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人 历史上的粟特人

栏目:国际 2021-09-18 10:52:01
分享到:

我之前写的《大唐胡适:西域味道》一书中,提到了粟特人。有人认为我在那篇文字中对粟特人的描述不准确。这一次,我就简单说说粟特人。

粟特人是丝绸之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民族,主要出现在公元3世纪到8世纪,也就是南北朝到唐朝。粟特人以经商闻名,所以可以说丝绸之路大部分都是粟特人支持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最应该熟悉的有两个粟特人,就是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和史思明。是的,两人都是粟特人,但是安禄山的父系是粟特人,而他的母系是突厥人。

安禄山的种族与历史失败的谐音梗

据《旧唐书》记载,安禄山的父亲是胡的混血儿。唐代的“胡”是指中亚乃至西亚的各个民族,包括西域在内。混血儿胡的“混血儿”不一定指骂安禄山,和现在的语义不完全一样。实际上,“杂胡”在唐代常被用来指粟特人。

唐代外来胡人形象

关于安禄山的种族问题,《旧唐书》借用了安禄山的一个特殊记载,发生在与葛的一次聚餐中。

这顿饭很有名,因为它是由唐玄宗的李隆基特别安排的。

葛韩曙是唐代著名的突厥人。从他的姓氏“舒歌”中,我们知道他来自突厥的舒歌部。屠企石是西突厥的一个分支,而葛是葛部首领的儿子,他的母亲是于阗的皇族尉迟氏的女儿,也就是尉迟恭的家族。

葛韩曙曾在陇右工作,唐代的陇右道一般包括甘肃、青海、宁夏和今天的新疆大部分地区,因为北庭都督府和安西都督府都属于陇右道。

唐朝的管辖范围包括整个中亚和西亚的一部分

葛韩曙在对吐蕃的战争中立下了许多战功。这就是为什么有“这个星座,有七颗高高的星星,是舒歌在夜里举起的剑。再也没有野蛮人,没有他们的马,也没有牛,敢越过河流的边界。”这首诗。

安禄山之所以与葛不和,主要是因为葛在陇右时曾为安禄山的堂弟安效力,但两人不和,使他与安禄山的关系不好。对了,后来变得更牛逼,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也是顺势在安史之下做事,一直和安史之顺关系不错。因为安史之乱前安与堂弟安禄山划清界限,安禄山造反后,安起初并没有受到很大牵连,反而被免去兵役,但最终被葛陷害,与安禄山勾结处死。

然后,当在天宝安排十二年的晚餐时,安、安禄山、葛都是我们自己的时间。于是,李隆基安排这三位将军,或者说三位重要大臣吃饭,目的是让双方在饭局上和好,停止制造矛盾,齐心协力为大唐的发展和稳定做出贡献。而这次晚宴的具体主持人是著名太监高力士。

然而,晚宴以失败告终,安禄山在晚宴上差点和葛打起来。因为吃饭的时候,安禄山对葛说了一句话:“我爸是胡,我妈是突厥人;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与大众相似。你们为什么不互相蒙蔽呢?”也就是说,我们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不团结友爱呢?

安禄山的这段话,其实是一种求爱,与葛交好,并积极试图和好。于是,葛说:“古人云,野狐不祥,以窟忘根。不敢尽力。”

葛韩曙的话是说狐狸对着自己的洞穴嚎叫,这是一件不为人知的事情,但是却忘记了本。所以我怎么敢不尽力和你相处呢?

这里,葛引用一句老话,弹一个谐音梗,野狐的“狐”就是“胡”的意思。古人认为狐狸在自己的山洞里嚎叫,是为了同类,这也是他说忘记了本的原因。葛的原意也应该是表达双方要和睦相处,不要忘了根,相残相残。但是,安禄山大概是没文化,不懂事,或者是因为太敏感,以为葛韩曙叫他野狐狸,于是马上炸了,大骂葛韩曙:“突厥人怎敢?”!"

