诿过 齐春风:蒋介石的“反省”很不彻底

栏目:旅游 2021-09-20 20:29:16
分享到:

蒋介石曾表示,在国民党突然败退台湾省后,他将“彻底反省”。但不难发现,他的“自省”从来都是轻描淡写,甚至是指责他人,从来没有真正涉及到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从而赢得最广大人民支持的根本问题。

1949年,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土崩瓦解,失去台湾省的蒋介石悲叹“春梦一瞬间幻灭”。所以,“谁来做,谁来做”?蒋介石说要“彻底反省,彻底检讨”。此后总结国民党失败原因的文章不下三四十篇,矛盾重重。因为蒋介石不能真正反思,他所谓的“反思”只是基于现象和表面,从来不涉及最根本、最真实的原因;更有甚者,他还把失败的原因从国民党本身推卸给外界。

瘙痒的“总结”

起初,蒋介石承认:“我们这次失败是靠自己,不是靠敌人。”“我们真的打败了自己。”!然后,故障的主要原因总结如下。

首先是军事崩溃。蒋介石认为国民党军队有十六个弱点和缺点,其中国民党的军纪最严重。他指责国民党军队“违法、犯法、做错事、欺骗别人、苦中作乐”。尤其是抗战结束后,“国民革命军内部腐败的内容和真相真的是奇形怪状,难以想象”!甚至“北伐成功以来”,国民党军队已经发展到“北洋军阀的一切缺点”,“在精神上和行动上逐渐腐化”,“几乎和北洋军队一样”。

蒋介石还提到了官兵分离、军民分离的问题。上下级军官之间、下级军官和士兵之间、官兵和人民之间的脱节随处可见。许多高级将领生活奢侈无度,而下级士兵饥寒交迫。军民关系极其恶劣,军队的所作所为不仅损害人民利益,还扰乱当地公共秩序。

他抨击高级将领精神崩溃、道德败坏、可耻、道德败坏和混乱。蒋介石说,他在1949年初卸任后,几乎没有听说过慷慨解囊、以身殉国的高级将领。相反,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将军们会在战争期间制定逃跑计划,在紧急情况下不顾部下的生死而逃命。蒋介石愤怒地指责这种“笑中外,见人无面子”的行为;上烈士,下一代”!

其次,蒋介石认为国民党党政部门应该“为这次惨痛的失败负责”,认为“过去的失败是全党的失败”,其中最重要的是组织问题。他批评国民党“组织瓦解,济钢松绑,精神衰微,壁垒撤走”。党员入党后,不接受训练,不准流浪;国民党党务工作者不愿与党员见面,更不愿接近人民,不是在党部“做生意”,就是在社会上“谈社党”。因此,党部成了“衙门”,党务工作者成了“党的官员”。党部脱离党员,党员脱离人民。再加上国民党内“派系斗争、组织崩溃是党的致命伤”,使整个党变成了一颗散沙,一击即倒。

在执政能力方面,蒋介石承认“最大的失败是接受”。由于国民党没有在近代城市接收各种庞大机构的经验,在接收之前没有详细研究日伪机构的组织业务,接收人员无法克制自己的私欲,以至于各地的接收工作极其混乱,完全损害了政府的声誉,这让蒋介石在回顾“接收”时感叹“真是令人痛心和心寒”。

最后,蒋介石还认为“学校教育领导青年的失败应该是这次革命严重失败的主要因素”,并说教育的失败是他一生中最可耻的事情。他认为,党性教育开展得不够,使民族精神萎缩,民族道德沦丧,使大部分学生和教授成为共产党的外围和工具。“因此,我们不能教、学、教、和兄弟。所谓的学风校规被一扫而空,教师和教师的人格被彻底摧毁。最后,国家今天的死亡。”

轻描淡写的“批评”

蒋介石虽然对国民党党政军进行了批判,但更多的是推诿搪塞,强调的是后来外部因素的作用。

例如,蒋介石强调失败是“制度没有建立的结果”。什么是“制度没有建立的结果”?他的解释是,宪政实行得太早,明知民众的智力还没有达到实行民主政治的水平,但由于内外形势和时代的要求,他们不得不结束政治训练,早早实行宪政。结果,旧制度在政治纪律时期被彻底摧毁,而新制度在宪政时期没有建立,这使得政治混乱脱节,濒临崩溃。

又如,蒋介石也指责马歇尔调停。他声称自己误信了马歇尔,把最好的军队赶到东北,使内陆空空无一人,各战场兵力单薄。

此外,蒋介石一开始承认国民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分裂和腐败,但很快就逐渐开始归咎于“国际形势的压迫和第三次国际阴谋”。

1952年10月,蒋介石在国民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系统总结了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包括外交、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外交失败在于雅尔塔会议上使用的美国对苏联的严重误判;但是国民党信任美国,缺乏自力更生的决心,犯了大错。在政治上,虽然他声称不能归因于民主宪政,但他认为政党政治的失败和民主政治的软弱为共产主义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经济上的失败在于,经过长期的抗日战争,中国的农村已经奄奄一息,工业还没有恢复到战前的繁荣。同时,1947年,宋子文擅自动用央行货币改革基金,打破了货币改革的基本政策,经济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崩溃,无法挽救。此外,国民党在教育上受到苏联和中国共产党所谓“流毒”的影响,张群、周恩来、马歇尔三人军事三人组阻碍了国民党的军事行动。

