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谚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春雷使万物生长”,“蛰节听到雷声,惊醒蛰伏的越冬虫”。这些都是惊蛰节气的特点。
惊蛰时节,天气转暖,春天的空气发芽,春雷开始鸣响,将蛰伏在地下的昆虫唤醒,冬眠。“刺”这个词的意思是“隐藏”。
惊吓,也就是上帝用雷声唤醒休眠动物的那一天。《农历七十二候》:“二月节...一切都震惊了,地震如雷。所以叫惊魂,惊魂而逃的是毒刺。”
《周易》“真”的占卜,既是一个周期的结束,也是一个新周期的起点。它对应的方位是东方,对应的节气是“蛰”。
起初,蛰被称为“开蛰”,在《礼记·夏郑潇》中有“正月开蛰”的说法。西汉初期改为“惊”,以避汉武帝刘启之讳。
节气里有很多习俗,其中有一个叫“祭祀白虎”,那么为什么要祭祀白虎呢?白虎祭是怎么来的?
《正宗占卜》载:“白虎重丧,官司中病人必凶。持有黄金是为了防止人口增长,这是不同的。”
根据中国民间传说,白虎是呼吸和是非之神。每年,它都出来觅食,张着嘴吃人。如果和白虎打一架,这一年经常会被恶徒兴风作浪,阻碍你未来的发展,导致每一个困难。所以,为了保护自己,大家都在蛰的那天牺牲了白虎。
现在所谓的祭祀白虎,就是在祭祀的纸上画白虎。白虎一般是黄黑相间,在争吵中画着一对獠牙。
献祭的时候,要用肥猪的血喂它们,这样它们吃饱了就不会伤人了。把生猪肉放在纸老虎的嘴上,这样它就不能张嘴伤人了。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称四象,是中国神话中的四神,代表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起源于中国古代对星辰的信仰。
白虎是五行四灵之一,属于西方。人们称之为“战神和切割之神”,它有避灾除恶、惩恶扬善的能力。最原始的拜白虎信仰起源于古羌族的虎图腾崇拜,称之为“跳於菟”,是一种拜白虎神的巫舞,在湘、鄂、甘、宁仍有一定形式的遗存。
这种祭祀的具体形式大概如下:首先,几个年轻人装扮成白虎,然后进入村庄开始驱魔。驱魔过程中可以随意吃别人的食物。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吃过食物的家庭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因为这被认为是白虎神接受了祭祀,村里一些生病的家庭也可以让他们跳下去驱魔。
但是这个仪式将如何结束呢?当白虎神最终用食物和饮料赶走恶魔时,村民们会拿起武器赶走白虎。
必须把他们赶下河,这样他们才能洗掉身上所有的油漆。洗完漆还要过火,说明邪恶的东西已经被赶走了。
扮成老虎的人在武跳舞的整个过程中有一个严格的规定,那就是他们不能出声,因为在传说中,白虎虽然是战神,却属于凶星,而且开口的时候会有伤亡,所以要守口如瓶。
后来这种巫舞逐渐演变成戏剧中的“祭白虎”,是一种没有对白的哑剧。属于粤剧团正式开唱之前的一部开场剧,里面还是有禁忌的。
在“白虎祭”结束之前,整个剧团都不能说话。如果有噪音,就会带来灾难。只有锣鼓完全停止,表演才能进行。
虽然“白虎”是凶煞,但这种信仰是有意利用这种凶煞的力量来抵御另一种邪恶,即更抽象的厄运。
现在流行于香港、广东的《臭气熏天打反派》,可以看作是祭拜白虎的延伸。
读者朋友们,你们对“白虎祭”怎么看?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转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