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为 美国金融混业分业史可为中国带来哪些启示

栏目:科技 2021-10-10 15:43:39
分享到:

近日,金融市场最大的新闻就是媒体报道的商业银行将获得证券经营许可证。一时间,关于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讨论甚嚣尘上。本文回顾了美国金融业从混业到分业再回到混业的历史,希望对讨论这个话题的朋友有所启发。考虑到中美两国制度、国情、文化的差异,这样的文章根本不足以反映中国,但值得我们理解和深思。

来源|宇宙免检姿态混合

作者|哈利·吴

01

财务分离以换取悲惨的崩溃

20世纪20年代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丰富多彩的时代。

美国士兵从欧洲战争前线归来,起源于南方的爵士乐风靡全国,现代白人女性的面孔自信地暴露在充满男性荷尔蒙的社会中。这个国家站在世界工业化经济的顶峰。美国纽约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一包包香烟,一杯杯具有美国特色的波旁威士忌,还有百老汇浪漫的歌舞。这是美国确立世界第一强国地位的十年,也是美国股市跟随经济繁荣的十年。

华尔街投机天才利弗莫尔在他的代表作《股票制造者回忆录》中说,到1925年,我已经有了2500多万美元。

杰西·劳瑞斯顿·利弗莫尔

他也很自然地回忆起自己丰富的排场:曼哈顿一套漂亮的公寓,一辆自用的铁路客车,欧洲的一栋别墅,纽约长岛北岸的一处周末居所,一架当时几乎闻所未闻的自用专机。

1929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两年内翻了一番,当它达到顶峰时,华尔街遭遇了悲惨的崩盘。数千万人的资产在一夜之间暴跌,许多人因为高杠杆而不得不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包括著名的金融家、两位纽约市长沃尔克和史密斯竞选团队的首席财务官里奥丹,而这些高杠杆的来源包括商业银行的大量存款。

为了找到这次崩盘的罪魁祸首,1932年4月,参议院银行和货币委员会先后命令4名首席调查官调查证券交易所业务和华尔街崩盘的原因。

第四位也是最后一位首席调查员是来自纽约的律师费迪南德·皮科拉。虽然舆论并不认为这是未来一次成功的调查,但皮科拉部分暴露了当时华尔街金融业的不良习惯。比如他曝光了国家城市银行关于拉美国家的内部报告,但业务员也向公众出售了大量风险极大的拉美债券。该行利用信息优势,同时开展多项业务,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有一段时间,皮科拉的调查结果引起了公众对更严格监管的广泛支持,华尔街瞬间从辉煌的金融圣殿跌落成一滩污秽。

大萧条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失业率和美国寿命

皮科拉调查也成为未来美国金融业分业经营改革的重要线索。皮科拉在1934年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成立后也曾担任委员,曾与肯尼迪的父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首任主席以及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总统共事。

就像2008年对华尔街的批评一样,当时公众指责华尔街犯罪的核心点不是它的权力,而是它的道德。虽然那些疯狂的投机者不仅用自己的钱在股市上赌博,还在国家的财富上投机,金融机构的操纵和资本主义在缺乏监管下的投机机会不断戏弄着人性灰暗的一面。

卡特·格拉斯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后,弗吉尼亚州新闻媒体人、民主党人卡特·格拉斯参议员意识到了金融业的问题。从1930年到1932年,他提交了几份关于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开监管的建议。当时主要从事存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和以帮助公司发行股票和出售股票为核心的投资银行是混合业务。在他早期的提议中,他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剥离其证券机构。尽管共和党背景的胡佛总统是在客观需要下想要这样做的,但他在当时仍然受到共和党政府和华尔街势力的挑战和质疑。

同样,来自阿拉巴马州的州代表斯蒂格尔也支持这项提议。然而,与格拉斯的观点相反,斯蒂格尔坚持保护小微银行的利益,而格拉斯则认为小微银行是美国银行体系的软肋。但这并不影响1933年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最终由民主党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签署,使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不得不在一年后分离业务,禁止商业银行存款进入股市,只允许机构收入的10%来自证券经纪业务,主要是承销国债。

该法案颁布后,摩根财团的子公司摩根银行将其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进行了拆分,这两项业务成为著名的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和洛克比家族的子公司摩根士丹利,后者于2000年与摩根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

摩根大通

至此,美国金融史上的混业经营格局被打破。分业历史的开启,为美国股票业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股市开始发力,1929年突破了天空之巅,20世纪60年代,属于核心资产股的“美丽50”行情启动。