葛韩曙正要接话,却看着旁边的高力士,对自己使了个眼色,憋着话不吭声。无论如何,我们不知道葛韩曙是想解释还是打算和安禄山争论。但至少我们知道,这是历史上最早的谐音失败的例子。

当葛最终解决安史之乱时,因为丞相杨的瞎指挥,长安的天险潼关被他的叛变将领攻占,主动投奔安禄山。葛没有为大唐而死,而是放下身价,谦恭地向安禄山投降,最后却被安禄山的儿子安清旭杀死。

然后,通过那次晚餐中的对话,我们知道安禄山的母亲是突厥人,关键是哪个“胡”是他父亲的“胡”?

早期学者对安禄山的民族有很多看法,比如认为安禄山的父亲是契丹、Xi等。但是现在我们基本可以断定他的父系是粟特人。因为在唐代,如果一个胡姓是安,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他来自粟特的昭武九姓之一。

当然,关于安禄山的来历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他本名康,后来他母亲改嫁给了姓安的人家,再改名叫安。但事实是,唐代对安禄山的出身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能有政治原因,因为安史之乱解决后,安的老部下曾上书为其老领导喊话,坚称安禄山不是老家族,而是“真名康”。老家人可怜地看着他,“哀悼他的孤独”,然后收养了他并采用了他的姓氏。总之,要坚决划清安禄山和安的界限。

后人画的安禄山画像

经考证,后来有学者认为,安禄山所谓的养父名叫安,实际上是他的叔叔,所以安禄山没有康的可能。

但无论安禄山姓安还是康,对其粟特人身份的认定都不构成任何问题,因为“康”也是粟特人昭武九姓之一,是当时粟特人最大的姓氏。

虽然安禄山中的“鲁山”这个名字看起来像一个中文名字,但它实际上可以被确认为Sute rox an的音译,意思是“明亮”。还有具体的考证、音标等。,这将不会扩展。

那么赵武的九个姓氏呢?

昭武九姓中的粟特人

所谓的九姓,也叫胡、胡杂、苏九姓。是大唐粟特人使用的九个姓氏——其实不止九个——而这些姓氏的来源就是这些粟特国的名字。如果你来自任何国家,你姓什么?

这些粟特城邦基本上都分布在今天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的六翼山河谷,位于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境内,基本上沿着六翼山河自东向西排列。粟特国分布的地区叫粟特地区,今天更近的发音是“粟特甸”,包括郭康、安国、石国、米国、河国、石国、碧国、木国,以及曹中、曹东、曹西等城邦。据《新唐书·康》所载,昭武九姓的国家有康、安、宓、何、曹、石、石、活训、鄂;据唐代学者、诗人杜佑编著的《通典》说,是康、米、石、曹、何、安、小安、那西博、吴楠迪、穆——反正、、唐书、通典都不一样

“粟特人”一般处于今天的位置

一些粟特城邦的分布

在昭武九姓的国家中,郭康是最大的,也是所有粟特国家中最大的。今天,它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市和著名的丝绸之路城市撒马尔罕。另一方面,安禄山的祖先安国是布哈拉,也属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这两个城邦是当年河中央的中心城邦,在历史上都非常有名。今天,维吾尔语中的一些成语经常与这两个城市有关。比如在维吾尔语中,如果一个人不诚实,请人吃饭不实,就会说是撒马尔罕式的请客;如果你去睡觉,你会说你去了布哈拉——类似于汉语里的“见周公”或者“去孟家庄”。显然,这些成语暗示了这两个城市曾经是著名和繁荣的。

至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最大的城市,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是当年的石头国。

毫无疑问,金唐时期的中国人根据中国人的习惯简化了这些地名。至于为什么要把撒马尔罕称为康,把布哈拉称为安等。,今天还没有最终结论,而且有很多猜测。比如有人认为撒马尔罕应该称为“康”,大概取这个名字的最后一个音节,等等。

了解了吴钊的九个姓氏,我们就会明白,史思明也是一个粟特人,他的祖先来自历史上的国家,又被称为伏沙、界双南、克士、尖沙、旗沙等。,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沙赫里扎布兹。史思明的名字“思明”被唐玄宗更改,史思明的原名是“安钢”,在粟特语中是“发光”“燃烧”的意思。这说明唐玄宗李隆基改名为“思明”,非常清楚“干”是什么意思。