1956年12月,蒋介石发表《苏俄在中国》,将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简化为苏俄的“阴谋”,声称“大陆沦陷”是国共“和平共处”的结果。他声称在苏俄的渗透下,民族革命的精神被摧毁,民族固有的美德几乎被摧毁,一切伦理道德和立国之本被彻底动摇,反共意识也随之瓦解。他还认为国民党对反共不警惕,组织不严。它一开始就把共产党定为“非法集团”,没有给共产党绝对的孤立和封锁。同时,宣传上也存在很多不足:工作缺乏主动性,理论不完整,动员不彻底。而且,在国民党外交孤立、经济崩溃的情况下,一旦中国共产党提出反对,美国立即无限期中止约定贷款,对国民心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促使普通民众对国民党失去信心。蒋介石还认为,以宋子文总理等为代表的官员在工作中有一系列错误:如1932年中苏复交,1937年“收编”共产党军队;1945年接受《雅尔塔协定》,与苏俄签订友好同盟条约;对东北问题处理不当;接受美国对国共冲突的调停;1946年6月发布《东北停战命令》;宪政是在“剿共”没有完成的时期实行的;等等。

关于自己的责任,虽然蒋介石一再声明自己“德鲜”、“领导不力”,“对总理、对主义、对国家,甚至对我们的民族和历史,都是最大的罪人”,应该负“大责任”、“最大责任”甚至“全责”;但同时,他又要“大家反映”,“六届中央的同志要各负其责”,意思是人人有责。蒋介石还建议“消灭民国的最后一件事就是集中力量诽谤蒋介石”,因为在他第三次被免职后,“不到一年,整个大陆都沦陷了”,而他这一次被免职,“时间最长,国家损失最大,也是我党最严重的失败”。就这样,蒋介石突出了自己的重要性,然后说除了“用尽一生的心血,不求有什么可羞愧的”,他还要“不遗余力地弥补过去的不足,取得未来的成就”。

蒋介石标榜自己不可或缺后,指责“军民骄横,国家纪律扫地,党不是党,军不是军,国民不是国民”;还有人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深信,如果两年之内消除混乱,不仅可以维持国家的生存,还可以保证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遗憾的是,我个人的意见无法赢得中国人民的信任。然而,军队在国内外的各种阻力下遭受了挫折。”。可以肯定的是,国民党、军队甚至所有的人都应该为这次失败负责。似乎只有蒋介石一个人完全没有责任。

责怪别人“自省”

应该说,蒋介石贪污、分裂国民党等现象确实客观存在,使国民党失去民心,直接导致其统治的崩溃。然而,他只列举了这些众所周知的现象,缺乏对现象根源的深刻而真实的理解。他的“自省”一直是轻描淡写,甚至指责别人。

大革命时期,国民党生机勃勃,革命力量迅速从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但蒋介石上台后,逐渐倒向国民党右派,成为国民党右派的代表人物,发动了四一二政变。但在4月12日的政变中,“千人受伤,八百人受伤”,国民党内具有左翼革命思想的势力不是被开除党籍,就是因为失望而离开,土豪劣绅趁机占据了主要位置。国民党“清剿共产党”的过程,也是一个“反向消灭”自己人才的过程。可以说,不是1945年,而是1927年,国民党变得越来越弱。

国民党以“民族党”为荣,标榜自己不偏不倚地代表全民利益。事实上,国民党不仅拒绝革命,甚至拒绝改革,使其顽固地站在保守势力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一边,反对工人、农民和社会底层的小资产阶级。只要这种对立存在,国民党就不会成功,必然迅速衰落,这不是国民党的意志所转移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最迫切的愿望是建设一个和平、民主、繁荣的新中国,而国民党的所作所为却与此背道而驰。民国日历上几乎没有一天不写“战争”二字。特别是日本侵华14年后,人民渴望和平稳定的局面。国民党悍然发动内战时,不仅全国人民奋起反抗,就连国民党军队也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而厌战、怕战。抗日战争胜利后,建立“联合政府”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国民党顽固坚持一党专政,不仅与共产党决裂,还迫使中间势力离开。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希望实行民生主义和“耕者有其田”,但国民党却膨胀了官僚资本空。内战使军费增加了一倍,经济更加崩溃,恶性通货膨胀失控。这些都是违背历史潮流的恶行。

从始至终,蒋介石的“自省”都没有涉及到如何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从而赢得最广大人民支持的根本问题。

与抗战胜利之初的中国共产党相比,她虽然在武器装备等硬件设施上远不如国民党,但在多年的挫折和磨炼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团结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有强大的领导核心,有善于战斗的团队,有贴近人心的平台。相比之下,输赢趋势已经确定。

点评: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当事人的视角和日记等资料的“隐私”是双刃剑,既拉近了我们与历史的距离,也增加了蒙蔽历史真相的风险。相信所谓的“当时的人说出当时发生的事”或“发自内心”,不仅是对史学基本怀疑主义的反对,也是对历史的一种疏漏和人心的复杂性。

这并不是说日记等个人史料没有价值,只是说在使用这些史料时,一定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等历史管理原则。对于日记、个人笔记和口述史料,历史学家必须进行筛选和比较,不能偏袒一个人的理论。正如汪荣祖对蒋介石日记的评价,他说:日记不是没有色彩的史料,包括情感、主观、偏见、谎言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当我们引用蒋智的日记时,如果我们只是不假思索地抄录、整理和重复,我们会受到他所说的话的影响,而且随着他情绪的起伏,历史学家为什么要使用它呢?

作者: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