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秒感染 接触15秒被感染 我是怎么看这件事

栏目:教育 2021-10-08 16:21:36
分享到:

估计很多人都看过“15秒接触被感染”的新闻。

据说,2月4日宁波江北区确诊的一例病例,在确诊前14天内没有异常接触史,直到1月23日上午终于发现,另一名确诊患者曾在同一个摊位逗留15秒,两人均未佩戴口罩。

关于这次事件的新闻主要讲了两件事:第一,说感染15秒就能完成很吓人;其次,它强调,那是因为没有戴口罩。很多人来问我怎么想的。以下是我的看法。

首先,这个病人是在15秒内感染的吗?

流行病学调查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记忆回顾。

一个人14天接触的人太多了,年轻人很难回忆起过去14天所做的一切,更别说记住所有接触过的人。

该患者56岁,23日和24日仍经常外出

图片来自“健康江北”微信官方账号

要他回忆起过去14天接触过的所有人,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没有异常接触”的调查并不代表真的没有,患者可能因为其他原因没有说实话。

最近深圳也有一个案例,也说没有异常接触,然后调查说去过武汉。

15秒内完成感染是绝对不可能的吗?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如果有过于亲密的接触,比如接吻,比如面对面窃窃私语然后突然打喷嚏,也是有可能的。比如一个人刚咳嗽的时候,用手捂住口鼻,然后和另一个人握手,另一个人揉眼睛,抠鼻孔。但从这两个人的年龄来看,这种可能性显然很小。

有没有可能两个人就这么站在摊子前15秒然后就被感染了?我不会担心这样的问题。如果所有这些人都被感染了,这个病人在最后一条街上和多少人呆了15秒?会传染多少人?如果这种疾病如此具有传染性,全国的病例数肯定会远远超过目前的数字。

对每个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明确感染方式,有助于发现传染源和潜在感染者,然后进行相应的隔离,这是非常正确的做法,也是控制疫情的关键。

但是,如果你想明确调查,并不一定意味着你可以明确调查。尤其是在武汉这样的城市,这项工作非常困难,因为整个城市的发病率很高,你排除的人可能几天就生病了,他的很多接触者也可能生病,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感染源。要理清一条清晰的感染路径几乎是不可能的。

湖北以外,因为案件比较少,还是有资源做很细致的调查,但可能还是有调查不清的案件。如果调查不清楚,我们会很容易地展示发现的任何线索,这样做并没有错,但我们需要正确解读这些线索:不要把发现的线索判断为这个案件感染的真相,不管可能性有多大,然后为每个人增加焦虑。

第二,这个病人是因为没戴口罩而感染的吗?

这个案件报道的时候,强调当时有两个人没有戴口罩。最后,给大家的建议也强调了一定要戴口罩。微博上很多人也把这个案例归结为没有戴口罩。

其实这种归因方法也差不多:有人认为喝鸡汤可以治感冒,然后喝鸡汤,7天之后感冒就治好了,就像鸡汤可以治感冒一样。

当调查发现一名感染患者没有戴口罩时,认为是因为他没有戴口罩。有没有可能直接断定戴口罩没有效果?例如,日本有一个司机接待了来自中国的游客。他还戴了口罩,最后被感染了。我们能说戴口罩没用吗?

事实上,武汉早就下令全城戴口罩了。武汉还有多少人不戴口罩还能被发现?如果口罩这么有用,就不会有那么多新病例了。

关于口罩,我已经说得够多了,不想再多谈了,但希望大家随时记住:不要根据例子做简单的因果推断。当你相信某样东西有用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把与自己认知一致的东西作为证据。

三、如何看待此案?

回到这个案例,我们应该怎么想?

我们还是要全面看大规律。不可否认,这种病毒传染性很强。现在确诊人数差不多3万,远远超过当年非典的八千多例。

但目前随访调查的病例主要发生在密切接触者之间,尤其是家庭内部。比如深圳目前确诊病例有300多例,基本都是湖北输入病例,以及与输入病例有密切接触的人群,也有不发现传染源的零星病例,但很少。

对于这些传染源不明或者传播方式罕见的病例,我们可以保留一定的警示,比如是否有明确的调查理由,是否存在变异等。,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和调查。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好遵循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医疗机构的保护意见,而不是过度解读增加不必要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