唐玄宗李隆基

根据中国史料,古代人把苏特国称为昭武九姓。当时,人们认为这些国家最初生活在祁连山以北的张掖县赵武市,后来被匈奴打败,向西迁移到中亚河,即锡尔河和阿姆河的河流,在那里树枝蔓延,树叶蔓延,形成了一个有九个姓氏的国家。

历史上,河西走廊原本是大岳人的游牧之地。公元前174年,匈奴打败了大岳人,大岳人跑到今天的伊犁,赶走了乌孙人,然后进入阿姆河流域。正因如此,有人认为大月氏和苏特是一回事。

但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有学者认为,招武更可能是官衔“胡烨”的音译。

因为早在公元前6世纪,波斯地区的史料中就有粟特人和粟特人的记载,比大月氏人西迁早了六七百年。当时,粟特地区向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投降。

历史上粟特人从未形成过统一的国家。除了最初臣服于波斯人之外,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29年至公元前323年的东征期间臣服于希腊人,之后又先后臣服于萨珊波斯王朝、白匈奴、突厥汗国和中国唐朝。对了,亚历山大征服粟特人的时候,还娶了撒马尔罕的粟特公主,名字叫罗克珊娜。很多人认为这个名字其实是安禄山中的“庐山”,是一个词的不同中文翻译。你也可以理解为亚历山大娶了撒马尔罕的“光之公主”,而安禄山是大唐的“安晓明”。

2008年电影《亚历山大》中亚历山大与粟特公主罗克珊娜结婚的场景

事实上,“庐山”这个名字在粟特人中很常见。比如吐鲁番出土的文献中,就有一个名字像粟特人曹鲁山。“鲁山”应该是粟特人的常用名之一,类似于英文名中的彼得和乔治。

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打败了东突厥,公元657年,李治、唐高宗打败了西突厥。公元658年,西突厥战败一年,郭康城国之主率领粟特九国臣民归顺唐朝。唐朝在粟特故地设立康居都督府,由安西都督府管辖,给予粟特诸州极大的自治权,为粟特人开启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粟特人的语言和种族

粟特人的语言属于印欧伊朗语系的东伊朗语。今天,在中国,塔吉克人的语言属于东伊朗语。如今,新疆乃至整个中亚的少数民族多为使用突厥语的民族,如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土库曼族、鞑靼族等。再往西有阿塞拜疆和土耳其等。然而,在历史上,粟特语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语言,甚至在6世纪下半叶,它还是突厥各部的官方语言。这是因为当时粟特人的商业文化高度发达。

在书写方面,粟特人使用各种字母系统为不同的民族拼写粟特语,但主要使用阿拉米文字,也称为阿拉姆语和阿拉姆语,起源于腓尼基语。和粟特语一样,它也是世界上常见的一种文字。

粟特文字母

阿拉米影响了后世很多词。后来回鹘起源于阿拉米,传统蒙古语起源于回鹘,满语起源于传统蒙古语。所以,很多人可能很难认为,今天北京故宫悬挂的匾额上写的满文,其实是源于腓尼基。事实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字母都可以追溯到腓尼基字母,如希腊字母、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和拉丁字母,而腓尼基字母起源于古埃及象形文字。

从古埃及和腓尼基到几千年后的北京清朝,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对文字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

至于小米族,一般说是属于欧罗巴族和伊朗族,也就是白种人。只是如今,关于白种人和黄种人的说法越来越被学者抛弃,被认为是伪科学。在今天的西方,没有“蒙古人”和“黄种人”这样的说法。相反,我们还在唱着“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龙的传人,永远永远”。这一点不需要讨论,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彼此相关的作品,如池的《成为黄种人:亚洲民族思维简史》、格里高利·科克伦和亨利·哈宾丁的《万年爆发》等。

控制丝绸之路的粟特人

在历史上,粟特人以经商闻名,或者说他们是一个商业国家。唐朝史料记载,粟特人是“好商人,争泰铢之利。男人二十岁,也就是远离乡村,来到温和的夏天,好处所在,无处不在。”

