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口头文学语言是东乡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6年9月,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乡语是东乡族重要的交际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系,融合了汉语、蒙古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等多种文字。长期以来,多种融合的语言交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东乡族口头文学,包括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日常成语、俚语、谜语、劳动歌、儿歌等。东乡族的口头文学一直以口头传播的形式流传至今。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东乡族从古至今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实践、思想感情、美好理想和民族心理状态。
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在长期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作和传播的口头文学作品。这种口头文学在民间广为流传。它深入人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其内容多为惩恶扬善、主持正义、向往美好生活的故事,许多故事给人以启迪和启迪。
东乡的民间故事丰富多彩,趣味盎然,这与东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传奇的人物密不可分。历代,如墨家诗人、商人、名人,都有自己离奇的典故。这里的山、水、草、树,都蕴含着许多美丽而生动的传说和故事。各种美丽的传说和感人的故事,以自己有趣的含义赞美劳动人民的真、善、美,鞭挞剥削阶级的假、丑、丑。它们是解读地方历史的真实写照,是东乡族智慧和智慧的艺术结晶,是宝贵的社会文化财富。
比如《鲁女斩蟒》生动地讲述了东乡人举行婚礼时,一种独特的古老唱法“哈里”的由来。这个关于民俗的传说,反映了社会上的善恶你死我活的斗争,歌颂了一个女人的足智多谋和勇气,以及对正义的执着。在葡萄山和高陵石的传说中,生动地告诉我们,汉族和东乡族一直亲密地生活在一起,他们与自然和邪恶的力量一起战斗,改造和建设一个美丽的家乡。
故事中,各种动物都会说人话,丑陋的癞蛤蟆变成了美丽的形象。有一对反映忠贞爱情的金鸟;有变成牡丹花的月宫仙子;有一生相爱,死后不分离的爱情鸟和蜜蜂;有穿白色飞衣的好女孩,揭竿而起空,逃离后妈虐待;也有懂得帮助别人的蛇;孙子等羊尾巴的生动形象,展现了他们在与地主、富户、富家少爷、恶婆婆、狠心继母的斗争中,表现出的善良、正直的劳动者的坚强、乐观、机智、勤劳、忠诚、高尚的品质。这些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叙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它以诗歌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的叙事表达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比较简单。叙事诗是叙述历史或当代事件的诗歌。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
民间叙事诗的产生、传播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根据内容,有创作叙事诗、英雄叙事诗和婚恋叙事诗三种类型。深受东乡族喜爱的米拉嘎黑,既有民间故事,也有叙事诗。米拉嘎黑是东乡语中最具代表性的古代民间叙事诗。
《米拉·嘎黑》是一部以英雄主义和苦难爱情经历为主题的叙事史诗,歌颂爱情,歌颂对真理的追求。2008年,米拉嘎黑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邋遢,朗诵者邋遢赛尼、马文基尼等人。
叙事诗《萨尔塔大妈》浓缩了东乡族的形成历史。很久以前,外敌入侵大妈的家乡,战火纷飞。萨尔塔阿姨的丈夫安巴斯和村民们英勇反击,但由于实力悬殊,安巴斯还是被俘虏了。萨尔塔阿姨七年来一直盼着她回来,一直没有消息。后来,当她发现丈夫在贺州流传的时候,她带着两个孩子找了很久的丈夫,在路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朱郭。大妈把自己的故事编成专辑,在警卫官的生日宴上演唱,感动了警卫官,让丈夫得以与她见面,成为东乡族的重要家庭。这个故事是一部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悲剧民族史诗。
