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成立近百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是我国口腔颌面外科重要的孵化基地,除此之外还有国内外知名的整形外科和骨科。作为我国口腔医学领域仅有的两位院士,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邱教授和学科带头人教授与第九医院一起见证了该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办一份《第九医院口腔医学英文期刊》是两位院士的夙愿。今年5月,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一份承载着九家医院几代人梦想的英文期刊诞生了,那就是《口腔与口腔医学前沿》。该医学英语学术期刊由第九医院和AME出版社联合创办,旨在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一个涵盖口腔颌面疾病相关领域最新研究、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国际化专业平台。
杂志创刊背后有哪些令人难忘和感动的故事?这本杂志对第九医院和中国口腔医学的发展有什么意义...让我们跟随秋院士、FOMM名誉主编院士、主编教授的心路历程。
本期人物:邱院士。
当他看到自己的“救命恩人”出现在病房时,老人激动得立刻起身下床。“你慢点,慢点!”秋微六院士连忙扶起老人,弯下腰,捡起地上的拖鞋,给老人穿好衣服。看着70多岁的院士给自己穿鞋,老人不知所措。“这怎么行?”这怎么行?这一幕发生在十几年前,至今令人震惊。
邱是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第一位口腔医学领域的院士,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60多年来,他为“中国式”口腔颌面外科创造了许多“第一”,他挽救的患者数量难以计数。
回首晚年,他感慨地说:“病人是医生的老师,他们带给我们的其实比我们给他们的更多”,所以“做一个弯腰的医生,而不是抱胸的医生。」
勇敢地进入“禁区”
口腔颌面部疾病,尤其是头颈部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侵犯颅底的晚期颌面部恶性肿瘤一度被视为医学上的“禁区”。
邱院士解释说:“颅底就像大脑中的一层楼,楼上属于神经外科,楼下属于口腔颌面外科,但是这个楼没人敢控制。在神外医生眼里,这超出了他们熟悉的解剖范围,而在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眼里,打开颅底可能会伤害脑组织,风险系数相当大。」
40年前,一位患颞下窝肉瘤的病人找到了邱教授。当时,肿瘤已经侵犯了他的颅底。肿瘤导致的神经疼痛和无法张口,几乎让这个30岁的年轻人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药不是万能的,但我不能在病人生病的时候救他。这是当医生最大的遗憾,但正是这份遗憾促使我去解决难题。」
怎么解决?邱努力地想。20世纪70年代,颅面外科之父Tessier教授创立的矫正先天性颅面畸形手术相对成熟。手术由整形外科和神经外科完成。这给了邱一个启发: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联合两个科室,一次把“地板”切除,把整个肿瘤都切除?
为了将这个想法付诸实践,他找到了神经外科的尚汉佐教授。两人反复模拟操作,核对数据,寻找最佳操作方法。“手术有两大难点。一是避免大出血,损伤重要组织;二是暴露颅底时,牵拉压迫脑干会减慢呼吸,每分钟不到10次,所以麻醉医生的配合非常重要。此外,避免颅内感染的计划和术后康复应提前计划。」
想到那个年轻人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患癌症,秋微六不敢懈怠。为了争分夺秒,他经常买一袋馒头挂在架子上,饿了就吃。那段时间他搜文献,做尸检,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晚上感觉自己像断了架,有一次吃着馒头睡着了。
经过半年的探索,一套侵犯颅底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手术方案终于出炉。为避免感染,手术顺序应先颅内后颅外;颅骨切开后,分离颅底,露出颅底顶部,确认需要保护的组织,然后设计截骨线...
