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和副伤寒概述
伤寒、副伤寒主要是由伤寒沙门菌和甲型、乙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人类主要通过取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水、食物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而感染。伤寒、副伤寒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人群多为儿童和青壮年。主要临床症状为持续高热、脉搏相对缓慢、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和白细胞减少。
来源:开放数据整合
二.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病率
伤寒、副伤寒病程长,传播潜力大,一直是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亚洲的流行趋势以甲型副伤寒和伤寒为主,其中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构成较大。作为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随着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近年来我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资料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华晶产业研究院编制
我国已有31个省份报告了伤寒、副伤寒病例,其中发病率较高的省份主要是云南、福建、广东、贵州和广西。2019年1-8月,全国共发生伤寒副伤寒6887例,死亡1例。
资料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华晶产业研究院编制
资料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华晶产业研究院编制
三、伤寒和副伤寒的防控措施
1、加强对伤寒、副伤寒等传染病的监测
预防、监测和控制疾病是应对伤寒、副伤寒暴发的主要对策,监测是关键。在伤寒副伤寒高发阶段,要加强对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的监测,做好病例和携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病原体检测、规范治疗和治愈规范控制,严格控制疫情,有效提高病例确诊率,做到早发现早控制,防止疫情进一步扩大。
2.加强健康宣传和健康教育
加强对伤寒、副伤寒高危人群的健康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居民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提高学校对传染病防控的重视程度,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加强学校食堂、饮用水源和厕所管理,防止食物和饮用水被粪便污染;深入学校、社区等单位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3.加强耐药性的深入研究
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在临床抗感染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沙门氏菌的耐药率不断上升,多药耐药菌株的分离率也逐渐提高。应加强耐药性监测,研究伤寒、副伤寒的耐药机制,合理选择抗生素或几种药物联合治疗,以达到最佳临床效果。
4.加大疫苗接种力度
目前,生活在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的人群是否需要再次免疫,或者免疫间隔时间尚未明确。接种疫苗是预防伤寒、副伤寒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重点人群特别是青少年预防保护的关键途径。因此,有必要尽快研制出能够保护甲型副伤寒菌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