1907年,英国犹太探险家斯坦因在敦煌城西长城的烽火台上发现了公元4世纪初粟特人的8封信。这一次是中原五湖十六国的开始,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永嘉之乱时期,因为诏书明确记载当时的都城洛阳、邺城被匈奴掳掠,皇帝逃亡。因此,学者们一般将这些信件的日期定为公元313年6月和7月。

至于这些信为什么留在这个灯塔里,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当然,最大的可能是战争导致邮政传输中断。

粟特文字母

这些信是今天生活在武威和敦煌的粟特商人写给他们在西域的家乡撒马尔罕和楼兰的。因为楼兰在当时也是粟特人的重要聚居地之一。

在这八封信中,除了一封来自栗色女人家的信,其他都与生意有关。从这些信件中,今天的人们了解到了当时粟特人出售的各种商品,包括金银珠宝、小麦、胡椒、各种纺织品、麝香、樟脑等。当然,粟特人也卖奴隶,高利贷等等。

粟特人长期控制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几乎在每个交通枢纽和重要城镇都留下了足迹。吐鲁番和敦煌是粟特人的两大聚居地。吐鲁番出土了许多关于贵金属和香料的交易文件,交易双方基本上都是粟特人。

唐三彩中的粟特人形象

粟特人精通多国语言,因为他们善于经商,这是自然的翻译。所谓“九藩语言”,字面意思就是懂九种语言。

安禄山和史思明开始了他们的市场翻译生涯。

雅朗又叫牙人、牙子、牙,是唐代翻译家的名字,现在有些方言还叫它。而这个标题似乎更多指的是外贸翻译。比牙郎、牙人更早出现的称谓是舌人。很明显,牙齿和舌头的意思是一样的:因为翻译首先要会说外语,牙齿和舌头都要用。

据史料记载,安禄山会说“九藩语”,会九门外语,而史思明少则六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所谓的“九藩之语”和“六藩之语”只是泛指,意思是说他们可以说多种外语。

由于粟特人的这一特点,唐代的翻译行业基本上以粟特人为主,无论是帝国腹地、长安、洛阳,还是边陲重镇颍州、高昌,都有大量的粟特翻译家。

此外,无论是通过史书记载还是出土文献、碑刻,都表明粟特人在我国晋唐时期也曾担任过兵官。

粟特人不仅给中原带来了商品,还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艺术带到了中原,比如唐代九大乐种中最著名的舞、康、安国乐、天竺乐等。

今天还原的“九乐”舞蹈场景

时至今日,中外学者一致认为,3世纪至8世纪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在波斯、印度和中国的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粟特人的宗教

在商品传播的同时,粟特人也是宗教文化的传播者,历史上所谓的“三夷教”几乎都是粟特人带到中原的。

我之前说过,“三义教”不是宗教,是指祆教、摩尼教、景教。明教就是明教。摩尼教是琐罗亚斯德教,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

粟特人主要信仰祆教,所以有祆教寺庙,也就是粟特人居住的地方到处都有祆教教堂和寺庙。

琐罗亚斯德教符号

祆教又叫明教。更确切地说,粟特人的琐罗亚斯德教被认为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变种,不同于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琐罗亚斯德,也被翻译成查拉图斯特拉,在我之前的话里也提到过,名字的意思是“骆驼牧人”。在苏特文化中,一直有骆驼崇拜,因为对于常年在丝绸之路上奔波的苏特人来说,骆驼是旅途平安的象征,也是最可靠的伙伴和生产资料。同时,骆驼也是粟特战神的化身。在今天发掘的粟特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骆驼壁画、青铜器和用骆驼铸造的钱币。粟特战神的形象往往是坐在有三座山峰的骆驼或有翅膀的骆驼上,坐在骆驼支撑的宝座上。

骆驼粟特绘画

由于苏特人的影响,明教在唐代西域的高昌、焉耆、疏勒、于谦等地盛行,长安、洛阳等地也有不少明教寺庙。比如长安城的普宁广场、崇华广场、礼泉广场、步正广场、龚景广场;洛阳市的石楠、立德广场、惠杰广场。

