后面试了30多位应聘者,前后耗费啦大半年时间。
2.一般面试都是HR组织,是否能够定夺还需用人部门和企业领导出具意见,这个过程就需要一个完整流程,需要一段时间。拿我们公司来说,招聘要走这个流程:HR初试~用人部门评估~汇报分管领导~总经理审批~通知录用!
3.当即就录用,我们只在招聘岗位名额充裕时才会宣布,而且应聘者必须非常突出!大部分岗位的替代性很强,没有必要急着下结论,给双方一个缓冲过渡时间,方便更好地了解。
4.这是企业抬高身价的一种惯用做法,让求职者觉得本次机会来之不易,一旦录用会提升责任感和积极性。
5.中国是人情社会,有些时候该岗位已经内定人选,组织面试走个形式,拉部分应聘者当炮灰。
网友四:
一般公司邀请一个人来公司面试之前,都会对应聘者有个初步的了解,但为了更深刻的了解,需要邀请候选者到公司进行面谈,面谈之后没有立刻要求过来上班,而是等后答复。
1.面试官对这个求职者很满意,需要报告给领导,还要经过上级或总经理的审核才敢定夺。
2.公司对此求职者印象一般,还想再邀请其它人面试后,综合比较考虑一下再做定夺。
3.公司对此岗位比较谨慎,比较关注对求职者的考验,中途也可能会电话访问来测验人格等。
4.也可能是公司的用人制度,不能立刻给予回复,哪怕是很看重他,同时也给了求职者考虑的空间和时间。
网友五:
很多公司内部有完整的招聘流程,面试分为几次面试,比较常见的是2-3次,首次是HR面试,通过之后再由用人部门领导或公司高层面试。几轮面试结束,每位面试官都需要对面试者进行全面评估,结合多人意见,综合对比之后才会确定可以入职的人。这么多流程肯定不会几分钟完成,自然不能当场通知了。
还有就是这是心理战术了,如果面试者比较着急,可能会自降身价,一旦发现公司很中意自己,提高身价的人也大有人在。越是中高层职位,这种心理战术就会越多见,这里说的只是最简单的一种情况。
网友六:
这主要是你没有超出他们对候选人的期望,需要继续面试对比。职位在招聘时,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候选人模型,面试者可以分为三种:不符合预期、基本符合预期和超出预期。
第一种回去等通知是委婉的拒绝。第二种是可以入职,不过一般面试都会通知很多人,先不着急通知,看看后面的人有没有更好的吧。第三种就会有几率当场拍板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