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破阵乐 李世民战功实至名归 但他为啥拒绝在《秦王破阵乐》中羞辱对手

栏目:旅游 2021-11-27 21:28:15
分享到:

古代帝王中谁最能打仗?当然是唐太宗李世民:“自古无人能为军,亦无人能如李世民。”。这不是一句奉承的话。当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民间就唱出了他的丰功伟绩,甚至还诞生了献给他武功的音乐《秦王破阵乐》。据《旧唐书·乐记》记载:

唐太宗为秦王时,曾征服四方,歌中有民歌《秦王破阵乐》。

后来当了皇帝,就安排李白药、魏徵等人为这首歌配歌词。演奏时,120名银甲护卫手舞戟,“大踏步,慷慨发声”,场面壮观。说“鼓声震天,百里闻声,气势雄浑,地动山摇”,令在场之人兴奋不已,充分体现了贞观时期的热血铁血、蓬勃复兴。

后来这首歌也经历了一个小转折。公元633年,李世民将《秦王破阵乐》改名为《七美德舞》。太多时候,小雨建议在舞蹈中加入一些内容:“七德舞是用来表现皇帝的丰功伟绩,但不够全面。请编入刘武周、薛仁国、窦建德、王等人被俘的过程。”

这些人在隋末一度站在一边,甚至不同程度地让李氏政权心慌,但最终都被李世民打败了。按理说,这些都是事实,不是捏造,可以充分体现唐太宗接管天下的合理性,可以算是给领导班子增添光环的好建议。

然而,李世民只是拒绝了这一提议,并给出了理由。

首先,丑陋的对手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他是暂时的英雄...

“英雄”是李世民听了萧瑜情的建议后对这些前敌的评价,相当客观,体现了李世民的博大胸怀。

首先,刘武周、薛仁国、窦建德、王等人和李父子一样,都是利用天下大乱在中原一较高下的军阀。他们纯粹是竞争,可能有道路选择和策略的优劣,但政权的道德没有区别。在某种意义上,肯定他们意味着肯定李氏政权本身。

其次,这些敌人是硬骨头,值得李世民的尊重:

薛举、薛仁国父子曾使李世民遭受重大失败,唐骏的尸体甚至被建成北京城的一景,成为李世民军旅生涯中最糟糕的记忆;

刘武周带走了李氏家族的老巢太原,杀死李元吉后逃亡。后来,他曾逼李渊计划退守关中:“贼难与之抗衡,不如弃大河之东,守关西”;如果这个计划真的实施,隋末的格局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另一方面,窦建德却让李世民面临巨大的危机。公元621年,唐军在王围攻洛阳城时,窦建德以击败孟海公的力量,率领十余万大军攻打,唐军将士大为惊恐,要求避敌:“民将议之,请避其锋”。

最终,虽然李世民击败了上述对手,但过程并不容易;其实在《秦王破阵乐》中刻画这些人的失败并不客观,甚至还有侮辱那些浴血奋战的唐军将士的嫌疑。

第二,顾全大局,团结团队,安抚各方势力

现在的朝廷官员经常品尝北方的东西。如果看到主的屈辱,能不伤他的心吗?

这是李世民给出的第二个理由:朝廷大部分文武官员都为上述英雄服务过。

比如两次救李世民性命,对玄武门事变做出第一贡献的尉迟敬德,曾经是刘武周的主子;

后来被列为凌烟阁英雄的、、张,都是王的部下;

其他著名官员,如李靖、魏徵、薛万彻、余士南、瞿图通、肖恩、李士奇等。,都站在李父子的对面。正如所说,如果刘武周、窦建德、王等人被羞辱,这些人会作何感想?

第三,提防溜耳光之风

有君子,君子必来;用反派,反派就会竞争。

这是李世民对魏徵说的话,从公元632年底,也就是“秦王破阵乐”改名为“七德舞”的前一年开始。意思是君主的言行举止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向外界传递正确的信息。如果你重用一个绅士,其他绅士也会来;如果指定一个反派,其他居心不良的人肯定会效仿。

李世民在任期间,基本上是以才取人,并没有因为个人喜好而放纵那些迎合帝王的行为。公元645年,当他从高句丽回到宜州时,当地官员陈赠送了温室里种植的新鲜蔬菜,他认为这些蔬菜会让皇帝看起来很棒。然而,他想都没想就被免去了官职。

萧瑜的建议,描绘了敌人的惨状,抬高了李世民的英雄形象,也许不夸张,但无疑有阿谀奉承之嫌;如果李世民接受了这个想法,他相信其他追随者会一个接一个地到来,这正是李世民最担心的。

一句话:丑化敌人就是不尊重自己。这个道理在任何时候都是过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