1978年6月28日,邱和尚汉佐终于把手术刀插进了颅底禁区。经过7个多小时的手术,肿瘤终于被完全切除。
图1。头面部联合根治术一例
图2。两位老伙伴在2019年再次相聚
这种颌面部联合切除犹如一把利剑,为晚期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开辟了一条生存之路,为口腔颌面外科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该技术获1980年卫生部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
截至2013年,113例病例统计显示,颅面联合根治术总体5年生存率达到72.9%,其中恶性肿瘤生存率达到59.0%。
“作为一名医生,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克服临床问题。只有想不到的,做不到的,人的潜能才是无限的,“不可能”才会变成“可能”。秋微六说道。
“治愈的概念应该由患者来定义”
短暂的喜悦过后,邱院士被难以驱散的遗憾吞没。
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是一种破坏性手术。为了清洗肿瘤,往往需要牺牲一些面部组织和结构。例如,上面的年轻人因为手术失去了一部分头骨和一只眼睛。
“如果骨头不存在,牙齿会怎么附着?没有肌肉,就没有表情。没有表情,没有喜怒哀乐?在邱看来,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的工作除了挽救患者的生命,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给患者一个健康的微笑。然后毁容手术让患者永远失去表情和笑容,这对他们以后的生活来说太残酷了。
关于病人外貌和功能的“防御战”又开始了。
早在20世纪60年代,邱就首次提出口腔肿瘤术后立即转移一次全隧道皮瓣修复缺损,并获得成功。但是这种用闭合组织修复外观的手法有一个缺陷,就是额头会有缺损,“采取我们常说的拆东墙补西墙”。
碰巧的是,显微外科在中国刚刚萌芽。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可以吻合小血管,甚至可以移植1毫米的血管。“如果将其引入颌面外科,我们能否利用患者身体其他部位的组织修复颅面缺损?」
邱在国内率先将显微外科技术引入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用于修复术后患者的外形。1984年和1990年,邱提出了口腔颌面功能外科的概念。“我们主张术后立即恢复肿瘤,同时恢复其外观和功能。他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建立了一套口腔颌面部肿瘤综合序贯治疗模型,使口腔鳞状细胞癌5年生存率超过65%,涎腺腺癌超过70%。
截至目前,九院肿瘤切除后立即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的病例近万例,生存率达98%,属于全球病例数最多、成功率极高的单中心单位。
随着科技的进步,九院先后将导航技术、3D打印技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整形修复,实现了患者面部的精准修复。
什么是治愈?“过去我们只注重生存率,把生存当成治愈。但是治愈的概念应该由患者自己来定义,而不是医生。在邱看来,质量生存叫治愈,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医生自然需要解决越来越多的问题,这才是推动医疗发展的动力。
“病人是医生的老师。我们应该看到病人给我们的比我们给他们的多。”秋微六直言。
几十年来,邱坚持只去普通专科门诊,不去特殊需求门诊。“特殊需求门诊的价格比普通专家门诊差10倍。很多病人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这里,并不富裕。如果你想见我,就挂我的普通专家号。」
1991年,邱收到一封来自夏威夷的感谢信,信中写道:“我参加了1989年和1990年的檀香山马拉松,并成功跑完全程,这一切都要感谢您的操作。”这封信还附有一张马拉松比赛的照片。
图3。照片和感谢信。该患者于1972年接受了上颌骨全切除术,截至2019年仍活着
正值壮年的邱喜欢穿同样的白大褂。他说:“当了一辈子医生,最开心的是看到自己治愈的病人都活得健康。」
15岁,立志成为一名外科医生
解放前夕,一名50多岁的男子多次中枪,倒在血泊中。此人是国民党军官,因持有不同政见被暗杀。这个人就是邱的父亲邱维双,当时年仅15岁的邱目睹了整个事件。
邱院士在《我的自我报告——医学教学与研究50年》中写道
“从小学开始写作,我就经常用“立志”这个主题来表达长大后想学什么,想做什么。在我的亲戚中,包括我的姐姐、姐夫和表哥,他们都学习会计和金融,大多数人在银行和金融部门工作。我对这一切都不太感兴趣,所以涉及“决心”的作文大多是关于做一个“有用的人”和“有知识的人”空没有具体目标。我父亲遇刺后,我才真正下定决心学医。
因为父亲受伤,我在医院陪了他将近半年,学到了一些医学知识,尤其是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具体而深刻的印象。当时,我对主治外科医生既感激又钦佩:我感激他们救了我父亲的命,我钦佩他们救死扶伤的精神。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我还有“外科医生很骄傲”的印象。作为当时的一名中学生,我在心里确立了自己的终身愿望:做一名外科医生。』
学当医生,德当医生。受良好家庭教育的影响,邱从小就对医生有一颗柔软的心。
有一次在上学的路上,邱看到一个和自己同龄的小乞丐,并不时伸出自己肮脏的小手向路人乞讨。路人很少施舍,年仅6岁的邱走上前去,送给他两块自己的蛋糕。回到家,他把一切都告诉了妈妈,说:“妈妈,这个小乞丐好可怜。我想在他每天上学的时候给他带点吃的,不然他会饿一整天。」
“送一朵玫瑰,你的手就有余香。邱在初中时的一篇作文中写道,“我正好可以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捐一点。人需要有爱..."
