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不抵抗真相 东北不抵抗的命令到底是谁下的 晚年张学良的答案可能并非实情

栏目:科技 2021-10-04 19:39:22
分享到:

从九一八事变到2020年的今天,东北谁下令对日“不抵抗政策”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即使张学良自己写传记,亲口承认是他下的命令,很多人还是不肯接受这个现实。有人坚持是蒋介石下的命令,也有人说是张学良在Xi事变中敢于绑架蒋介石。蒋介石为什么叫他九月十八日不要枪毙他?

张学良的军队不开一枪就撤出东北的原因,在他的传记《张学良口述自传》和现有史料中已有明确记载。事实是——张学良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然而,蒋介石的机要室主任洪焕却写了一篇回忆录,说:在亲眼看到九一八事变之前,他给张学良发了一封电报,要求不要抵抗。最近解密的国民党档案也有蒋介石不抵抗命令的证据。为什么呢?

第一,张学良其实有“不抵抗”的主观原因

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想通过“中原大战”统一河湖,提出了“出必居内”的所谓主张。然而,当时张学良只有36岁,既缺乏政治经验,又缺乏作战经验。他完全同意江的说法。站在张学良的角度看东北,张学良虽然是当时中国装备最精良的军阀,在军事实力上有很大优势,但还是觉得“东北打不过日军”。

1928年,父亲张在皇姑屯事变中牺牲一个月后,张学良立即通电声明“宣布服从南京政策”,“绝不妨碍统一”。在他看来,中国要对抗日本,必须发挥全国的力量,这是任何军阀都做不到的。此外,张学良在战斗中看到了阎、冯军阀的混乱状态,进一步坚定了他站在蒋介石一边的决心。因此,张学良接受了蒋介石“先留在国内再出国”的政策。

1930年前后,张学良一直在调停中原内战。1930年9月,张学良在北陵召开的东北军最高会议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阐述了自己的抗日主张。他认为只有南京政府才能结束中国混乱的内战,保证全国统一,团结抗日。冯玉祥和阎锡山反复无常,靠不住。蒋介石城府很深。如果他不与他合作,他将来会遭受痛苦。况且之前我和姜有个约定,他打下济南的时候我会和他合作。

张学良知道蒋介石一定会打赢“中原大战”,于是在1930年9月18日出兵华北,用十几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对平金地区的占领。他一方面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也靠卖军火发了横财。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想抗日。特别是,他可能就是不相信东北军能独自扛住日军。正如他在传记中告诉自己的那样,他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二、张学良“不抵抗”的客观原因

1930年东北军出兵华北后,张学良占了大便宜。他不仅靠向双方卖军火发了财,还因支持蒋而被封为“民国陆海军副司令”。表面上看,老蒋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风光无限。但是由于缺乏政治经验,部队分散在全国各地,一些已经进入华北的部队无法保卫东北。1931年9月18日,我损失惨重。

据史料记载,张学良为了支持蒋介石的“中原大战”,向华北地区部署了10多万兵力。到“9.18”事件发生时,东北实际驻军不足一万人。这时,张学良错估了形势,认为日本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东北不足一万兵力,显然不足以和日本抗衡。因此,立即命令士兵放下武器,以免因为作战失败而给日军“割地赔偿”的借口。

另一种说法是,事件发生后,张学良联系蒋介石谈东北局势,蒋介石同意他的想法,在22日和23日给全国通电,要求“暂时隐忍”,然后希望国联出面调停。

事实上,自清末八国联盟入侵以来,中国已经多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至于打不打,怎么打,当时的政府分为两派。其中最著名的原因是,如果我们输了,会被要求更多的赔偿,割让更多的土地。这种被动挨打、割肉的局面,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31年,已经持续了近百年。因此,蒋介石和张学良的惯性思维就来自于这种方式。

“九一八事变”五年后,蒋介石所谓的“先留在国内再出国”的政策仍未取得成效。然而,日本侵华的步伐越来越快,举国上下热血沸腾。我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国同胞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到蒋介石拒绝。蒋介石甚至想派张学良去镇压游行的学生。于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忍无可忍,杨虎城策划绑架蒋,逼蒋抗日的“Xi事变”。

第三,张学良可能会受到“记忆干扰”

从逻辑上讲,张学良的东北军至少在事变前一直是独立于蒋介石的。虽然他的主力部队是因为中原大战而被蒋介石指派的,但是在东北老家,除了他自己,谁也不能动。但是,很难说他之所以下令不抵抗,不是因为蒋介石灌输了不抵抗的思想。陈红的回忆录和近年来解密的国民党档案都提到,当张学良问蒋介石是否会抵抗时,蒋介石确实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

那为什么张学良多次面对社交媒体,总是说自己亲自下令“不抵抗”,一生都没有改变过语气?那可能是因为“九·一八”后张学良承受了太多的社会压力。起初,他可能会为蒋介石打掩护,因为他们毕竟是一个政治团体。但长期以来,却对自己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干扰”。因此,他认为没有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了。

结论

不管是谁下达的“不抵抗”命令,张学良和蒋介石都有责任,他们的责任并不重要。张学良后期可能是迫于国家压力,导致了严重的自责和“扰乱记忆”。当他事先问蒋介石要不要反抗时,他想的是先不反抗;姜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事后和历史都证明,“不抵抗政策”是极其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