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召开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决定。根据决定,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在北京召开。
Q5
2021年两会展望
经过几十年的稳步发展,中国这艘经济巨轮已经驶入更具挑战性的“新水域”。一方面,世界巨变正在加速,全球疫情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各种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一些传统的增长动能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无论是提高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还是促进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引擎势在必行。
学者们认为,新形势下,中国将聚焦三大新引擎。
第一,扩大内需。
2015年以来,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保持在60%左右,成为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力。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在2020年率先克服疫情影响,也得益于巨大的国内市场。当经济全球化遇到障碍时,中国更多地依赖国内市场无疑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认为,如果未来15年左右,中等收入群体能够增加到8亿,将形成非常可观的消费力,大大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最近几个月,扩大内需成为中国大型会议的“高频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在地方两会上,多数省份将扩大内需、加快释放消费潜力列为今年重点任务之一,并准备采取发展服务消费、线上消费等一系列措施。
但与“短期、快节奏”的激励政策相比,中国现在需要从影响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制度因素入手,形成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针对这一问题,2021年全国人大有望做出回应。
纵观历史,一个国家的经济飞跃往往与其强大的科技实力有关。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暴露了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的科技短板,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还威胁国家安全。只有依靠科技解决“卡脖子”困境,中国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发展自主权,推动经济更上一层楼。
去年,中国提出要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夯实关键核心技术基础,并将其纳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在今年两会上,政府将围绕这一目标作出哪些具体安排,备受关注。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认为,中国应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深度融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为中国经济提供新引擎、新动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二是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40年来,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未来,这个“推进器”将对中国经济起到越来越显著的推动作用。
中国把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事关全局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让国内产业“上一层楼”就能利用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源,是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
近期,从推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到完成《中欧投资全面协定》谈判,再到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对外开放日益加快。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应该是尽快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市场体系。这一制度应充分体现公开透明,平等对待内资和外资企业,使各类企业真正享有平等权利、平等规则、平等机会和公平竞争。
此外,快速升温的数字经济、智能产业、持续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群建设,也将为中国经济打开新的空空间。围绕这些新引擎,“十五”计划将如何调整,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有哪些安排,值得关注。
版权声明:
文章整理于新华网、综合投资网等。仅用于研究和交流行业信息。如果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处理。
结束
金融情报兴国:政企一站式金融情报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