默认情况下,邱被华西大学牙科学院录取。“当时,我认为牙科和外科是有区别的,因为我的父亲受到了创伤,我仍然想成为一名外科医生。”幸好院长留着他。“你知道口腔科有一个口腔颌面外科吗?」
一个新鲜的词跳进了邱的世界。“什么是口腔颌面外科?其实当时我完全不知道,以为把外科技术应用到口腔颌面部是一种手术。毕业后,分配到广慈医院时,他毅然选择了口腔颌面外科。从此,口腔颌面外科成了他奋斗了一辈子的职业。
图4。1957年原广慈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合影
图5。2009年,邱院士与孙女在第九医院手术室合影。孙女陈晨在2012年获得了哈佛医学院的博士学位,现在是一名眼科医生
“只有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你才有发言权。”
邱院士左耳前有一个不显眼的切口,这是淋巴结切除手术留下的痕迹,也是他曾经“用自己的身体试针”的见证。
1958年,在毛泽东主席“探索中医宝库”的号召下,全国掀起了“中医热”。当时,应用于扁桃体切除和拔牙的“针刺麻醉”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为了扩大针刺麻醉的应用范围,邱于1963年率先成立了口腔颌面外科针刺麻醉课题组。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针刺麻醉有镇痛作用吗?
“针麻的味道是什么以及患者是什么感觉?我想自己试试,否则我没有发言权。碰巧邱的左耳前有一个黄豆大小的淋巴结。他决定用针刺麻醉进行淋巴结切除手术。
前所未有的事情,没有人能轻易在活人身上做实验。邱经过多次善意的解释,终于说服了同事。
虽然手术只持续了十几分钟,邱却感觉到了针刺麻醉的效果。“切皮缝合皮肤时无明显疼痛,术中分离淋巴结时疼痛可耐受;然而,当触摸耳颞神经末梢时,有一种尖锐的闪电样刺痛感觉。最后他总结道:“针刺麻醉有镇痛作用,但镇痛不完全。".
事后,很多人都对邱的做法感到震惊。他回答说:“神农尝百草,冒着生命危险。这只是个小手术,不是什么大事。」
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邱发明了一套不用电刺激的“呼吸留针”方法。同时,他还根据口腔颌面部针灸麻醉手术的特点,总结出了一套“飞刀法”,即把原来的弧形切口改为直线切口,用手轻轻一挥就能把刀举起来。另外,切口靠近神经时,可适当加一点局部麻醉。
这套“针刺麻醉”的整套方法,帮助第九医院的救援医疗队克服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在没有麻醉剂的情况下进行第一轮大规模手术的困难。1989年,这一科研成果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
图6。第九医院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合影
“没有第一手资料,就没有发言权”。从慢性中耳炎手术到坏死性胰腺炎手术,邱因各种原因经历了10次手术,多次将自己作为实验对象。“但是,与临床疗效相关的科学研究,只有成功了才能用,不成功就不能用。」
“科学研究就是把问号变成感叹号”
基础是临床实践的基石。1979年,时任口腔颌面外科副主任的邱面临新的挑战——建立人舌癌细胞系。
所谓“人舌癌细胞系”是指将人癌细胞种植在裸鼠身上,细胞增殖传代形成“细胞系”。经过十几代人的努力,“细胞系”永远地传下去了。这种“细胞系”可以用于解决临床问题的实验。
为提高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水平,邱选派何荣根、卢长玉等多名医生,在第九医院成立了第一个口腔颌面部肿瘤生物学实验室。但当时实验室的基础几乎为零,既没有设备,也没有场地,更没有专业的技术团队。“与世界先进医院中的头颈癌实验室相比,它至少落后了20年”,这让邱倍感压力。
张锡泽教授的话启发了他:“落后并不可怕。只要找准追赶的目标,就一定能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最终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创业”很难。秉承“在做中学,在做中学”的信念,邱带领团队走出去,向经典学习。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上海医科大学病理研究室、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他们带回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来消化。
这场“持久战”耗时近两年。1980年底,舌癌细胞系Tca-8113的实验终于进入关键阶段。“当年,每个人都24小时观察细胞分裂和生长。肿瘤细胞有时10天一代传一代,5、6天一代传一代,需要长期观察。尤其是细胞实时动态摄影,实验室人员要分三个班,每人每天至少工作10个小时。」
1981年1月13日7时,我国第一个舌癌细胞系Tca-8113终于培养成功!这一成功促进了后续一系列细胞系的建立,推动了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研究走出国门,与国外高校合作。
邱感慨地说:“说白了,科研就是把问号变成感叹号。」
从临床到科研,从中医辅助治疗到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口腔颌面外科在国际舞台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会原会长鲁道夫·弗里斯教授曾这样评价第九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团队:“从1968年到2001年,我走访了58个国家和301个同行科室,从来没有像你们这样高水平、现代化、功能化的科室。」
当邱在1999年代表中国成为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会首任主任时,他激动地说:“我很高兴能够实现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医生走向世界的愿望,因为这是我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授予77岁的邱最高奖“杰出研究员奖”。在此之前,世界上只有5个人获得过世界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邱是亚洲第一人。
图7。奖项和证书
图8。所有获得“杰出学者”称号的学者都发表在《IAOMS 50周年纪念专辑》上。邱是唯一的亚洲代表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学生超越自己。”