叙事诗《四川的哥哥脚》讲述,明清以来,临夏、东乡使用的货物,都是哥哥脚从外地带着骡子、驴、牛来的。《足门兄下川》描述了足门运输的艰难。
宴席音乐,也是一首名曲,曲调优美,善于叙述,自由活泼,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除了鲜花,它还是东乡民间文学的又一瑰宝,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东乡族男女结婚时,要雇一个能说会道的“说唱风格”,在婚礼上大声说话,讲理由,夸店主、媒人、新娘、女婿、嫁妆、礼遇。这不仅是一项民间活动,也增加了婚礼的乐趣和刺激。这种民俗体现在《表礼》、《贺歌》、《恭喜》、《赞新娘》中。
宴席歌《砸枕头》是指东乡人在婚礼上有砸枕头的习俗。每当夜幕降临,村外的年轻人就会来找新房的麻烦,砸枕头。他们顺手拿起新房里的嫁妆枕头,不轻重地扔在新娘身上。他们嘴里还唱着“枕歌”:“单核桃,双枣,养高娃满山跑,养尼哈卧墙角。如果你不娶媳妇,你就打不过枕头……”守护新娘的女士们尽力阻止并保护坐在炕角落里的新娘。新房子里的歌声、笑声和叫喊声增加了婚礼的趣味性。孩子们趁机索要糖果、干果、红枣、核桃等小食品,笑声交织成欢乐的海洋。
《拉曼歌》是一首哭嫁歌,是东乡族一位丈夫因去外地念经而死的哭嫁歌。歌词委婉缠绵,表达了一个女人对丈夫深深的思念。这首歌是在临夏县和东乡唱的。《父母如江河之水》《五劝人心》《无常歌》《晚年难》劝人心,孝敬老人,做好事,积德加持。老烟枪精辟地劝诫人们远离毒品。《穷人的苦难》的调侃语气道出了穷人的苦难。
东乡大庙属于贺州大庙的范畴,又称“闹心”、“嘎干丹”等。它是产生于贺州、临夏回族、东乡、宝安、撒拉族、汉族等民族的一种说唱艺术。“跳跳跳”和“打扰”是以歌手的谦虚和宴会歌曲命名的,不同于轻歌轻舞。“干而轻”的意思是说三道四,说笑话,生动地展现了逗趣、搞笑的艺术特色。在青海、宁夏、新疆等回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民族中,流行的“扰儿”“走杂话”深受贺州大调的影响。
贺州大庙的出现,与贺州回族与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的形成历史有关,也受到汉族民俗文化的影响。
东乡族虽然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它唱和调通用汉语,并给予新的创造和发展,形成了东乡族的曲调。虽然唱词的数量不如回族,但唱法各有千秋,唱法和唱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马金山、马军、马永华等东乡族纷纷涌现,活跃在各地的宴席场上。宴会上,“你唱一个曲子,我就弹一个调,你不弹一个调,就不活泼”的歌词,不仅说明了唱歌和弹调的不同艺术属性,也体现了弹一个调,让人发笑的演唱特点。载歌载舞,热闹的宴会厅被幽默的话语和搞笑的表演推向高潮。“韩启功抓兵”,韩启功抓兵,城乡鸡飞狗跳,行军辛苦,送走亲人亲人,讽刺韩启功“猫宝宝的蝎子老鼠眼睛,不怎么吃的人看不到很远。”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树木分崩离析,韩启功逃之夭夭。
告诉比,也叫告诉我。礼仪词,即汇报的意思,在古代多用于向上级或长辈汇报事情。东乡人告诉你,在东乡人结婚、迁阿訇、迁新房的活动中,他们有话要对主人说,说开心的话。有打招呼的话,接话的话,感谢媒人的话,感谢见亲人的话,留话的话等等。东乡男女结婚时,在婚房里,村上各族亲友结伙,带着礼物。他们集体去受害者家祝贺,走到大门口,然后放鞭炮。所有的寄宿家庭都站成一排向他们打招呼,并一一说“配两只眼睛”。进门后,他把贺仪等礼物放在桌子上,祝贺人推荐一位有名望的人代表来宾大声唱出上述贺词。写完贺词后,他按照东乡习俗,用“配两只眼睛”来迎接董佳。然后,店主还在一次接待客人的演讲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并对客人说:“配两只眼睛”。然后我们邀请客人们坐下来,举行宴会。
婚礼期间,新郎家的宴席结束后,在送走亲人之前,丈夫的主人会选择一个健谈的人作为代表,当众唱出感谢的话语来感谢媒体。而到了媒体大巴上,就等着新家庭给他送上“当心”的礼物。然后,我大声唱着“谢谢你为新郎送行”来感谢新郎。说完,当众向送行的娘娘交待礼物,并说“配两眼”就结束了。
在这位女士送她的亲戚和她的一行人告别之前,她选举了一名代表来感谢这位男士的主人的热情款待。最后还要跟东佳解释我女儿,然后说“配两只眼睛”离开。这是东乡族的一种民俗文化,也是一种礼仪文化。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简明短语。大多反映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一般都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它是一种通俗易懂的口语短句或韵文,作为古训和俗语流传已久,含义丰富,用词简单。
