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网记者走进武昌医院重症监护室,体验了高强度的抗疫工作
■中国军事网记者高辉
1月28日12时30分,正在报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情况的中国军网记者,跟随空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重症监护室7名医护人员,前往武昌医院重症监护室。
带队的副组长宋立强医生在途中向分队成员强调自身防护注意事项。 途中,副组长宋博士向队员们强调了自我保护的注意事项。
到武昌医院大约需要10分钟。这家医院暂时从综合医院改为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定点医院。医患隔离制度和防护缓冲区规划已经建立,救治运输有序,基础防护设施仍在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进入医院后,记者紧张有序地与所有队员一起做好防护准备。防护用品包括N95口罩、护目镜、帽子、内防护服、内鞋套、外鞋套、外防护服、手套和面罩等。穿搭顺序有规范的流程,不允许粗心大意。
胡世颉医生正在防护服上做标记。 胡世娇医生正在给他的防护服做标记。
因为穿上防护服后彼此之间很难辨认,通常大家会在最外层衣服上用记号笔写下自己的单位和姓名,也会写上“加油”等相互鼓劲的话语。 由于穿上防护服后很难辨认对方,人们通常会在最外面的衣服上用记号笔写下自己的单位和姓名,还会写上“加油”等相互鼓励的话语。
宋立强副组长帮助记者穿上严丝合缝的防护装备,确保绝对安全。胡世颉 摄 副组长宋帮助记者们穿上了非常合适的防护装备,以确保绝对安全。胡适珍
经过两道缓冲区后,大家来到重症监护室门前,医护人员在做最后的互检互查。 经过两个缓冲区后,大家来到重症监护室门口,医护人员正在做最后的互检。
“武汉加油!”成为队员们的共同心声。 “武汉加油!”成为团队成员的共同愿望。
13时,宋立强副组长带领医护团队接班后,迅速投入对患者的监测、诊治及护理中。 13时,宋副组长带领医疗队接管,并迅速投入对患者的监护、诊疗和护理。
武昌医院重症监护室有14张床位,患者情况各不相同。医疗队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检查,掌握了护理组提供的监测指标和动态变化,并对5例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呼吸机模式和参数以及最新的外周血指标进行了认真分析判断,并在病程记录中做了具体描述。
医生仔细询问患者的主观症状。 医生仔细询问了病人的主观症状。
重症监护室里的病人无法和外面的亲友取得联系,所以给他们精神上的安慰是非常重要的。解答患者的疑问,消除患者的疑虑,减轻患者的焦虑,增强患者的信心,是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必备任务。在现场,记者真切地从患者的角度感受到了什么是“春风变雨和细微差别”。医生在回答病人关于食欲不振的问题时,从生理到心理再到常识,都是科学严谨,通俗易懂,给病人希望我早日康复。
护士精心辅助患者进食。 护士小心翼翼地协助病人进食。
军医人员在一个地方思考,一起努力。虽然重症患者的病情并没有压垮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宋李强医生,但湖北当地的方言让他举步维艰,有时还要依靠身边的当地医生充当“翻译”。已经跑了近30天的武昌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徐良将在第一时间与军事专家组协商,制定救治方案。
地方护理组为军队护理组讲解仪器操作规程。 地方护理组为军队护理组讲解仪器操作规程。
军地医生齐心协力,共同对抗“疫魔”。 军医携手抗击“疫魔”。
徐亮主任与宋立强副组长讨论患者病情。 主任和副组长宋讨论了病人的情况。
军地专家共同会诊制定诊疗方案。 军队和地方专家一起会诊,制定诊疗方案。
两位新出院的患者上午腾出床位后,下午很快就被新患者接诊,进行查床、会诊、制定治疗方案、医嘱...在我们结束这里的工作之前,普通病房危重病人的咨询电话已经催了好几次了,医疗队的专家们不停地询问病史,了解主观症状,对呼吸支持或床旁透析提出详细的建议。
医疗队专家赶往普通病区会诊。 医疗队专家赶到普通病房进行会诊。
不知不觉,四个多小时过去了。因为配备了采访设备,多次被警告进入部门前不要接触任何接触过的记者。他真的很累,不得不坐在医生办公室的椅子上休息一会儿。真想不到抗疫一线工作这么紧张,这已经是这支医疗队4天内的第5次换班了!
经过严格的脱衣服程序和消毒,记者走出医院大楼,感觉如释重负,重获新生。没有亲身经历,我们无法感知医护人员的艰辛。从进入重症监护室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有序的抢救工作中。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恐惧,也没有时间去经历困苦,因为他们的思想都投入到了与时间的抗争中去,去拯救生命。防护眼镜上不断出现的雾气,说明医护人员在不断地发挥自己的精力和体力。他们也不能懈怠,因为稍有懈怠,就可能倒在岗位上。
看着武汉街头初起的灯火,记者感慨万千。“武汉加油”巨大的荧光幕也折射出同车医护人员坚毅的目光。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各级政府的精准政策,有全国人民的支持,有并肩作战的军医人员,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