然而,华尔街崩盘和未来大萧条的原因仍然没有定论。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货币经济学大师、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总结了大萧条的成因,包括一战的影响、国际金融金本位、20世纪20年代的过度繁荣、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投机、监管缺失和股市泡沫等等。

02

20世纪80年代银行分离的痛苦

里根的财税政策是美国国家财政赤字的起点。1983年,国际债券发行规模首次超过全球银行贷款规模。在此之前,由于世界部分地区的经济危机,一些从事全球贷款业务的美国银行也陷入了坏账。有从业者开始抱怨,虽然商业银行的风险被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隔离,但其业务的统一性也制约了其多元化业务发展,降低了其在全球金融业的竞争力。

20世纪70年代,油价飙升带来了流动性过剩,石油能源的出口使得发展中经济体的储蓄飙升。自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以来,美国实施了扩张性财政和低利率政策,这种政策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低利率的诱惑下,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和秘鲁等拉美国家借入了美元。同时,大量美国银行参与向拉美国家提供贷款,500多家商业银行参与大规模银团贷款。

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体遭遇滞胀,低利率政策未能应对。1981年,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将利率提高到20%。一年后,墨西哥宣布其储备已经耗尽,无法支付800亿美元外债的利息。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接踵而至,拉美债务危机的爆发导致大量美国国内银行损失惨重。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因为限制了商业银行的金融活动范围,从金钟罩变成了铁枷锁,大量银行因为业务单一、拉美债务危机倒闭。

当政策枷锁使一个行业停滞不前时,解决办法要么是通过社会达尔文主义摧毁银行业,要么是寻求政策颠覆和改革。

在进化论中,我们更注重物种的进化,而金融创新则帮助银行提高利润。当时,商业银行的计划针对的是火热的资产并购业务。但这样的高风险业务是商业银行力所不及的。

金融的本质是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当高风险投资无法承担时,美国商业银行的回报自然无法与国际竞争对手匹敌。因此,分业经营的政策枷锁开始松动。1987年,美国国会智库之一的国会研究局发布了一份报告,探讨了修订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利弊。

03

花旗展览下的危机

1998年,美国大型商业银行集团花旗集团宣布收购美国保险巨头旅行者保险公司,公开挑战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权威。

作为美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监管机构,1998年9月,美联储和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给予花旗集团临时豁免权。2008年金融危机后,格林斯潘成了危机的罪人。

1999年,由得克萨斯州共和党众议员菲尔格拉姆、国会众议员吉姆·利奇、弗吉尼亚州众议员托马斯基起草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小布利利在国会颇具争议地获得通过,民主党总统克林顿推波助澜,签署了该法案,结束了美国金融业长达60多年的分家局面。

当时的民主党成员约翰丁格尔哀叹,一旦《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被废除,华尔街金融巨头将变得“大到不能倒”。

同时,美国的游说体系也证明了“钱是万能的”。时任财政部长鲁宾曾强烈支持通过该法案。离职一个月后,他以1500万美元的年薪,加上150万股的股息和资本收益,成为花旗银行的联席行长。

1999年法案通过后,金融业加速整合,放松管制使得风险上升,金融业利润飙升。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2001年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经济和股市损失惨重。为了拯救美国经济,布什政府推出了“居者有其屋”的美国梦,让那些不符合信贷标准的人,甚至是没有工作的人,都可以通过政府支持的房地产贷款公司申请按揭贷款买房。

此外,布什政府和独立的中央银行美联储正在进一步放松对金融业的监管,使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界限将消失。那些无法通过政府贷款公司获得商业银行贷款的人,为了转移风险,商业银行通过关联载体将资产打包成结构性债券类资产,再通过投资银行卖给更多的资产管理机构。

2006年,当美国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跌时,结构性债券衍生品中的次级贷款变成了有毒资产,最终感染了整个美国金融体系。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2008年,危机蔓延到整个金融体系,然后蔓延到全世界。美国第四大和第五大投资银行倒闭。然而,其他金融巨头投资银行得到了美联储和财政部的联合援助。到目前为止,参议员约翰·丁格尔预言的“大到不能倒”真的实现了。

到目前为止,虽然量化宽松拯救了美国经济,但“滥发货币”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仍在讨论中。2010年通过的《华尔街改革法案》《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修补了美国金融监管的漏洞,但却无法改变资本主义和华尔街的本质。

04总结

该媒体报道的中国商业银行获得证券牌照意义重大,但验证其落地的时间到了。

在中国金融开放之际,培育中国领先的金融机构意义重大。过去,我国商业银行的多元化融资是通过设立关联公司来进行的。当混业经营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时,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优势会更加明显,而我国中小证券公司和中小信托则会遭遇生存危机。因此,未来中国金融机构将加速资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