东乡谚语口语化,通俗易懂,一般表达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几乎是一两个短句。谚语的内容包括的范围很广,有的是农业谚语,如“翻在天上,翻了半年的胡郎”,“麦茬里种大麦,不够喂鸽子”,“年年如此,言之长存”;有的是哲学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打斧头,不挨凿子”;一些常识性的谚语属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饭后百步走,犹如在家开药店”。有许多种类。谚语和成语一样,是整个语言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谚语是民间集体创作、流传广泛、相对定性的艺术句子,是人们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以使语言生动有趣,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从内容上看,有以下几类:民族宗教、道德修养、民俗、气象、农业、卫生、社会等等。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这是一个简短、机智、生动的句子。它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充当“引子”,像谜语,后一部分充当“背衬”,像谜语,非常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说前半句,“歇息”后半句,就能理解和猜测其原意,故称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提炼、浓缩成一门精彩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并流传千古。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理解哲学,弘扬智慧。两句歇后语一般含义深刻,一句短句凝结了很多智慧。东乡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东乡族是一个农耕民族,歇后语大多反映农耕文化。比如“嘎黑驴放屁——自惊自惊”、“杨图的狗——砍门使其残忍”、“牛日巴三尺长——向内弯”等等。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短语或短句的一部分,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语句,表示一定的意义,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使用。东乡语成语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比如“皮薄肉嫩——形容皮肤白。”“挖大事——做事粗糙不细致。”"清汤和清水——太清淡无味了."“这是谎言——虚伪,也不是真的。”“乱七八糟的古董——东西乱七八糟。”"疯狂的头脑和很少的大脑——粗鲁的行为和缺乏教育."“穆秋拉什——不会对人怎么样。”“小偷有点眉目——行为隐秘,不体面。”
那些“骂人”的人骂人还是骂人。“猥琐词”可以强化语言中的语气,有助于表达和发泄愤怒、不悦、厌恶、惊讶、轻蔑等强烈情绪,达到普通语言无法达到的语言效果。东乡词也有地方特色。比如“牛逼,指不靠谱的人,从脾气上来。”“嘿,是指坏人。”“杂,骂骂咧咧,意为混血儿。”"搜搜,不慷慨和吝啬的人,吝啬的人."“黑骚,无理取闹,纠缠人。”“放屁骗子,经常撒谎欺骗别人的人。”“死狗混,指吃吃喝喝、嫖赌的地痞”。
谜语,含沙射影,是一个让人们直接说出答案的行话。谜语源于中国古代民间历经千年的演变发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是一种传统的智力游戏。它由四个部分组成:谜语、谜语、答案和谜语。谜语谜语起源于民间口头文学,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后经文人的加工和创新有着神秘的意义。一般来说,民间谜语叫谜语,文字谜语也叫谜语。东乡谜语有地方特色和地方特色。比如“一头黑驴沿着沟走,麦麸撒了一两桶。”"老张翻了翻皮袄,眼睛像辣椒一样."“三根肋骨,一根肋骨,九只眼睛。”“黑牛躺着,红牛舔着,一个黄头发的女孩打司机。”“女孩穿的红色棉袄不见了。”“这两兄弟一般都很高,出门都要比赛。他们总是一样快,追不上。”“羊有四角,横肋和竖肋”等。
