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象理论概论:
藏在体内的内脏。形象:表现在外部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1.五脏:心、肺、脾、肝、肾。
2.五脏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3.气亨之家:脑、髓、骨、脉、胆、子宫。
二、五脏:化生蓄精,满而不固。
1.心:心-小肠-脉-舌-面
生理功能:控制血管和精神。
生理特点:主体明亮,心气下降。
与塑造心灵时间的关系:融脉于身,辉于面,舌于心,乐于心,汗于液,对应夏日空气。
心的封套:心外的封套,可以保护心,代替心受恶。
2.肺:肺-大肠-皮肤-鼻毛
生理功能:主要负责呼吸、流水、照顾关节。
生理特点:肺为华盖,肺娇嫩脏,肺气下行。
与塑造心灵时间的关系:在身体里,皮肤是封闭的,它的美在于头发,鼻子在心灵里,喉咙是门户,心灵是烦恼,液体是鼻子,对应秋天的空气。
3.脾:脾胃肉口唇
生理功能:控制运化,控制血液。
生理特点:脾气上升,喜燥恶湿。
与塑造心灵的时间的关系:在身体里,它结合了肉体,支配了四肢,它的光辉在于嘴唇,在于作为嘴的窍,在于作为思想的心,在于作为唾液的液,这与长夏或四季的气相对应。
4.肝:肝胆腱眼爪
生理功能:主要功能是引流和储存血液。
生理特点:肝刚藏,肝气上升。
与心液形成的关系:在体内,肌肉被绑在一起,它的光彩在于爪子,在头脑中为目的,在头脑中为愤怒,在液体中为眼泪,对应春天的气息。5.肾:肾-膀胱-骨-耳-毛
生理功能:藏精、水、气。
生理特点:主蛰不动,肾气上升。
与心液形成的关系:体内闭骨生髓,发旺于发,耳旺于耳,心二阴,恐于心,涎于液,与冬气相对应。
第三,六大内脏
水谷,繁华而蔓延,实而不盛,为通用,以减为顺。
1.胆汁:是储存和排泄胆汁的主要决定因素。
2、胃:烂水谷的主要接受者,胃气下降,喜润燥恶燥。
3.小肠:主体充满化学物质,分泌物清浊,主液。
4、大肠:主要传输糟粕,主津。
5.膀胱:收集水,储存和排泄尿液。
6、三焦:通各种之气,运行津液。
第四,齐衡府
形似腑,多在空腔,功能似脏,以藏精为主,不泻。
1.脑:髓海,元神之府,主宰生命、精神和感官活动。
2、骨髓:骨髓、脊髓、脑髓、化生自肾,皆属脑。
3.骨:骨,由肾精滋养,肾气驱动调节。
4.脉搏:血库,容纳和输送血液的通道。
5.胆汁:含精汁,呈中形空,排泄胆汁,参与消化,类似六腑。
6.妇科:子宫,主持月经,孕育胎儿。
五、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和脏的关系
血液循环与呼吸和呼吸的和谐关系。
心主全身之血,肺主全身之气。血为气之母,心血运肺气;气帅为血,肺气助心行血。
病理:心气不足,心阳虚弱,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影响肺气播散,引起胸闷咳嗽。肺气虚弱,肺气阻滞,血液循环弱,影响心脏血液循环,导致血瘀。
心脾:体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心脏控制血液循环,支持脾脏,而脾脏正常运输;脾主运化,生血养心,填心补血。
病理:过度思考,消耗悲伤的血液,导致脾气虚弱;脾失健运,生化不足,脾不统血,慢性失血,血虚导致心脾不足。
b、心通血脉,推血走通;脾主血,血不溢,血供正常。
病理:心气不足,血液循环不畅,气虚血瘀;脾气虚,没有控制的权利,气虚出血。
心和肝:体现在两个方面:血液循环、血液储存和精神情绪调节。
a、心跑血藏肝;肝脏储存血液,调节血量。
病理:心瘀血,肝瘀血;血虚,心肝衰竭。
b、心主藏神主神,有利于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情绪平稳调整,有利于养心。
病理:心肝郁结,心肝亢盛。