唐代长安城祠堂的分布

对于这些生活在紧密社区的粟特人来说,只有寺庙在凝聚人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每一个粟特人的聚居地,都有一个叫萨保的首领,也被写成萨保、沙布、萨布等。它原本是粟特人对商队首领的称呼,后来演变成了聚落首领,也就是一个地方所有粟特人的首领。后来萨保成为中国历代的正式职位,由政府正式任命,有相应的等级和职责。比如唐代的萨宝只是五品,还配有辅佐武官和萨宝的秘书。庙里的大祭司叫“直正”,是七级的,除此之外,没有朱智这个级别,负责庙里的日常事务。

粟特人最后去了哪里?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存在感的粟特人,最后去了哪里?或者说后世都变成了为了什么民族?

要说这个事情,首先要说说安史之乱。

我们知道,唐朝是一个吸收了四方文化的朝代,也就是人们说喜欢胡风,大量的胡人和外族人身居要职。除了安禄山、史思明、葛等将领外,还有高仙芝、阿什纳舍、阿史那隼·西莫、绝望、李光弼、鲍家怀恩、齐绮莉、白孝德、安元寿、李国臣等。但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当时的唐人本能地排斥胡人,抵制胡华。甚至在、回到被收复的长安后,“宫省门口带“安”字的人都改了”,即所有出现“安”字的街名都改了“安”字。所以《唐·姚辉》记载,当时的安化门改为大历门,门改为先天门。至于所有带“安”字的方块,都是改的,但改完名字后,基本很快就改回来了。大家还是不习惯。唯一的例外是,原来的安兴广场自从改成光华广场后就没有改回来。关于“安兴”这个词是连在一起的。

同时,当时的学者也认为安史之乱的祸乱是人们对胡风的偏爱造成的,这群人相当于后世的知名人士,有相当的影响力。当年虽然没有微博,但人人都会写诗,所以我们熟知的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以及白居易的好朋友元稹,都有专门批评喜欢胡风、重用任虎问题的诗。

但有趣的是,元稹的祖先不是汉人,而是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的后裔。我们知道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汉化,在诏书中将拓跋氏改为元姓,元稹是北魏昭成帝拓跋世仪的第十九个孙子。

元稹有些人可能不熟悉,但如果说《西厢记》,估计也没什么不熟悉的。元稹是《西厢记》中的原男主。后来,元稹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一段浪漫的往事。这就是著名的唐传奇小说《莺莺传》,后来成为王实甫写的元杂剧《西厢记》。按照今天的规定,王实甫的《西厢记》在上映前应该有一个副标题:“改编自元稹的小说《莺莺传》。

元稹的恋情远不止于此。比如他与比自己大11岁的大唐著名文艺女青年、文化遗产“薛”的发明者薛涛的故事,就是大唐文艺界最著名的浪漫爱情故事。除此之外,元稹回归偶像化以及与当时大唐当红女明星刘采春的绯闻也是人尽皆知。等等。

雪桃尖

题外话,继续谈胡人。

由于当时对胡人和胡华的排斥和抵制,大唐的胡人处境十分艰难。首先,胡人被怀疑和镇压,包括平定安史之乱并取得巨大成就。“军事成就把中兴推在了第一位。”与郭子仪同名的李光弼也未能幸免,最终在怀疑下死于抑郁症。家族中有46人在安史之乱中为国捐躯,忠臣顾直接被迫造反,死于今天的宁夏。

平定安史之乱的中兴名将李光弼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象粟特人的处境。

当时留在中原的粟特人改姓李,因为姓安、姓康的人往往一眼就知道自己是粟特人。但是,这种情况只能改变,因为皇室给了姓李,这是不容易复制的。所以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改变自己的县域面貌,也就是改变自己的家乡和族谱,而不是说一个来自赵武的九个姓氏,一个接一个,在中原名人中找到祖先,说明自己一直都是中原人。最典型的例子大概就是康的家人大多不再说祖上是人,而是自称惠济人,祖上是的弟弟康叔。