劳动歌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上特指歌曲,劳动歌曲是指与劳动运动相匹配的声音节奏强烈的“歌曲”。歌曲是一首直接伴随体力劳动,与劳动节奏紧密协调的民歌。它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直接服务于生产劳动,真实反映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和精神面貌。它的音乐形象大胆、大胆、扎实、有力,是某些体力劳动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劳动歌是生产并应用于劳动的民歌。它具有协调和指导劳动的实际功能。它用在劳动过程中,特别是集体协作性强的劳动中。为了统一动作,调整呼吸,释放身体的压力,工人们经常喊或喊。
劳动歌曲的特点:音调粗犷有力,常采用和声、和声、交替的演唱形式,加强劳动者在劳动中的情感交流,保证动作的一致性,提高劳动效率;节奏相对固定,歌曲节奏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节奏感强;领唱的歌词多为即兴激越歌词,或音符歌词,而歌手的歌词多为力量型衬词。劳动强度小的时候,歌曲的曲调别致大胆;劳动强度大的时候,歌曲的曲调粗糙沉重。在强度大、节奏紧的劳动中,歌曲音乐节奏快而有力,旋律简单,有时甚至是简单的呼号。大部分监狱都是中文的,也有东乡语的。一个人带领他们,大家都很和谐。“安泽乐美”和“安泽乐美”。
劳动号子作为民歌的一种主要体裁,早在人类开始从事集体劳动的原始时代就有了,但直到现代社会某种机器取代了某种集体劳动才消失。千百年来,它与劳动群众一起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功能,为人类战胜自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同时,这首歌也是人、自然和劳动结合碰撞产生的最早的精神之花和艺术之花。因此,它具有永恒的历史文化价值。
儿歌是以民歌为主的短诗,主要为幼儿所接受。它是最古老和最基本的儿童文学体裁之一。儿歌是一种民歌,全国各地都有。内容反映孩子的生活兴趣,传播生活生产知识。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文字流畅,诙谐,朗朗上口。曲调接近语言基调,节奏轻快,有独唱或二重唱。儿歌既有民间童谣,也有作家创作的诗歌。既有中国童谣,也有东乡童谣。《啪啪啪》《催眠歌》《赖阿姨》《万阿姨一个铁笼头》《顾金谷》《拍板拉锯》《爱有不舍》《侯赛尼》《大脚片》《梆梆梆》《热头》《热头红烫》根扎诺是一首用东乡语演唱的著名儿歌。
随着东乡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东乡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受到了现代观念、现代科技、现代文化、艺术形式等多方面的挤压。,并面临着它所依赖的民俗等生活环境的变化。传承和接班人缺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一群孩子在煤油灯下围着奶奶讲故事的场景一去不复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正在慢慢老去,奄奄一息,而如今的年轻人却不愿意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人们生活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演变,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东乡族的口头文学和语言濒临灭绝。保护和利用好东乡族口头文学语言,使之活起来,代代相传,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为了进一步保护东乡族的口头文学和语言,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它。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乡族学者马国忠、陈元龙于2000年编纂了《东乡族汉语大词典》,对东乡族口头文学语言的发现、抢救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2年,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成立了县双语办公室,并在纳莱西小学开设了双语教学班。长期以来,州县文化馆为东乡口头文学语言保护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他们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普查,收集了大量资料,摸清了传承状况,建立了档案,基本完成了东乡口头文献语言的抢救记录和保存工作。2019年,县文化馆编辑出版了《东乡族口头文学语言》一书。同年组织了东乡族口头文学语言专题讲座和传承人培训班;同年12月,组织了东乡口头文学语言民间故事演讲比赛。
这些努力为进一步研究、推广和保护东乡口头文学语言,促进东乡口头文学语言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