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喜剧片 浅析中国喜剧电影发展:现在是喜剧电影最差的年代

栏目:教育 2021-10-04 18:49:52
分享到:

在《电影艺术词典》中,给出了“喜剧电影”的定义:以笑为结果的故事片。总的来说,有一个完整的喜剧理念,创造喜剧人物和背景。主要的艺术手段是发现生活中的荒谬现象,用夸张的手法对待,达到真实与夸张的统一。

喜剧的目的是通过笑声赞美美好进步的事物或理想,讽刺或嘲笑落后,通过笑声娱乐和教育观众。由此可见,“笑”只是喜剧电影的效果之一,喜剧电影更应该注重通过夸张手法和喜剧人物、背景对生活中的荒诞现象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赞美进步的事物,讽刺落后的现象,为观众起到娱乐的作用。

解放前

中国最早产生的喜剧是滑稽剧,其中最突出的是《劳动者的爱》。它的主要特点是模仿痕迹重,肢体语言很大程度上是当时卓别林和基顿的影子,而情节剧的编排也使这部电影具有很强的市场氛围。

20世纪30年代,受战争爆发的影响,喜剧电影开始有了更严肃的讨论和题材。比如袁的《街头天使》、《都市风景》、程的《新老上海》、沈锡岑的《十字街》等都是最突出的。《街头天使》从电影开播开始,就从上海的高楼大厦变成了地下市场底层人们的普通生活。这些电影的主旋律永远是充满人文关怀、充满

战后国民党统治时期,出现了大量讽刺时局的电影,如桑欢的《妻子万岁》、黄的《假凤凰》、郑的《乌鸦与麻雀》,后者用乌鸦和麻雀的形象来比较官僚和人民的精确对位。

十七年的逐渐成熟

讽刺喜剧在解放后依然存在,在时代的洪流中变得越来越成熟,如新导演到来前的吕强三部曲、不拘小节的人和未完成的喜剧。与此同时,又出现了新的轻喜剧,情景喜剧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国产喜剧类型,五朵金花,锦上添花,大李、小李、老李,极大地影响了冯小刚等后来者的大众喜剧。

改革开放后

这十年是喜剧电影的革命性变革,首先是黄建新的“黑炮事件”。80年代宽松的审查制度和开放的氛围造就了这部充满黑色幽默的讽刺喜剧。每一段都隐藏着隐喻,但在目前的国产电影中似乎很难找到痕迹。同时,王蒙杰的《北京故事》和米家山的《倔强的主人》是新时代西方思潮与传统碰撞的产物。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1988年王朔电影年出现后,90年代王朔和冯小刚的组合主导了内地市场,初步形成了“贺岁档”的概念。王朔作品中的人物常常反对权威,嘲讽精英,反映了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精神危机的真实写照。把王朔的尖酸刻薄变成了幽默温暖,释放了主人公压抑的情感,而《在那里还是在广场》《没完没了》《天下无贼》则是冯喜剧的巅峰之作,而黄建新则达到了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背靠背》

在当时比较发达的香港,丰富的物质条件同时带来了较高的工作强度,城市人的压力需要发泄,周星驰就这样诞生了。周星驰的电影始终关注和关怀香港底层,用小人物的奋斗史反映了香港发展的基石。同时,对经典剧的解构和再创造,形成了属于周星驰的后现代主义风格。诚然,时代的局限导致了周电影中女性角色的象征性存在,但周星驰电影的焦点始终是小人物。

21世纪

上世纪末,格里克和昆汀对结构的再创造无疑激发了宁浩创作一个疯狂的系列。笑点通过对结构、时间和方言的关注呈现给观众。不变的仍然是对底层的关怀。同时,黑色喜剧的大旗被《光荣的愤怒》的曹保平和《杀生》、《斗牛》的管虎接过,继续软化和发扬其他类型。与此同时,魏凡和赵本山的《落叶归根》,此前被认为只是小品。

现在

现在说说这几年的国产喜剧,比如《西虹市首富》《可耻的铁拳》,我不喜欢。他们经常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围绕一个已经被网文写得很烂的高概念,辅以网络段子、网络流行语和广告植入等。,使所谓的喜剧电影逐渐形成类似小品的碎片化语言设计。在浮躁狂欢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国产喜剧电影披上喜剧的外衣,却忽略了电影应有的艺术性和内涵的表达。比如之前说关心底层社会,讽刺现实,缺乏叙事技巧。对于电影手法的运用,我觉得这些电影甚至不如百年前的《劳动爱》。

如果以上电影只是不知名的互联网大学,那么它们被广泛认为是这十年来最好的喜剧片,票房高达数十亿。我觉得创作者要求更高的标准也是好的。不要只想迎合观众,开一些谄媚粗俗的玩笑。你拍一部电影的出发点是赚“十亿元”,那么你的电影质量也要搞出十亿元的水平。如果我们只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