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造纸
平凡的事物蕴含着独特的匠心
养牛已经获得了100多项国家专利
新一代“牛郎”有一个大梦想
每周四21:20
广西卫视《我们的小康社会》
告诉你我们身边的小康故事
一磅牛肉卖三四百,敢跟日本和牛比......
经常锻炼,经常按摩,吃得好,喝辣的。如果你过着这样的小生活,那就叫做…
广西壮乡山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元成
让它锻炼。架子会越长越高,就像人长高一样。肉质会更强,质量会更好。很多人不知道在增肥之前应该先把架子拉起来。每长10厘米左右,牛的体重就会增加150公斤牛肉。所以我们的经济效益完全不同。
要有强健的体魄,适当的运动必须配合科学的饲料配比。于是,杨元成开始深入研究如何把自己的牛变成一群“吃货”。
原南宁大学畜牧兽医副教授谭春平
我们对剪切力做了很多比较。我们的牛肉在45N,所以市场上的牛肉基本都在60 N以上,我们的45N离日本和牛的42N还是有点远。我们可以在养殖的各个方面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嫩度。
杨元成带领团队研发出具有壮香药膳特色的核心材料,使20月龄的牛达到3岁的水平,被牛界称为“小鲜肉”。有了专利的保护,杨元成养的牛不仅肥瘦相间,而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2016年,基地一年销售牛800多头,销量达到2000多万头。
广西山水牛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周
卖活牛,一头牛也就3万元左右,毛利太低了。我们根据牛的部位对它进行分割和包装。我们切零件的时候,有中餐零件和西餐零件。适合西餐的部位价值会更高,比如背脊、外脊、上脑、眼肉、牛仔骨。这些都是很好的西餐部位,有些部位还会产生雪花肉。这些比较贵的零件可以卖到三四百元一磅,这样我们牛的产值就可以实现了。
通过牛肉的拆分销售,杨元成和周打开了线上电商、线下超市、加盟代理等多种销售渠道。销售范围扩大到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年销售额达5000多万元。
广西壮乡山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元成
我们现在能跨越的大概是1500斤/头,这是我们这些人脱贫致富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广西上林县白尾镇光华合作社社长魏
115加上三头黑牛118,再加上那头牛128,如果按照现在的价格计算,年底的成交额应该在300万左右。
魏是上林县养牛致富的带头人。五年前,他还是一个有着设置卡的贫困户,身患残疾,靠外出打工谋生。2014年至2016年,魏多次参加政府和山水集团牵头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为他从事水产养殖奠定了基础。
2016年,在当地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魏拿出7万元,和几户贫困户一起成立了光华养牛合作社,并入股庄乡山水集团作为养殖合作伙伴。
广西上林县白尾镇光华合作社社长魏
山水牛公司主要负责给我们供应幼牛,提供技术支持,回购这一块。
以山水集团为引领,建立“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同时,当地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县内贫困户加入养牛合作社,合作社带动贫困户。仅仅一年,光华合作社就盈利30多万元,每户贫困户分红4800元。目前,光华合作社带动了周边34户贫困户加入养牛行列,给魏和周边村的贫困户带来了收入的巨大变化。
广西上林县白尾镇光华合作社社长魏
贫穷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有信心去面对,有勇气去改变,肩上的担子还是挺重的。毕竟还处于成长阶段,所以我们合作社的发展还是要面临很多挑战和困难。
2020年5月,魏出席中国残联在京举办的《自强扶贫国家报告》。魏作为广西自强扶贫的典型人物作了报告。魏从一个贫困户变成了有名的致富带头人。面对合作社的未来,他心中有自己的计划。
广西上林县白尾镇光华合作社社长魏
我希望未来三年,我们的养殖规模发展到六七百头,让更多的贫困户就业。
贫困户除了加入合作社养牛外,还可以通过种植草料出售给山水牛公司或养牛合作社获得收入。白尾镇村民魏今年也通过卖牧场赚了很多钱。
上林县白尾镇村民魏
年利润10万元左右,也带动贫困户种草。他们每年还能获得5000元左右的分红,这对我们的生活帮助很大。
据统计,在广西壮乡山水集团的辐射带动下,上林县成立了83个养牛合作社,养殖山水牛10997头,带动3930户贫困户养牛,为贫困户发放产业收入420多万,其中脱贫贫困户2462户,占上林县贫困户总数的11.9%。
如今,山水牛已成为上林县产业扶贫领域一张靓丽的新名片。当地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奖补政策,扶持养牛致富的带头人,鼓励县内贫困户加入养牛合作社,以村级集体经济和合作社的形式入股山水牛公司,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广西壮乡山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元成
山水牛不仅是作为扶贫产业发展起来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在这个乡村振兴的发展阶段,打造一个有特色的广西品牌。
六代人花了两百年就为了做一张纸!
位于红水河沿岸的大化贡川乡自古以来就有手工造纸的传统,贡川也被称为“纱布纸之乡”。
早在明清时期,宫川纱纸就已闻名。民国时期还出口到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等国家。因其拉力强、柔软光滑、吸墨性好、保存时间长,受到艺术、金融、宗教等行业的青睐。但近年来,由于原材料短缺、成本上升、销售渠道不畅等因素,贡川纱布纸的发展并不理想。
大化瑶族自治县公川乡公川村村民魏勇:
制作纱布纸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制作纱布纸是手工制作,产量不高,利润也没那么高,不可能在水槽里制作纱布纸养家糊口。
近年来,魏勇在其他地方投资了一家机械造纸厂。虽然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在稳步增长,但如何帮助家乡的手工造纸发展一直是他心中的一大难题。当他知道广东连江的手工造纸做得很好时,就多次邀请项目传承人一草到拱川考察交流手工造纸技艺。一草放下手头的工作,驱车400多公里。
廉江手工纸非遗传传承人一草;
我们和广西的关系很深,广西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草和他的连江手工纸与广西有什么关系?
