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经济增长率,使我们的经济增长率达到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水平,从而使PPI的增加转移到生产链的下游,提高我们企业的利润。
全国人大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关于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的报告写得相当好。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CMF先后发布了多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都写得很好。今天,我主要想对这份报告的要点做一些评论,也谈谈我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首先,根据全国人大CMF报告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中国实际产出水平已经回归长期增长趋势,并给出下图。这一回报在2021年第一季度得到进一步确认,但目前仍不稳定。与长期增长趋势相比,存在下行波动缺口,需要进一步巩固。”我非常同意这最后一句话,因为有这样一个问题。
全国人大CMF报告对通货膨胀的分析是正确的。它采取更现实的态度,认为不应过分强调通货膨胀,也不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我完全同意。不过,我想进一步指出,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PPI上涨总体上是一个积极的现象。我们的问题是,PPI的上升还没有转化为CPI。中国当前通货膨胀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PPI和CPI的背离,5月份“剪刀差”继续扩大——5月份PPI同比上涨9%,CPI上涨1.3%,但环比下降0.2%。或许,正如供应链理论中的“牛鞭效应”所描述的那样,由于需求预期大幅上升,供应链上游的生产者率先储备了原材料和化石燃料。因此,3月份以来,铜、煤、铁矿石、铝等大宗商品价格均实现了两位数的涨幅。然而,由于对最终产品,特别是消费品的需求疲软,供应链中下游的制成品价格未能充分上涨。供应链下游的生产商不能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最终产品的用户。因此,在上游行业盈利能力明显提升的同时,下游行业的利润率进一步受到挤压。与此同时,电脑芯片和减排目标的短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CPI与PPI的偏差。
因此,中国宏观经济的根本问题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经济增长率,使我们的经济增长率达到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水平,从而使PPI的上升转移到生产链的下游,提高我们企业的利润。PPI上涨带动CPI上涨,是我国经济增长回到疫情前水平的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不仅要害怕,还要欢迎。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关注价格问题。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不要让价格螺旋上升。涨价-涨工资-涨价-涨工资形成恶性循环,应该制止。但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趋势。一旦出现这样的迹象,采取措施抑制物价上涨还为时不晚。
综上所述,我基本同意全国人大CMF报告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但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评价与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存在一些不一致的地方。我认为,除非出现物价失控的危险,否则我们应该继续实施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将经济增长率稳定在6%左右。对中国来说,我们不能忘记发展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