心肾: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
a、心火降于肾,肾水不寒;肾水助心,心不亢奋。
病理:心火亢盛,肾阴虚较低,水火不利。
b、藏神于心,控精控气;肾藏精,化气为灵。
病理:神志不清,不能控制肾精;肾精不足,不能养心。
c、心在火上,是高手,心满阳,那么火也旺;肾为阳气之根,藏火若隐,则心阳充沛。
病理:心阳虚,心气上水蒸气;肾阳虚,下焦则寒。
肺和脾体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代谢。
a、肺是主气的枢纽,主气是清气;脾为气之源,是运化的主要来源,生成谷气,谷气相互结合,形成总气。
病理:肺脾两虚。
b、肺气宣沉淀液输送至全身;脾气转移到肺部。
病理:脾为痰之源,水不化为痰;肺是痰的储库,痰会使肺停止跳动,引起咳嗽。
肺与肝:体现在对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
肺主衰,利于肝气增长;肝主生发,有利于肺气下行、升降、互制、互用。
病理:肺热乘肝,肝阳上亢;肝火侵肺,肺失降。
肺与肾:体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和阴阳互本。
肺气衰,水液下到肾,肾气蒸发水液;肾气是阴阳,促进肺的功能,促进水从肺气中流出。
病理:肺、肾功能不全,水、液代谢紊乱引起的水肿。
b、肺主呼吸,有利于肾主呼吸;肾藏精可理气,有利于肺气下行。
病理:肺气虚久,郁而失司;肾气不足,不宜服用。
c、肺阴失于肾,肾阴养于肺,金水共生;肾阳补贴肺阳。
病理:肺阴肾阴不足;肾阴不足,肺阴不足;肺肾阳虚,液凝为痰。
肝脾:体现在疏运互用,储血调血的协同作用。
a、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利于运化;脾气极好,气血生化,养于肝,使肝气得以充盈和排出。
病理:肝脾失养;脾胃湿热,肝胆郁蒸。
b、肝脏负责储存血液,调节血容量,供应脾循环;脾是血的主要来源,肝血丰富。
病理:脾虚血化生被动,脾无血出血,导致肝血不足;肝不储血,脾不统血,藏系失去功能。
肝肾:表现为精血同源、蓄泄互用、阴阳互渗。
a、肝藏血,肝血养肾精,肾藏精气,肾精生肝血,精血同源,精血由水谷精气生成和滋养,可以相互丰富。
病理:肝血不足与肾精不足相互影响。
b、肝气的释放使肾气开合,肾气闭合,防止肝气释放过多。
病理:肝肾功能障碍。
c、肾阴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肾阳支持肝阳,共同温暖肝脉。
病理:肾阴虚涉及肝阴,肝肾阴虚,阴不控阳,肝阳上亢;肾阳虚影响肝阳,肝肾阳虚,其中阳不控阴,阴则寒。
脾肾:体现在先天禀赋和津液代谢上。
脾运化水谷滋养培育肾精元气;肾气有助于调节脾气的运动。
病理:脾肾阴虚,气虚阳虚。
b、脾气和脾阳辅助肾脏控制水分;肾气蒸,肾阳温,促进脾运化水饮功能。
病理:脾失健运,水湿内生,致肾虚泛;肾虚因气而不固,水而湿,导致脾运化不利。
2、腑脏关系:体现在食物和饮料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
3、脏与腑的关系
心与小肠:心主血管,心温煦,心血滋养,对小肠有益;小肠,清浊,溶血养心。
肺与大肠:肺气衰,促进大肠内糟粕的传导和排泄;降大肠经的糟粕有利于降肺气。
脾胃:胃受腐熟的水谷,为脾运化提供前提;脾主运化,消化水谷,运化精气以满足胃的需要,以备进一步接受。
肝胆:肝气正常,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胆汁排泄畅通,有利于肝气。
肾与膀胱:肾气充足,蒸固正常,膀胱有一定排泄;膀胱蓄泄得当,有利于肾气控水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