清朝时期,得益于良好的地理和交通条件,广西柳州一度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商业中心,手工业繁荣,八方商贾云集。一草曾祖父曹登两次到柳州学习榨油技艺,道光十八年在连江创办了“斑鸠林榨油坊”。从此,曹的家人开始制作过滤花生油的滤油纸。
光绪三十三年,祖父曹卓堂在龙城卖油时,遇到了人郭,他从事手工造纸,两人一见如故。曹卓堂向郭先生请教造纸技艺,并记录下来。
曹卓堂回到连江后,对旧造纸厂进行了改造,改进了生产工艺,从而提高了造纸工艺和产量。产品广泛应用于礼品盒、灯笼、窗花、雨伞纸等商业用途。曹的“油坊手工纸”从此在岭南乃至南洋畅销,生意兴隆。1934年,的父亲曹接管了家庭造纸工业,生产和销售规模进一步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公私合营,手工造纸逐渐淡出市场。出生于1956年的一草从未见过他的父亲造纸。直到1980年,一草当兵回家探亲,他才第一次看到家人传下来的造纸手稿。
按照父亲的委托保管手稿后,一草并没有放心。1987年,转业回到连江工作的一草去马来西亚经商,偶然发现当地用蜡染面料制作的手工艺品质地独特,价格昂贵,脑子里顿时灵光一闪。我想用自己的造纸技术做类似的产品。前炮兵侦察兵一草在挖出泛黄的造纸手稿后,拿出了以往计算弹道和精确打击的研究精神,反复实验,不仅熟悉了选料、加工、制浆、造纸的工艺,还自己研发了电打辅助设备,在保证手工纸传统质量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一草的家人于1994年来到佛山。改革开放的新高潮,助力珠三角地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一草看到了市场的活力和前景,租下场地招工人成立了手工纸厂,妻子负责日常管理,而她则在业余时间去工厂帮忙,希望能重振“友行门”手工纸品牌。这对夫妇对未来充满了期望,但迎接他们的是一段艰难的时光。
一草的妻子卢朝平:
一开始我很有动力,但是一两年后我的产品卖不出去。后来连生活都出现了问题,让我很苦恼。但是投资已经做了,想退就只能坚持。
虽然产品质量过硬,但市场反响并不理想。开厂的前四年,一草不仅没有卖出一张纸,反而背上了220万元的债务。面对堆积如山的存货,夫妻俩也对手工造纸这条路是否走错了产生了争议和怀疑。就在夫妻俩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位韩国客人的到来给了他们最后一丝希望。当客人检查一草的手工纸产品时,他提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要求:他想买下整个仓库里所有的手工纸,但出价只有4万元。
为了收回资金,振兴工厂,一草不得不满足韩国客户的苛刻要求,忍痛低价清仓。这时候客户说买手抄纸的目的:因为一草的手抄纸采用天然环保的材料和工艺,完全无添加剂,无毒,耐用,不会被昆虫吃掉,是包装和保存韩国高丽参的绝佳材料。
这份“迟来”的订单,不仅让工厂暂时渡过了难关,也预示着一草手工纸即将迎来积累的时刻。
20世纪90年代,以家电为代表的“中国制造”在市场上迅速崛起,珠三角地区制造业持续高速发展。1998年,“优兴门”手工纸终于被下游厂家认可,作为装饰纸应用于各个领域。那一年,有50多位来自广东中山的客户。接下来的订单让工厂步入正轨,一草积极参加广交会等各种展会,与出口公司合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他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了云龙纸、影纸、花瓣纸等八大系列产品,并申请了“青蛙造纸”、“草绘”等专利。为了保证质量,他还去广西都安、灵山、岑溪采购天然原料。
由于采用了纯天然材料和传统工艺,“友行门”手工纸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广受欢迎,国外客户来厂下单络绎不绝,甚至需要提前支付全额才能下单生产。到2005年,工厂月订单量达到60万美元,原有工厂产能饱和。于是一草在佛山西樵购买了1.6万平方米的土地,新建工厂,继续扩大生产规模。
2014年,一草的儿子曹晓枫大学毕业回来,帮助家里做造纸生意。在曹晓枫的建议下,一草将工厂迁回“友行门”手工纸发源地廉江市清平镇板玉林村,申请了廉江手工纸非遗项目,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造纸厂还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以增加他们的收入并致富。
右航门手工纸厂工人邓浩娇:
订单多的时候,平均每个月价格在4000元以上。你家在这里很方便。白天上班晚上回去可以照顾孩子。
曹晓枫回国后,开发了一系列创意产品,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通过逐步培育和拓展国内市场,“优兴门”手工纸年产值逐年增长。一草也有更多的时间参观和交流造纸技术。他认为,只有通过交流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手工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公川纱厂老板魏:
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传统的大门。我们见过他这样做,我们都有这个想法,可以让我们的产品更上一层楼。
从祖上远赴广西学艺,到如今全家迁居办厂,为了手工造纸,曹家六代人已经流浪了两百多年,这或许只是浩瀚历史中的一粒小小的尘埃,但却也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