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惊魂 摄影爱好者的“长征”之旅

栏目:国际 2021-09-20 19:17:07
分享到:

我们的记者颜屋

“在重走长征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道路塌陷、高原反应、寒冷和痛苦等各种困难,但这个过程也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和不畏艰难险阻。”65岁的刘光琴谈起长征,感慨万千。

26天,沧州四位老摄影师开着自己的车,一万公里的旅程,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感受烈士,致敬英雄。一路上盘山路的惊险,金笳山的风雪,红军桥的悲壮,都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

自驾与“走”长征路

坐汽车参加长征的四位老朋友中,年龄最大的是69岁的金平、65岁的刘广勤、66岁的李玉刚和59岁的陆国良。

四个人都住在沧州市,彼此都很熟悉。都是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摄影师。他们经常出去采风,拍照,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早在两年前,刘光钦等几个朋友就把“走长征”的想法提得太重了:“红军不怕远征,钱山只是闲着。五岳兴风作浪,乌蒙取泥球...每当读到这首诗,我就会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什么样的?他们经历过哪些困难?有生之年,要走一次长征,感受长征精神。”

刘广钦的提议得到了朋友们的认可,从那以后,大家都开始收集相关资料。

为此,他们多次聚在一起讨论他们的旅行计划。为了加深对长征的印象,四人还重温了《大转折》《长征》等相关影视作品。

湘江战役、赤水四渡、泸定桥飞起、雪山翻越、草原穿越……红军长征路上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被铭记于心,标在地图上。

为了让这次旅行更有纪念意义,几人还精心设计了一面“沧州摄影家重走长征路”的队旗。

“长征之旅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大事。”刘广勤说,经过一年的准备,他们终于在今年5月19日踏上了“长征路”。

盘山路哭

“我们要逐点体验长征。出发前,我们根据行程在地图上标注了一些重要地点。”刘广勤告诉记者,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心情都很轻松愉快。然而,他们追求得越深,心情就越沉重。

路上,金平和刘光勤轮流开车。日程紧张的时候,一天要八九个小时。沿途有很多弯弯曲曲的道路,开车时要密切注意。这是对两个60岁以上老人体力和经验的额外考验。

“真不知道长征难不难。”陆国良感慨地说,因为每个人的目的都是追寻历史足迹,大渡河、赤水河、金笳山等地都是四个人必去的地方。“虽然道路等基础设施与革命年代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当我们真正看到眼前的这些大山和险滩时,还是会忍不住失去双腿和恐慌。山很陡,水很急。虽然有索道和高速公路,但我们仍然害怕涉山,尤其是盘山公路。很难想象红军是如何两条腿走路的。”刘光勤说。

风雪交加

金笳山,位于四川省,是长征中红军攀登的第一座雪山。开车去金笳山时,这群人遇到了雪和雾。我在山脚下还是穿半袖的。我上山越远,温度越低。当我被裹在厚厚的夹克里时,我仍然感到很冷。

路况越来越差。大雨导致了山体滑坡。道路正在整修,路面泥泞不堪。

一边面向山,另一边是悬崖,狭窄蜿蜒的山路上只允许一辆车通过。那天,开车的是刘光勤。一路上因为路况不清楚,车子经历了多次触底,轮胎也被碎石砸伤。但此时我们无法后退,汽车只能在泥泞的道路上缓慢颠簸。

突然,前面的一辆车停下来,堵住了路。刘光勤把车停在前面,下车检查前面的车陷在泥里出不来。

大家只能下车,从附近找一些石头放在车轮下,一起努力把车推出泥潭。

“红军走的长征路是最人烟稀少的地方。很多地方基本上没有路,我们走的路也比当时的红军好多了,但是感觉还是很难走。可见红军真的不容易!”这已经成为四个人的共同心声。

北庄洪钧大桥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中福村被称为红军第一村,当时是红九军团驻扎的地方。这个地方现在被定为红军行军零公里的地方。

此时,刘光钦等人留了下来。

第二天早上5点,刘光勤和朋友们早早起床,想去村里拍摄历史遗迹。

当他们到达红军桥的桥头时,他们看到村民在桥上表达敬意。我一问,才知道有2000多名村民报名参加了红军,跟随部队进行长征。红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10个人,活着回来的只有6个人。

从此,这座桥就成了红军桥。因为很多村民都有在长征中牺牲的亲人,所以村民们经常来桥上祭奠逝去的亲人。

刘光钦被这种情况深深触动:“在走长征之前,我的长征二万五千里的概念还停留在课本上。亲自走后,看着石碑上的烈士名单,我们都被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精神所震撼。”

血腥湘江

湘江战役被誉为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最惨烈、最辉煌”的战役。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中央红军以极大的困难突破了国民党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国民党在湘江以东包围中央红军的企图。

行程第9天,刘光钦一行来到广西全州县湘江战役纪念馆。展厅大厅里的壁雕气势恢宏,一个个垂死的红军战士的英雄精神正在感染着每一位参观者。

“泉州旁边的湘江转弯处叫岳王塘。这里的河水流速很慢。湘江战役后,漂流上游的红军战士遗骸都汇聚于此。在水湾,残骸密集。乍一看,湘江是灰色的。”

听完讲解员的讲述,看着介绍湘江战役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四个人放声大哭:经过这次战斗,中央红军人数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残酷的战争夺走了无数战士的年轻生命。

英雄用鲜血染湘江,英雄的尸骨埋在河底;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这描述了当时的英雄场景。

四人感慨万千,曾经被红军战士鲜血染红的湘江,依然静静流淌,两岸草木葱茏,人民生活欣欣向荣,一派祥和。

队旗上覆盖着“奖牌”

一路上,除了感受长征的艰辛,刘光钦等人还看到了红色老区的变化。在红军战斗过的地方修建了纪念碑和纪念馆,让后人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和精神。

旧区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乡镇道路开通,农民盖起了新房。当地政府也大力发展旅游业。

“草原上的牦牛和绵羊像蚂蚁一样,密密麻麻,蔚为壮观,说明牧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陆国良说:“没有长征精神,革命就不会胜利。祖先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除了要懂得感恩和珍惜,更要发扬和传承这种精神。”

为了让这次旅行更有纪念意义,他们会在各处加盖队旗作为纪念,近百枚“奖牌”将一路覆盖在巨大的队旗上。这面队旗也成为了这些老党员最大的财富。

一路上,他们试图观察、倾听、体验和拍摄。刘广勤说:“26天的行程,有很多故事可以讲。我们四个人只拍了一万多张照片。”

“无论你对长征的描写是悲壮还是伟大,是艰难还是苦难,无论你从书本上对长征的理解有多深刻,对长征路线有多熟悉,如果你不实地走一走,亲自感受和体验,那么你永远感受不到红军长征的艰辛和苦难。”李玉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