作为邱院士的学生,院士脑海里久久萦绕着一幅难忘的画面:“老师身上有六根管子,满脸通红,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滴下。然而,他聚精会神地看着手里的学生毕业论文手稿,一个字一个字地修改。小小的稿纸被无数的修改痕迹占据。仔细看,会发现有些字已经被汗水晕了。」
1994年,邱患急性胰腺炎,高烧39℃,仍在复习学生论文。“当时我的心在颤抖,我被老师深深打动了。他亲自诠释了“愿意成为别人的阶梯和榜样”这句话。张志远说。
邱的秘书说:“他有异常细致的观察能力。他带领学生,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规划出一条更适合每个人的发展道路。例如,有些学生凡事追求完美,做事非常谨慎。他建议专攻口腔颌面外科修复和整形外科;有些学生大胆灵活,所以他鼓励他们学习很少涉及的领域。」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颞下颌关节外科领域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时任第九医院院长的邱让他的弟子把它作为一个博士项目来研究。当时,杨赤在研究这个课题时遇到了很多挑战,尤其是有人质疑颞下颌关节镜的作用。两难之下,邱坚定地支持他走下去,并为此成立了合作小组。
“邱先生不会给学生很多限制,但他会给年轻人更大的空和更大的信任,甚至允许我们犯错。在协作组的基础上,杨赤在颞下颌关节镜检查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改进和创新。现为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主任,享誉国内外。每年都有很多外国学者来九院观察他的颞下颌关节手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吴正毅教授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超越自己。他在老师和学生完成的试卷上签名时,总是把学生的名字放在自己前面。他提前辞去了研究所所长、院长、党委副书记、所长等一些党政职务和学术职务,交给了学生和中青年干部。」
“医生年龄越大,就越感到无能为力。邱解释说:“医学上的黑洞太多了,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能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努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比一代强。」
40年来,邱先后培养了、沈国放、胡、张、、王、、孙坚、张平等近70名硕士、博士、博士后...现在,他们已经成为院士、秘书、院长和主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开辟了中国口腔颌面外科的新领域。
图9。元宵节师生合影
“一枝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桃李满天下”从教40多年,这依然是邱最朴素的心愿。
结局
图10。书桌
一张照片和一杯茶的特写被压在秋微院士桌子的玻璃板下。“你看,上面飘着一片茶叶,像是人的头?」
有工作有生活一直是他的态度。“我现在看什么好看,就要拍照印出来,好玩。」
十几年前,邱在奋斗了大半辈子后,从手术台上走了下来,但还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出去诊所,带学生,做研究。门诊每半天一次,给患者提供一些方向性的建议;亲自整理文稿,为年轻学生提供学习资料。
快九十岁了,他对新事物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每天看很多报纸杂志,查阅科技资料,使用photoshop。
邱曾说:“办一家口腔颌面外科外文期刊,一直是我的心愿。今年,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和AME出版社主办的口腔颌面外科英文期刊《口腔颌面医学前沿》创刊。“杂志是一个学科的喉舌,反映了一个学科的地位。没有杂志就缺乏主题。希望FOMM进一步扩大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在全球的影响力。”秋微六急切地期待着。
“享受你的生活吧!永不放弃!我有一个梦想!”书桌右下角有两张纸,一张经过时间洗礼已经褪色,另一张是最近复印的。这三个字来自前国足主帅米卢,他在2002年第一次带领中国男足冲进世界杯。
“我觉得很有启发:欣赏自己的生活就够了,不用去想;不要放弃任何东西,尤其是做科研;我的梦想是走向世界。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想赶上马丁,这已经初步实现了。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医学博士安德森。我相信这个梦想可以实现,但也许我会去天堂实现它。”秋微六哈阿哈笑,笑中带着纯粹的野心,也有老年人的洒脱。
“如何评价你的医者生涯?」
“我尽了最大努力,我应该被视为一名称职的外科医生。」
视频采访
参考资料:《秋微六传》
专家简历
邱,口腔颌面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口腔科主任、口腔医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第九人民医院终身教授。
邱教授从事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60余年,擅长颌面肿瘤及整形外科。是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头颈肿瘤外科、口腔颌面重建外科的开拓者之一。曾获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项;曾获一、二、三等科技进步奖及“贺李科技进步奖”36次。主编专修10余本,合编各专修20余本;他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400多篇论文。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科教系统博乐奖、上海市教育英雄。2009年获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华佗奖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颁发的最高奖“杰出院士奖”。2010年,国际牙科研究所还授予他硕士学位,这是该研究所的最高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