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焦虑 李涛:疫情下 如何接纳和应对你的焦虑恐惧情绪

栏目:美食 2021-09-28 07:35:54
分享到:

本期嘉宾:华西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李涛教授

最近,

为了更好地帮助一线医生护士开展心理疏导,缓解疫情期间全民的焦虑,我们要与“心”共抗疫情——疫情下“纾解民忧”大型公益项目启动。

邀请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专家作为权威指导,由《医师日报》主办,北陆药业支持,并邀请多位精神病学领域的国家级专家在疫情期间展开系列访谈。

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疫情下的心理健康管理,打赢新冠肺炎这场战争!

疫情线上的心理干预不可或缺

1月23日10时起,武汉关闭。

“从那天起,我们面临了太多的不确定性。疫情有多严重,有多少人被感染,隔离能起作用吗?这一切都是未知的!即便如此,我们也考虑到了疫情下公众和医护人员对心理援助的需求。”李涛教授说,1月25日下午,医院领导给了我们一个要求:做好心理援助准备。

武汉的关闭发出了一个信号,我们需要尽最大努力来预防和控制疫情。在李涛教授的记忆中,25日,医院要求各级干部返回成都应对疫情,并尽快集结医疗队援助湖北。25日,华西医院开始招募志愿者,并立即着手准备心理救援手册,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1月26日,华西医院心理干预咨询热线开通。据李涛教授介绍,2月初,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心理干预要求,要求各省协调教育、民政、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等各部门、各种资源的心理热线服务,加强对这些热线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积极为公众提供规范的心理援助服务。

在此背景下,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向华西医院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华西医院在四川省率先开展心理干预工作。“我们迅速建立了新冠肺炎肺炎疫情心理干预平台。”李涛教授说,应该在全省精神病学专家的帮助下,为不同人群提供心理服务。

作为平台的执行负责人,李涛教授介绍,平台针对普通公众、居家隔离人员、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确诊患者、一线防疫工作者等不同人群,有相应的标准化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措施。到现在,平台上咨询的人还是很多的。

医护人员不是神

1月底2月初,随着全国各地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需要,很多医院缺少防疫物资。因此,为了解决燃眉之急,一些医院直接开展公开征集医用口罩、防护服等抗疫防护物资的活动。

前期防疫物资缺乏造成的安全感缺失,面对新冠肺炎的恐惧,疫情下与患者家属沟通的难度增加,离家出走,巨大的工作压力,给一线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关心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势在必行."李涛教授表示,在疫情的影响下,医护人员一直处于应激状态,会出现各种心理和身体反应。一旦这些反应过了“度”,就需要心理援助。截至目前,已有300多支医疗队,4万多名来自各方的医务人员来到湖北支援。

如何让湖北本地和这些医护人员调整身心状态,高效开展防疫工作?对此,李涛教授认为,医疗团队应做好以下五项工作:专业配置团队。在采取好防护措施的同时,如果医疗队能够配备心理医生,在医护人员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将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安全感。有序的工作安排。一线抗疫工作要分步开展。一旦工作安排混乱,很容易造成压力。让医护人员得到足够的休息。合理的工作安排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建议医护人员每工作几小时休息一次。密切关注医务人员。如果发现身心问题,可以线上线下并行解决。对医护人员有更多的理解和关怀。

李涛教授强调,“医务人员不是神,而是普通人。他们在抗疫的时候要换岗位,轮换就轮换。精神疲惫容易导致精神心理问题,影响工作效率。”

正确对待情绪反应

公众应该如何应对焦虑、偏执、恐惧等各种情绪反应?“首先是接受它。”李涛教授说,面对重大传染病,每个人都可能有相应的身心反应,如心悸、恐惧、担心、失眠、焦虑等。

“这些反应不只是针对你,而是针对所有人,你怕什么!”李涛教授指出,当然,如果情绪反应持续一两周以上,给正常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就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心理支持和药物干预。正确看待自己的情绪反应是管理自己情绪状态的前提。

公众应该如何在家隔离自己,尽快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做出调整?李涛教授推荐在线心理咨询平台服务。目前很多医院都推出了线上心理干预方案,大家都可以积极使用。

至于如何尽快发现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李涛表示,线上线下精神科医生都要有针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筛查。而且一定要避免用太长太多的问卷占用一线医护人员稀缺的休息时间。“根据需要,这是了解他们情绪状态的最好方法。”李涛教授说,通过观察和使用一些简单的评估,如抑郁和焦虑,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状态。李涛教授强调,目前有这么多量表可用,哪个量表重要,如何根据评估结果为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援助是关键。

心理援助的关键在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们立即启动了灾后心理援助。”李涛教授表示,此次疫情中的心理援助与地震等自然灾害后的心理援助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在工作方法和策略上。例如,由于疫情的传染性,在疫情严重的地区使用远程在线心理服务可能更合适,而不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在慢慢控制疫情的整个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这与以往不同。

“心理援助是专业的,不仅仅是针对焦虑、恐惧和抑郁的人。”李涛强调,这是一件大事,必须科学有序开展,特别要注意二次伤害等问题。她还指出,心理援助必须考虑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比如正常状态下心理咨询可能需要30~60分钟,心理医生和患者可以慢慢聊。疫情之下,我们需要一种更简单、更快捷、更有效的方式。

“区别对待疫情下不同人群的不同问题,分阶段应对疫情。”这是李涛教授再次强调的。在紧急时期、中期乃至到现在的基本控制时期,我们的心理援助工作是不一样的,具体体现在创伤评估、治疗诊断、心理重建以及如何充分调动每个人潜在的心理潜能。相应的工作只能在相应的阶段进行。

中西医结合的推广有赖于专业人才

说起新冠肺炎的治疗,目前最推荐的治疗方法就是中西医结合。疫情爆发期间,中医治疗多次登上热搜榜,备受关注。2月中旬,湖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情况。会议指出,在新冠肺炎早期使用中药,可以防止病人由轻微转为严重。在重症阶段,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减少死亡,而在恢复期,中医药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

未来推进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是可以期待的,那么在心理和精神领域,有没有前景,能不能推进?对此,李涛教授介绍,目前国内有部分中医从事精神科专科,也有一些治疗精神疾病的中成药。从长远来看,中西医结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但目前医院的很多精神科医生基本都是西医出身,没有中医知识。因此,未来推进中西医结合防治精神心理障碍的关键在于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循证证据,以及培养更多优秀的精神专业人才!

有必要从法律上保障针对不同灾害的心理援助的有序、高效开展

目前,疫情已经得到控制。可以预计,一些与压力相关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在公众中,如抑郁、焦虑和压力相关障碍。如何应对精神障碍人群的激增?

在李涛教授看来,如何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有效地帮助更多的人,是目前心理学领域的医生需要思考的问题。最后,李涛教授指出,疫情过后,要建立心理援助计划,从法律上保障针对不同灾害的心理援助有序高效开展。加强灾害心理学研究,培养更多需要的人才。接下来,在精神和心理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让我们卷起袖子努力工作吧!