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农业产业之间的协调、共生和耦合,调整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方式,构建更加合理有序的农业生态产业链,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经济特征
农业循环经济的本质经济特征是将传统的线性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农业资源循环的增长模式。运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释放资源潜力,减轻资源需求压力。1.生产过程中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是农业循环经济最直接的特征表现和目的。农业循环经济是将农业的“经营活动”从传统农业的“资源、农产品、废弃物”的“大生产、大消费”的线性模式转变为“农业资源、农产品、农业”的循环模式,将可再生资源和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
首先,通过适当减少资源投入端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实现减量化原则,是农业循环经济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重点是延长进入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使用和流通过程,使物质资源和能量进入农业流通体系后经过生产的各个阶段,实施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减少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适当使用环境友好的“绿色”农用化学品,提高其安全性,控制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农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新模式。目标是追求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使人类在遵守自然环境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实现更高的农业生产力,考虑各种效益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减少农业生产和消费中的废物:在生产和消费过程结束时,废物将重新融入农业经济生产周期。通过资源再生和物质循环,尽可能减少对外部环境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输出,将对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废物低污染甚至零排放,满足整个经济系统和生产消费全过程的要求。随着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迅速带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对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将推动形成以生产和消费终端废弃物为主的新型产业,未来将实现突破性发展。
3.农业产业链闭环延伸的产业合作:通过产业链闭环延伸,可以形成农业内部以及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合作。在农业内部,大规模农业中的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相互延伸,延伸到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业、农产品贸易和服务业以及农产品消费。也就是说,农业生态产业链在农业内部和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延伸。通过废弃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农业生产要素的耦合,形成协调发展的农业产业网络,优化配置其资源,有效利用废弃物,将环境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而且,农业和涉农产业的原料、产品和废弃物参与其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循环,上游产业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产业的原料,形成生态食物链形态,增强了各循环主体的共生互利,进一步促进了人类健康、社会和环境的健康发展。目前,从农产品深加工方面来看,其统一的标准化和兼容性使农产品的循环利用成为突出特点,杜绝了一次性农产品和消费品的生产,这也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
生态特征
从资源和环境的角度来看,农业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尽可能节约资源,避免和减少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农业废弃物的产生。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按照“农业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农业梯级再生资源产业”的闭环模式运行,优化农业系统结构,实现农业资源利用最大化。农业循环经济拓展了农业发展空,延伸了农业生态产业链和资源利用链。因此,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是解决资源利用和再利用的全过程控制,持续缓解日益严重的环境退化问题。
社会特征
农业作为重要的经济部门,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农业本身的产业特性——基础产业与弱势产业并存,要本着社会全面发展、和谐共生的目的,注重其社会性。农业循环经济在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展农业生产。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物资和能源投入,加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逐步理顺农业产业产业布局,优化升级农村产业结构,实现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需要,又要构建包括农村人口在内的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农村“清洁”生活和节约型生活方式,倡导现代生活文明,突出社会效益的重要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赢”。
:本期转载的文章和图片仅用于行业交流。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边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