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颅压综合征 低颅压综合征是什么

栏目:国际 2021-09-18 11:23:22
分享到:

低颅内压综合征是指侧卧位腰椎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压力低于60mmhg,以体位性头痛为特征的各种原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它分为初级和次级。临床表现为:体位性头痛、恶心呕吐,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头痛多位于前额或枕部,部分放射至颈背部,可伴有头晕、精神障碍、复视、自主神经等症状。体位性头痛是一种特征性表现,即在坐位或直立位15分钟内出现头痛或加重,躺下30分钟后好转或消失。正常情况下,人脑约1500g,悬浮于水中,重48 g,脑脊液在脑组织的缓冲下发挥重要作用,对外界振动和冲击起机械缓冲作用。脑脊液减少时,颅内压降低,水垫作用减弱或消失。站立时,脑组织下沉,导致大脑底部的硬脑膜、动脉、静脉和神经被压在凹凸不平的颅底骨上,导致痛觉敏感结构受到刺激。同时压迫位于斜坡上的基底静脉丛及相关静脉窦,造成颅内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和颅内压突然升高,并牵拉头顶静脉窦等颅内结构。患者直立时头痛严重,但当改为仰卧或低头时,上述影响消失,症状减轻。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下丘脑功能障碍,脉络丛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导致脑脊液产生减少,矢状窦和蛛网膜颗粒对脑脊液吸收增加,潜在脑脊液瘘,脉络丛钙化,或因病毒感染、疲劳、饮酒导致脉络丛暂时性功能障碍,脑脊液分泌减少。脑组织体积、脑脊液体积、颅内压体积之和为常数,颅内压低时脑脊液体积减少。导致其他成分增加,而脑组织体积相对固定,所以颅内血容量增加,主要是静脉系统代偿性扩张所致。因为软脑膜的血管有血脑屏障,而硬脑膜没有,静脉系统的扩张只能表现在硬脑膜和静脉窦上。硬脑膜弥漫性线状增厚是由于硬脑膜最内层缺乏胶原纤维,富含硬脑膜边界细胞,不参与血脑屏障。因此,硬脑膜内紧密连接的血管扩张引起的压力梯度缺失,导致硬脑膜弥漫性线状增厚、硬脑膜静脉窦扩张、垂体增大、脑膜静脉扩张,是继发于脑脊液容量或压力降低的容量补偿现象。硬膜下积液是脑静脉充血扩张引起的硬膜下积液,可缓解脑脊液容量下降。它的出现说明脑脊液减少已经到了严重的程度,当颅内压降低时,水垫的作用减弱。站立时脑脊液下沉移位,表现为视交叉下移,额部脑组织下移。低颅压综合征可表现为侧脑室、第三和第四脑室、基底池和脑沟、裂隙狭窄、硬膜下积液、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下垂等。中脑导水管开口下移,小脑扁桃体疝,脑干腹侧压力倾斜,桥前池明显狭窄。

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掌握脱水剂,卧床休息,平躺改善脑脊液循环。多喝水,主要是生理盐水、静脉补液、低渗盐水或生理盐水,可以增加脑脊液的产生。采用硬膜外补液、盐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等药物缓解脑脊液中细胞和蛋白质渗出引起的炎症反应,减少血管渗漏。一般几天或几个月后症状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