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为什么不承认南明 明史:谈马士英、阮大铖的死因记载为何含糊其辞 奸臣不准殉国

栏目:国内 2021-12-01 09:54:42
分享到:

《明史·奸臣传》中有两个有影响的人物,一个是马士英,一个是阮大铖。

马士英是南明弘光政权建立的最大贡献者和推动者,但弘光政权却没有得到当时江南知名的林东党的尊重。

原因是南明弘光皇帝朱友松的父亲斧王朱常勋,因为林东党的反对,没能成为皇太子。

由于担心遭到报复,林东党极力反对朱友松成为皇帝。因此,弘光政权建立后,被马士英镇压。

《明史》主要由江南文人编辑,他们基本上都是林东党的弟子,所以马士英被编成了《奸臣传》。

阮大铖与马士英相似。他早先是林东党的成员,但后来成为叛徒,依附于魏忠贤,因此受到林东党的鄙视。

后来南明弘光政权建立,阮大铖转投马士英,帮助马士英镇压被林东党深恶痛绝的林东党。

因此,阮大铖作为马士英的主要助手,被写进了《奸臣传》。

把他们写进《明史奸臣传》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作为南明灭亡的主要责任人,要扛起南明灭亡的锅。没有奸臣,怎么能死得快?

至少,林东党不会为明朝和南明的灭亡背黑锅,即使他们至少要为南明弘光政权的灭亡负责。

近代以来,关于翻案的文章越来越多,有许多证据证明马士英和阮大铖在明朝灭亡后不是殉国就是隐居。

亡国之后或亡国之时的两个奸臣的行为超出了奸臣的范畴,成为了明朝的忠臣?

尤其是马士英,据说一直坚持反清运动,这比很多林东党员都要正义。至于真相,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

然而,事实上,从《明史奸臣传》中记载两人死亡真相的段落中可以看出一些线索。

在《明史·奸臣传》的记载中,他们对自己的死因模糊不清,每个人都记载了两种死法:

明年,巢湖、应时和长兴吴波日升的士兵将被抓获并斩首。

达程凯、谢三彬、宋志金、苏壮等人到江干讨降,从兵中攻打仙下关,死在石头上。

野骑驮着应时遁去泰州山寺当和尚,为我们的士兵找到了它。大程、国安相继落马。找王堂,去顺昌。当我作为一名士兵到达时,我搜查了龙的肩膀。吾父子、大程、等,令王出关为内泄,于延平城下斩、。大方成在山里游泳,碰到石头就死了,但他还是杀死了尸云。

其中,所谓“野骑”为野史所载,主要来源于顾所著《明三朝野史》。

《明史》使用了大量明末清初江南文人的手抄本,顾的侄子许也参与了《明史》的编纂,所以使用这种记载是正常的。

不正常的是,史明是正史,正史一般需要对重要历史名人的生死做出最后的决定,不管是对是错,都需要正面的描述。

但《明史奸臣传》对马士英、阮大铖的死因描述不清,还包括所谓的野史。

这或许反映了当时江南文人心中的矛盾。

其中,主要目的是防止奸臣殉国,成为反清义士。

清军入关后,江南文人出现了分裂,有的坚持抗清,有的积极殉国,如、夏、父子等。

然而,他们大多接受了清朝的怀柔政策,承认清朝,并为之努力,如钱、龚定子等。

但这与他们一直倡导的忠君报国的思想格格不入,在气节上有很大的损失,这也是很多脸皮薄的江南文人在做了一段时间清官后隐居的原因。

无论是谁放弃了对清朝的服务,还是谁被提拔后退出了清朝的官场,他终究成了二大臣,书生的气节消失了。

如果马士英、阮大铖等奸臣坚持抗清,或者坚持宣扬自己不老实的事实,那就更没脸见人了。

因此,江南文人的弟子和孙辈在编纂《明史》时,无法如实记录马士英、阮大铖的晚期案件和死亡真相。

但不能用肯定的语气写,因为江南的文风太强,不可能保证任何欣赏马士英、阮大铖行动的学者都写过或留下过记录一些历史真相的笔记,也不可能有一天翻出来。

如果是这样的话,编纂《明史》的人就会成为反派,这是著名读者所不能接受的。

你不能吹捧这两个奸臣,也不能用肯定的语气写下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判决,所以只能含糊其辞地写。

这大概就是《明史》对马士英、阮大铖两位奸臣之死描写不确定的原因。

正是因为《明史》对马士英和阮大铖死因的描述不确定,我才倾向于认为这两位奸臣要么坚持抗清,要么殉国,要么隐居。无论如何,没有投降。

马士英和阮大铖是好人吗?根据史书记载,绝对不是。

尤其是阮大铖,绝对是官场上的小人,江南文人的《奸臣传》中肯定有很多奸臣的行为。

既然是稳坐的奸臣,从生到死,不可能有超出奸臣范围的描写,没有殉国,没有反清,没有隐居。

他们的死不可能是正义的,他们必须投降然后反抗,然后被处死,他们一再不忠。

或者被抓后立即被杀,不允许主动殉难。这是一个基本框架。

马士英和阮大铖殉国了吗?你坚持反清吗?你真的坚持反清吗?也许有这样的可能,他们也是被迫的。

比如阮大铖,就不同于马士英。从历史记载来看,他似乎不是一个忠诚的人。他可能也想为清朝效力,但不被允许。

这两个人和江南文人的恩怨太深了。清朝要想安抚江南文人圈,就不能接受他们所痛恨的马士英、阮大铖。

马士英、阮大铖大概知道,即使投降清朝,进入清朝官场,也很可能被江南文人集团所灭。

因此,他们只能被迫走上与大多数投降清朝的江南文人不同的道路,坚持反清求义,或者隐居。

至于是不是这样?还需要更多的历史证据,目前只能是猜测。对不对?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信息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