我们知道会稽县是江南名县。它位于今天的江苏和浙江,郡治在苏州。书圣王羲之曾担任会稽内史,故后名王会稽。苏特称自己为惠济人,自然他似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汉人。但事实上,瓜州还有一个地名叫会稽县,它位于今天的甘肃省玉门市金池镇。因为粟特人进入中原,都是先进入西域,再进入河西走廊,再进入中原,所以说他们是河西的惠济人,没有错。至少他们追上来了。他们几代人之前一定住在河西的会稽。也就是说,康在这里耍了一个花招。而更多的粟特人则直接说自己的祖先是中原某个地方的人或者干脆说自己是中国人。就这样,大量的粟特人最终融合成了汉人。

唐代粟特人的形象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在吐鲁番交河沟西部墓地发现的粟特人康家族的祖籍。

按照粟特人最初信仰的祆教习俗,人死后会被葬入天堂或火化,然后遗体会被放入一个专门的骨灰盒中,用来安放尸骨。然而,在吐鲁番的苏特墓葬中,埋葬习俗与汉族没有什么不同。不仅名字汉化了,而且采用家族葬的方式,死后也像汉人一样写墓志铭。从出土的墓志铭来看,墓志铭的格式完全是汉文,与汉族人的墓志铭没有区别。

在吐鲁番交河沟西墓地发现的康氏家族墓志铭显示,此康氏家族自高氏高昌至唐代一直定居于吐鲁番盆地,唐代曾为高昌地方政府和西州地方军队工作。在最后的墓志铭中,明确写着“先从中国来,后迁到蛟河县”,意思是它的祖先从中国来,后迁到蛟河。已经完全汉化或者隐藏了它们的起源。

然而,有些人不同意这一点。主要原因是最后一座墓没有墓志铭上写的姓氏,所以认为这最后一座墓不属于康家,而是混在后来并占据了康家墓地。认同派学者认为所有墓葬都归一家所有,混在一起的可能性很小。

但不管混不混,其实今天汉人的姓,如康、安、史、何、曹等,都很可能来源于昭武的九姓,他们的祖先都是粟特人。当然,也可能来自其他民族。比如石的一个姓氏就来自于突厥语的阿什纳。

至于康、安、米,几乎可以肯定都是出自小米。至于康、安、米三个姓氏,汉人还有一些来源,但今天基本不存在。

也有大量的粟特人融入了其他民族,比如沙陀部。沙陀是土耳其人之一。到了晚唐,它成为影响唐朝的重要力量。唐朝以后的五代十国中,沙陀人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晋开国皇帝、著名的子皇、割让十六郡的石敬堂三个朝代,一般认为是粟特人换上了沙陀。

在后来的岁月里,新疆的粟特人逐渐融合到后来的高昌回鹘和喀喇汗国。

中亚的粟特人也逐渐变成了突厥人。伊斯兰教东进后,名为昭武的国家遭到了大食即阿拉伯军队的入侵。所谓“大食兵火焚,繁华成焦土”。

公元706年,毕失陷。

公元711年,郭康被围困半年,弹尽粮绝。他因未能向大唐求助而被迫出国。

公元712年,安国沦陷。

公元722年,位于粟特地区最东端的平支肯特城与突厥、石国、班纳联手,共同对抗大食。最终城被烧毁,国王被杀,大批粟特人逃亡。粟特国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粟特人则被伊斯兰化。

很多人认为今天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人继承了中亚粟特人的血统。有一种说法是塔吉克斯坦的贾格诺是粟特人的直系后裔。

然而,我们知道,经过几个世纪的融合和变化,粟特人已经融入了包括汉族、塔吉克族和突厥语在内的各种民族。

参考书:

律师声明

本微信微信官方账号“西域一刀图”所有原创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受《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保护,未经许可不得使用、复制、提取或编辑,不得传播或与其他产品捆绑使用或销售。用于非商业目的的,应当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如果用于商业目的,应事先征得作者的书面同意。

侵犯本微信官方账号版权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我在此郑重声明,我的律师受权利人委托!

北京市何英律师事务所律师陈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